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1 10:49: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我国在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极深的底蕴和民族的认同感。一代代的中国人身上都有传统文化深入骨髓的印记。近年来,国家充分认可了传统文化的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倡广大人民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青年为主要任务的高等院校,更要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本文将就此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秦怀茂,衡振华.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93):230-231.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生活都需要主动或被动的接受并且融入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并形成具有一定规则的行为制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性格形成的文化基础,在中国人们普遍接受并认同的是符合传统文化观念的行为。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世界各国的人感受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魅力,是现代青年人应该做的和必须要做的事。因此加强对青年人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需要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多次提及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要求广大人民要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引导下,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现代社会的各种思想文化碰撞,人们的思想观念自由而多元化,如果没有正确的是非观与善恶观,很容易迷失在现实生活中,而且很难有清晰的底线原则。这样的青年人无论其专业知识如何出色,都不会是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依然能够认清自己,这才是我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之一。

(二)高校教育自身的需要

高等院校做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青年为主要责任和目标的重要机构,在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院校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切实的让自己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那么除了进行专业的知识教育外,离不开对思想的教育和引导。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民族基因。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基本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现代科学精神,丰富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的目标[1]。

(三)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这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适应时代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的需要。这种文化素养却不仅仅是课堂上学习获得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将文化融入到生活中的修养。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上有所成就,而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让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中获得正确的三观,树立人生的目标与追求,让学生从一个单一的个体的认知上升到民族文化的认知,从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涵

(一)“养浩然正气”精神


在现代社会,浩然正气是深植于内心的爱国之情,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非感,是无需约束的善良与正义。这种浩然之气是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根本,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底线与原则,是不容动摇与混淆的根本。高校的教育就是要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根本展开的教育,在国际形势纷乱与各种势力观点传播的今天,“浩然之气”可以让青年人明白是非,站稳立场,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

 
(二)“天人和谐”精神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能成为人们破坏自然,伤害环境的借口。保护环境的意识总体来看已经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万物之间遵循共处共生的原则,正是当今我们面对自然,面对环境时,最正确的处理办法。只有将这种“天人和谐”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2]。

(三)“自强不息”精神

许多高校的校训中都有“自强不息”这个词语,这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更是中国人流淌在血液中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信念。无论是炮火连天的战争时代,还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都用自强不息的精神书写了中华民族的传奇。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更是我们不断奋斗的信念支撑。

三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体系


高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铸魂工程,不仅仅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做一项附加的任务,而是要将它提升到教育大纲中,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这项教育当做是一项必修课,列入严格的考核制度中。学生通过严格的教育与考核,可以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中的地位,提高重视程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除此之外,高校应该积极组织调研,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课题,进行拓展和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进行提炼,并形成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不再是零散的接受传统文化,而是系统的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系统化的学习,认识到中国的传统美德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更好的指导生活实践,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3]。

(二)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多元化传播传统文化的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里,停留在语言里,而更应该深入到实践中,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学校应该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提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走出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让传统的中华美德感染每一个学生。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校内活动。如利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针对传统文化中一些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更深刻的认识到文化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相通感与情感的认同感。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演讲,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传统文化早已融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与变化。

除了大量的校内活动,学校也可以组织高校的学生通过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

比如利用快手,抖音小视频,让学生们积极参与“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之类的拍摄活动。学校也可以参与当地政府的各项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到社区进行文化志愿宣讲,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五千年来发展过程中的精华瑰宝[4]。

(三)多方位立体化教学,提升学生学习体验

当下学生的兴趣广泛,单纯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免会让学生觉得单调枯燥。这就对教师的教课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注意引入多媒体的教课方式,让学生在视频,音乐,图片,声音的多重感官刺激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产生兴趣。比如说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京剧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多种值得宣扬的民族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京剧的细节知识,并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学会鉴赏京剧,并看懂京剧中的“唱念做打”,深刻体会里面所包含的历史与文化,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当仁不让”、“舍生取义”的精神。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通过将“云课堂”,“微课”等引入到日常的传统文化教育中,让文化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桎梏。学生可以与一些在传统文化中有极深造诣的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和座谈,深刻的认识到传统文化对普通人的一生所起到的指导作用以及对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致力于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的尊重和敬佩中,获得心灵的洗涤与震撼[5]。

作为中国青年,肩负着中国的未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树立理想,成为有追求的青年,不仅仅成长为一名拥有充足的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更要成为一个了解中国,看懂中国,清晰的看到中国的发展方向,坚定的跟着祖国共同成长的青年人,成为中国发展的新一代力量。

\

 
四结语

当代青年人应该有学习与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意识。传统的中华美德是我们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更是一个国家素质与实力的象征。作为高校,必须要承担起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责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学校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未来的道路上坚持正确的方向,走出时代的强音。

参考文献

[1]杨志坚.一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好教材──评《中国文化概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4(4).
[2]李钟善.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改革[J].现代教育管理,1998(3):59-62.
[3]王晓冬,曲凤霞,姜冬梅.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传统文化观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04(4):18-21.
[4]何长占.论传统观念与高等教育改革[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4):59-61.
[5]闫学胜,程敬华.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学生发展的影响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15):91-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