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地方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结合惠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现状,从校企共建课程、产学研合作基地、协同育人平台等方面总结校企协同育人路径选择的实践,为地方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展协同育人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院校;生物技术;协同育人
本文引用格式:陈兆贵等.地方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协同育人路径选择与实践——以惠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8):156-157.
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的理工复合型专业,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专业,上接生物科学、下连生物工程,是将基础理论成果转化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和产品的枢纽与桥梁[1]。作为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毕业生今后的发展。相比重点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具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地方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制约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2]。教育部鼓励地方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许多地方院校积极探索转型之路,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3-4]。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地方院校生物技术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协同育人路径选择上还需要深入探索与实践[5-6]。惠州学院2017年作为广东省首批转型试点高校,随着学校的转型发展,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拓宽协同育人的深度和广度,是生物技术专业向应用型专业转型要思考的问题,结合学校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生物技术专业发展趋势,本文总结惠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在协同育人路径选择的探索和实践,为地方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展协同育人提供参考。
一 协同育人路径选择及成效
(一)惠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现状
惠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是在原生物科学专业(应用生物技术方向)基础发展起来,2005年生物技术专业经教育部批准招生,2009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该专业为校级新兴战略产业特色专业、承担广东省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项目,建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9门校级优质课程。共建12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其中2个为省级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2个为校级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具有广东省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特色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工程技术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二)以课程为载体,与企业共建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基本单元,生物技术专业以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为载体,加大与企业协同培养力度,聘请企业工程师开展嵌入式教学,承担部分实务课程的授课任务,将学生课程见习、课程实训安排到企业开展。为后续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微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生产中应用比较广泛。微生物学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企业合作,邀请了澳宝化妆品有限(惠州)公司总经理到课堂给学生开展嵌入式教学,带学生到公司参观化妆品生产过程和质量检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与妙夫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生物菌肥。近年来,共有60名学生参与相关项目研究,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4项,省级4项,校级6项,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5项。微生物学也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承担1项省级教改项目,获惠州学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课程,发酵工程应用广泛,实践性强,但对于设备的要求较高。针对学校现有的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结合课程特点,对课程建设进行规划,与广东祯州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张斌博士曾作为该公司的技术总监,负责荔枝果酒果醋的研发,在授课过程中,把研发的实际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到公司进行课程见习和课程实训。部分学生在发酵工程课程结束后,到该公司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学生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和检测,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几年来,学生先后参与申报专利4项,发表论文4篇。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师生共同开展项目研究
依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生物技术专业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现代农业、食品、医药等相关生物公司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项目驱动形式加强与企业联动。师生组成科研创新团队,教师与企业一起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研究,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科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学院长期与广东九华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申报多个产学研项目,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以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形式参与产学研项目研究,先后30多名学生参与马铃薯相关项目的研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一批学生参与论文发表和申报专利,10人考取了研究生,部分学生到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澳宝化妆品有限(惠州)公司等知名企业就业,部分学生自主创业。
(四)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
生物技术专业与企业开展协同育人先后经历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共建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平台等几个阶段。先后与12个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先后与惠州南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澳宝化妆品有限(惠州)公司等企业共建校外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并获得校级或省级立项。2017年,学院与6个合作企业共同组建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平台,成立协同育人平台专家委员会。各协同单位和专家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本科人才培养,参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课程见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协同育人成效明显。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自从2005年与惠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每年均接受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到基地进行动物生物学见习、接受毕业班5~6人到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并根据生产实践,选择毕业论文课题,在实习结束后进入毕业论文工作,双方安排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取得较明显的成效。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与学院开展联合人才培养,培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方向应用型人才。澳宝化妆品有限(惠州)公司等除了每年接收学生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以外,还与学院共同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进一步开展协同育人的思考
(一)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拓宽协同育人的深度和广度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按行业和企业所需培养人才。使学校的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能够在产业结构调整时迅速做出响应,最好与企业一起培养人才。利用已搭建的协同育人平台和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协同单位和专家委员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作用,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目标,联合行业和企业,共同开设生物质量安全检测特色班,实现校内培养与就业无缝对接。
(二)建立“双主体”产业学院,构建教育共同体
传统的校级合作和协同育人平台,存在合作层次浅、结构松散、协同不够、校企利益难以兼顾、合作难以长远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双主体产业学院,以破解传统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产业学院是一种新型教育共同体,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来保证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权益[7]。结合惠州市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生物技术专业将积极探索产业学院的建设,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共建生命健康产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赵元增,周岩,赵俊杰.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改革的思路、目标与实施策略———以河南科技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8):9-12.
[3]李彦杰,钟彦,蒋梦芸.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转型发展思考及实践[J].读与写杂志.2019.15(12):59.
[4]唐红波,张永年.“四位一体”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5(19):94-95+97.
[5]宗工理,曹广祥,付加芳,等.科研导师制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的探索性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7(24):16-17.
[6]杨永利,郭守军,杜颖青.校企合作打造地方院校生物技术特色专业——以韩山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8(6):90-93.
[7]崔彦群,应敏,戴炬炬.产教融合推进应用本科“双主体”产业学院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9,6:66-69.
[8]宋相伟,王雪丽,文灵芝,梁雪.地方本科院校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64):28-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