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 佛系心理在大学生中流行的成因有时代特征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教养因素和个体因素。高校应正确引导大学生辩证认识 “佛系” 现象下出现的各种佛系心理的功能与作用, 剔除佛系心理的消极因素,预防使用不当带来的风险。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巧妙运用佛系心理 “有也行, 没有也行, 随遇而安” 缓解压力与焦虑;运用佛系心理 “不放弃,不逃避,也不急功近利” 化解心理痛苦; 帮助大学生树立真正的人生目标,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乐趣;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兴趣, 找到生命中留恋的人或事;将 “生有所苦,生无所恋” 转化成 “生有所乐,生有所恋”,有效预防和化解大学生心理危机。
关键词 : 佛系;佛系心理;心理危机干预
2017年底, “佛系” 一词从日本流传到中国,并很快成为网络热词。 “佛系” 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 学者对 “佛系” 现象的看法褒贬不一。有的学者认为“佛系” 是一种消极现象或者是一种病态心理; 有的学者认为 “佛系” 是一种消极的善。[1] “佛系”现象下高校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预防或平安度过心理危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佛系” 现象在大学生中的表征
当外在事物作用于个体的感觉器官时, 个体会产生对它的认知,根据它是否满足了个体的内部需要,产生相应的态度和情绪, 并激发个体的行为。“佛系” 现象作用于大学生也是如此, 会引发大学生产生相应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表征。
(一) 认知表征
认知是情绪和行为的基础。 “佛系” 现象在大学生中的认知表征具体表现为怎样都行, 有也行, 没有也行,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人生观; 与世无争,自我克制,安分守己,遇到不如意的事随缘接 受,遇事也会换位思考,想想对方的感受, 以 “不对抗,不冲突” 为原则的价值观;不争不抢, 不问输赢,一切随缘的得失观。是一种做事兴趣第一,只愿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做事的兴趣观; 做什么工作都行,把本职工作做好,不贪功,也不揽事的职业观;学什么都无所谓,对所学专业没有特别的兴趣,也不特别讨厌,及格就好,不及格也没有关系的学业观;有则有无则无,不刻意追求, 也不刻意维护,一切随缘的恋爱观,等等。
“佛系” 的这种认知表征具有不确定性, 没有是与非的判定, 避免了大学生过于执著于某个信念,但也容易导致大学生是非观淡漠,善恶不分。
(二) 情绪表征
情绪是个体的适应系统,对个体的活动具有动机功能和组织功能。情绪在个体活动的促进和维持上起着关键作用。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或消极情绪体验会进一步推动行为活动的持续进行或减少行为活动的发生频率。“佛系” 现象在大学生中的情绪表征为 “没有激情” “漠然” “麻木不仁” “不悲不喜”“无动于衷” 等。这种情绪表征体现了佛系大学生的低情绪唤醒状态,情绪对行为的动机功能和组织功能作用均被减弱。即佛系大学生的低情绪唤醒状态削弱了大学生原本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 但也避免了佛系大学生体验到极端的痛苦情绪。
(三) 意志表征
意志是个体的思维决策对行为的影响和支配的心理过程。意志以认知和情绪为依据。认知为意志确定目的,调节行为;情绪激励行为。反过来, 意志又推动认知,调节情绪。
“佛系” 现象在大学生中的意志表征为 “没有理想”“不执著于某一点” “不强求结果” “漫无目标”“对周围的一切不感兴趣” 等, 这些表征都是大学生意志减退的体现。佛系的意志表征缓解了大学生的压力与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但也会削弱大学生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敢作敢为的精神。
(四) 行为表征
行为是个体在各种刺激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行为是认知、情绪、意志的外在体现, 又是认知、情绪、意志的目的。
“佛系” 现象在大学生中的行为表征为 “不争不抢”“不积极主动做事” “行为失去动力” “我行我素”“逃避责任” 等。“佛系” 现象在行为上表现为通过自我克制减少各种冲突的发生,避开矛盾与冲突。佛系主要有两个行为特征:一是低欲望, 二是低抵抗。佛系的这种行为表征避免了大学生的过激偏差行为,也使本应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失去了积极向上敢为人先的气势和魄力。
二、佛系心理在大学生中流行的成因透视
我国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慢慢接近小康,这也是佛系产生的社会前提和基本条件。
(一) 时代特征因素
佛系大学生多为 “90 后” 青年, 成长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期和转型期,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每日有海量的信息更新,价值观多元,传统文化与原有的生活节奏都受到冲击,参照系不再单一, 评价标准多元,加上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 “自我同一性混乱” 时期,让大学生接受的信息过载, 无从选择与判断,面对纷繁复杂的外在世界冲击, 大学生要适应时代变迁带来的变革与冲击,唯有在巨大压力之下找到内心平衡的支点, 才不至于心理崩溃,出现心理危机, “佛系” 似乎部分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内心需求。
(二) 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转型进入多元化时代。成长在 “90 后”的大学生所经历的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全新的和快 速变换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 求,大学生适应的难度更大。物质丰富环境下长大 的大学生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产生努力奋斗行为活 动的内在动力降低,相应地,承担艰难困苦的忍耐 力变弱。同时,国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未来的 建设者-大学生承担和完成,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 要求。个体内部动力的不足和外在社会环境的高要 求共同挤压着大学生, 导致他们产生逃跑心理。“佛系” 现象的出现, 为大学生的逃跑心理提供了合理化解释。
