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尚未得到有效激发,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要进行成功有效的创新创业活动还存在很多的困境,为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当前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创新创业困境。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从内外两个层面,以及个人、高校、社会三个方面对目前高校大学生陷入的创新创业困境展开分析,最后提出破解这些困境的相应对策,以期更好地指导高校大学生进行成功有效的创新创业活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周叶,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困境及破解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88):34-36.
一引言
当前,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提出和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和社会都给予了“创新创业”以极大关注。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学生正日渐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帮助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可以为其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也有助于活跃社会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大学生还面临着来自于多方面的困境,主要是由于创新创业项目科技含量不高、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政策不完善不健全、个体差异明显等原因。虽然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会成为社会问题,但是如果对其不予以重视和解决,就有可能引发成为社会关注,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想有效激发当前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找出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困境,并进一步寻求有效的破解对策。
二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一)外部环境方面
1.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长期性。目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与系统性的法律法规等还不够完善,致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也存在配套措施缺乏、程序复杂、渠道不通等现象。而且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在大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还有待完善。目前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主要是具有促进作用,但这些政策都具有短期性、应急性的特征。因此,政府在创新创业政策完善和创新创业环境创造方面还需要不断做出努力。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够深入、亟需改革。一些高校的领导和老师自身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也没有很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嵌入到各门课程当中。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没有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对各门课程大纲进行重新修订。再次,一些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均衡、创业服务缺少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无法透彻解读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无法通过课堂教学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并且,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号召不到位,活动影响力不强,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与激情,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浓烈。相反,有些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制度错位,过分热衷于激励学生参加各种大赛等,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自我效能感,挫伤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社会整体氛围不够活跃、缺乏正面宣传。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由于大学生本身心智尚不成熟,社会经验缺乏,易受到来自各方面思想意识的干扰。目前,整个社会还未形成对创新创业足够、正确的认识,对于“创新创业时代”已经到来的观念还尚未真正通过社会文化环境的营造深入人心,并且,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普遍对国有企业情有独钟,而对创新创业带来的风险避之不及,导致创新创业的内驱力不足。而且,一些创新创业活动的号召力度还远远不够,正面性的宣传也较为缺乏,不能充分将创新创业的实质宣讲到位,学生也很难感知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的养成。
(二)内部环境因素
1.个体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能力、自身综合素质以及情商等都会和创新创业活动产生密切的联系,更会对创新创业的成功与否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在这些方面,大学生还是存在着薄弱的环节。
创业意识方面。部分学生由于资金缺乏、知识欠缺、态度不明等原因无法顺利地开始创业;部分学生说自己不适合创业、能力不足,无法创业。所以很多人的意识里自己与创新创业无关,就算是参加相关实践活动,也是仅仅为获得学分或者比赛荣誉而已;一些学生创业态度不正确,仅仅是从众跟风进行创新创业,认为创新创业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金钱。
创业能力方面。首先,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大学生的机会把控能力不强,还不能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无法找到适合自身特性的创新创业方式。创新创业过程是一种极富挑战的活动,只有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去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最终才能将自己的创新创业梦想转化为现实。其次,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还缺乏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大学生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决策力和组织力,如此一来才能够保证创新创业团队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2.家庭观念陈旧、支持力度不够。亲友、家庭的支持与否以及支持的力度都关系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自身资源的缺乏,他们更加依赖亲戚、朋友、伙伴的支持与鼓励。部分家长由于自身观念陈旧,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持反对态度,无法给予大学生资金以及精神方面的大力支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初期,亲友、伙伴等群体还未形成某种特殊力量、演变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者言行的一种判断准则,无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因此,不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创新创业态度。[1]
三破解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的对策
(一)创造良好社会外部环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的支持。而政府出台的一些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部分缺乏可执行性、效果不明,难以真正落实。因此,政府需要深入大学生群体之中,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创业支持政策真正打通可行之路。