(三) 家庭教养因素
有些父母的养育方法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与要求,导致大学生不适应时代发展和社 会环境的要求。这些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存在以 下问题:第一,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 忽视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将孩子的成长成才简单等 同于学习好和考入好大学。第二, 过度溺爱孩子。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隔绝了社会与孩子的联系, 养成孩子 “自私自利” 的价值观。第三,过度放任孩子,对孩子缺乏有关社会规范和社会责任的教育。第四,过度控制孩子。父母以自己的喜好和价 值观为孩子决定一切, 剥夺了孩子自己成长的权力,忘记了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 的判断和需要。上述家庭教养偏差导致部分大学生 “以自我为中心” “无视他人” “无视社会规范与要求”“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四) 个体因素
成长环境一帆风顺的大学生对痛苦的耐受力较弱,偏差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部分大学生养成 “唯我独尊” 的思维惯性,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他们认知思维简单而固执,情绪激烈而失控,意志薄弱而怯懦,行为极端且偏激。此外, 大学生的一些个体因素也为佛系心理的流行提供了依据。具体表现为以下五点:第一,性格缺陷。部分大学生性格过于孤僻、内向、退缩、回避、被动等依赖型和回避型人格。这些大学生因为缺少挫折和毅力训练,缺少忍耐精神和吃苦精神,遇到挑战往往以逃跑的形式应对。第二,目标缺失。有些大学生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随波逐流。第三,从众心理。有些大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判断标准,一切以外在的标准为主,社会流行什么就追随什么。第四,自我约束缺失。有些大学生如果没有父母和老师的强行要求,自律性很差, 放任自己。第五, 价值观迷失。90 后大学生成长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没有统一的价值参考标准, 部分消极被动、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没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人云亦云。
三、“佛系” 现象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佛系”现象在当代青年亚文化中流行有其必然性,它部分满足了当代青年的某种需要,成为当代青年应对工作、学习与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辩证认识佛系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看待佛系现象及佛系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利与弊。为此,我们应关注佛系现象背后的思想、语言、行为、习惯及性格特点, 针对佛系心理对大学生的不同影响进行分类引导,充分发挥佛系心理在大学生有效应对心理危机过程中的功能,规避佛系心理可能对大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 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及表现
大学生心理危机指当学生遭遇困难与挫折时, 以前常用的应对方法不足以解决问题,即当学生必 须面对的困难与挫折超出其已有的应对能力, 他们就会短时间内处于心理失衡的应激状态,这种短时 间内心理平衡状态被打破的应激状态就称为心理危机。[2]美国心理学家克丽丝蒂 (KristiKanel) 指出,心理危机本质上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危机的诱发 事件;第二,个体对危机事件的感受与认知引起主 观体验到心理痛苦; 第三, 采用的应对方式失效, 引起个体行为、情感和心理等方面的功能水平低于其危机事件发生前的正常水平。[3]由此可见, 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有以下三类: 一是诱发事件,比如学业失败、情感受挫、人际交往障碍、就 业困难等;二是个体对危机诱发事件的不合理认知 和由此产生的心理痛苦,如 “我失恋了,我永远找不到爱我的人,我的生命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了”;三是个体的应对方式失败,如由于暂时找不到工作 导致的心理恐慌和心理危机。
大学生陷入心理危机后,最大的危险是用极端的方式 “自杀” 来结束生命。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关键因素有两个: 一是生无所恋, 二是生有所苦。“生无所恋” 指这世界上没有自己所留恋的人或事, 活在这个世上没有精神动力和支撑、 “生有所苦” 指个体的心理痛苦超过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 不愿再去承担。因此,想用 “一了百了” 的方式解脱痛苦和生命。
(二) 佛系心理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风险
其一,佛系心理可能会助长大学生的逃避心理。对于那些放任自己的懒惰的大学生,佛系是他们不作为的借口。然而这部分大学生并非怎么都行,他们对生活条件的要求很高,对别人拥有的资源和待遇,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也应拥有, 却不愿付出应有的努力和代价。他们对他人的要求很苛刻,然而当社会同样要求他们时,他们就变成佛系了。
那些带有颓废厌世情绪的懒惰的大学生, “有也行,没有也行” 的心理看似对外在世界没有要求,其实也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逃避了期望与要 求背后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和代价, 为自己对人、对己、对国家、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找到托词。佛系 是他们逃避现实、逃避责任的挡箭牌,而逃避痛苦 动机是诱发大学生自杀的关键因素。