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为大学生提供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同时,在大学生创业知识产权方面,政府应注重加大保护力度,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不仅如此,政府部门还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相关政策方面给予大学生支持和引导,建立优良的风险投资机制,风险较高的项目提供一些政策保障。逐渐降低专项资金贷款门槛,给予每个想创新创业却因资金挡住脚步的人一个机会。
政府应着力向各大高校推广各类创新创业培训,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培训活动、搭建创新创业互动交流和项目孵化平台,不断满足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环境的诉求,驱动万众创新。政府可以与高校建立良好合作的关系,鼓励大学生将自主研发的实验室项目孵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此外,社会也需要积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来方便其创新创业活动。尤其是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提供给大学生适合的项目、为其提供资金、培训上的帮助等等,力求营造一个能创业、创好业、好创业的和谐社会氛围。
(二)提升高校双创教育环境
高校是教育资源存在的基础,因此在实际过程中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并考虑区域异质性,结合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实情的双创支持体系,建立健全职能完善的一站式双创平台和服务体系,人、地、费以及机构四要素到位,帮助大学生项目顺利孵化,为大学生规划和创建商业模式提供机会,加速构想向实体的转变,从而保证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良好对接。[2]
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兴趣的培养以及基本知识的积累,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实践活动,但过犹不及,要掌握好分寸、力度。[3]由于学生也受到来自于家庭方面的较大影响,因此,高校可选择一些受到家庭支持以及自身条件较好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有效提高其创新创业成功率。再次,高校应采取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并给予有效激励的措施,培养和组建优秀的“双创”师资队伍,为大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尽快完善师资专业化的建设。
对于选择创新创业的学生来说,也是身心、时间和精力的多重消耗,因此,多数创业或意向创业的学生面临学业问题。高校可以考虑在学分、课程、评优等方面为创业学生提供以人为本的学业帮助,比如可以进行学制改革,采取工学交替模式,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等。
(三)充分考虑大学生自身因素进行创新创业
1.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个体自身素养主要包括:身体、心理素质、掌握的知识水平以及道德素养。实践证明,创新创业者的自身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水平决定最终的创新创业成果。只有掌握了较为全面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因此,要多学习知识,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可适当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力求成为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校期间,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身体的锻炼,劳逸结合。比如可以养成散步、跑步、打球的习惯,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也可兼顾锻炼;当然,在创新创业的初期中,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自身所拥有的人际资源,对创新创业的成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校期间,大学生要学会与任何人打交道,学会处理甚至是完美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沟通技能的培养。
2.激发创新创业兴趣,培养正确态度。在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培养自己对创新创业的兴趣,比如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多阅读相关创业成功人士自传、观看相关视频和讲座、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等方式,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还要提升自我认知,确保大学生对待创新创业能够持有正确的态度。需要明确,创新创业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取金钱或积累财富,在实践过程中创新创业者不能仅仅将利益作为根本目的。并且,创新创业将会是一个艰辛和漫长的过程。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量挫折,创新创业者必须能够正确调节自我情绪、足够坚毅,必须具有坚韧的性格以及解决问题的智慧。[4]
3.根据自身特性选择合适的创新创业方式。在大量的创新创业人群中,有些人缺乏主动性,仅仅是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下进行的被动创新创业。这种心理在年轻人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一种极为正常的心态。[5]然而,这种心理却有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甚至会使得创新创业者自身失去基本的社会资本。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进行类似的创新创业活动,因此在创新创业开展之前,每个人都应当认真剖析自我、权衡自身,最终作出创新创业与否的决定。再次,根据自身的性格、爱好、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选择合适的创业方式。一次次失败也不要气馁,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要学会在一次次失败中,成功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那条创新创业之路。
四 结束语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往往多种因素交叉在一起综合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全社会应当营造起一种理性、健康、和谐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保证对创新创业者的鼓励和支持。政府应当积极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合理需求给予适当满足。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当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的真正含义,有效改善大学生就业被动的态势,减少大学生失业率,发挥创新创业应有的社会价值。因此,社会、政府、高校应该携手共创,有的放矢,从根本上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提高其成功率,最终培养出一批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
参考文献
[1]刘益平,张燕.基于Timmons创业过程模型的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4):135-141.
[2]王歆玫.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研究——基于2008-2017年《中国教育报》的文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8(08):107-113.
[3]任艳萍,王鹏.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行为及影响因素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03):80-82.
[4]李海波,董清源,崔振宇.关于沈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分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1):40-41.
[5]王振伟.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机理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6(05):109-110+1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