其二,佛系心理可能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日本一项调查显示, “蛰居族” 青年, 即不上学、不上班、不社交、闭门不出的 “隐居青年” 罹患抑郁症的比例高达36%。[4]有些大学生不要理想、不要目标、不想学习、不想工作,以此标榜自己是佛系青年,佛系成为他们逃避社会责任的借口。他们对任何事都不走心,有没有都行,什么都无所谓, 甚至考试挂科、留级、不能毕业、找不到工作等都无所谓,生活呈现一种漫无目标的散漫状态。这种不作为的状态日积月累,容易导致大学生渐渐与外在世界失去联系, 出现情绪低落、对任何事不感兴趣、活力减退、失去生命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严重情况下甚至陷入心理危机状态。
(三) 佛系心理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功能与应用
佛系对于不同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对于那些努力拼搏结果却不如意的大学生, 佛系可以缓解大学生在遭遇挫折与困难时的压力和焦虑,让这部分大学更加从容平和、持之以恒, 直至实现目标。
一是缓解压力与焦虑,预防心理危机。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下, 大学生面对很多压力、烦恼、困难与挫折,尤其是面对时间的焦虑。如果稍有松懈,计划的学习任务就完不成,在 “规定” 时间内就完不成期望目标。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存在时间的不确定性和环境的易变性,佛系的随意随缘缓 解了大学生的时间焦虑和压力。 “与世无争, 与人无争” 的佛系心态,也让大学生自动屏蔽了一些无效的信息,让自己在巨大压力之下保持一份安定从 容。对努力了也没有得到好结果的大学生而言, 抱持佛系的 “没关系” 的态度,可以缓解失败带来的心理痛苦,具有精神安顿和自我保护的作用, 让自己在失败的打击中安然放下, 休整之后重新出发, 避免大学生在巨压之下精神崩溃导致的心理危机。
二是树立目标,生有所乐。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在追寻人生目标的过程当中,探寻生命的意义 和生命的乐趣。然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目标有大有小,事情有轻重缓急。大学生应对不同的目 标、不同的事情持有不同的态度,抓大放小, 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坚守生命中真正向往的目标, 忽略其他无关干扰,沉着应对在追求目标过程中遇到 的艰难险阻。大学生要对自身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挫折和挑战进行分类处理,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 涂。大事理想信念不动摇; 小事如失败的打击上, 不妨佛系一下, 淡然处之, 如鹰似虎。日常情况下,鹰立如睡。即猎物没有出现时, 老鹰闭目养神,蓄满精神;猎物出现时,则目光如炬, 闪电一击,一招制胜。老虎也是如此,目标未出现时, 虎行似病,慵慵懒懒,一旦决定出击时,则爆发出巨 大的杀伤力,不达目标决不放弃。
三是以佛系心理化解生有所苦。大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生有所苦,其承受的心理痛苦 超过其承受范围,导致内心崩溃,心理失衡。面对 失败挫折带来的心理痛苦,大学生可以采用佛系心 理来化解,运用 “得失随缘” 来化解失败带来的打击与痛苦。成功是在经历很多次失败后成就的, 将失败看作成功的一部分,可以降低失败所带来的心 理打击和痛苦。大学生积极进取,在不断挑战新任 务新难度的发展过程中,利用佛系培养一颗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的淡然心态, 用宽广的胸怀来承担努力奋斗过程中遇到的艰难困苦和挫折。当大学生在实现理想 信念过程中遭遇失败打击时, 佛系的 “没有也行” 可以化解大学生求之不得的心理痛苦,安然放下努 力追逐目标而不得带来的挫败感。
四是激发兴趣,生有所恋。陷入心理危机想要自杀的大学生, 一个重要原因是 “生无所恋”, 即这个世界上没有他留恋的人和事,生命变得没有意义。因此,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真正在意的、留恋的人或事,可以有效预防或化解大学生心理危机。佛系大学生一个显著特征就是 “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先,只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按自己喜欢的 方式行事”。大学生以兴趣来引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分利用了自身内在动力,使自己的学习和生 活更加追随本心, 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定。这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校大学 生心理危机干预应充分运用这一点,利用大学生自 身具有的兴趣,激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在动力 与积极性。高校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大学生的兴趣, 注重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学校在开展和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时,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尤其是在活动策划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巧妙转变学生身份,让学生从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转变成活动的主动设计者、策划者和组织者,将学校组织活动的教育目的巧妙的与学生自身的兴趣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对活动 “无所用心” 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期待活动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汪行福 .佛系是一种消极的善[J].探索 与争鸣, 2018(4):29.
[2][美]詹姆斯,吉利兰 .危机干预策略[M].高申春,
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5.
[3]Kristi Kanel.A Guideto CrisisIntervention[M]. California:MarcusBoggs,2003:1.
[4]师艳荣 .日本蛰居者家庭的生存现状及其对策———
基于“KHJ父母会(家庭会)蛰居实况调查”的分析[J].日本
问题研究,2016(4):58.
《佛系现象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视角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322/20190322092415276.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