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课程思政”在农林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 ——以“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1 09:36: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程思政”的实施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为例,分析了该门课程“课程思政”的现况,并以该课程自身建设规律为前提,就实施“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该门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熏陶,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最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梁微.“课程思政”在农林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以“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08):43-45.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孤军奋战”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自为阵”,无法融会贯通[1]。归根到底是“三全育人”的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自2014年起,上海高校依据全课程育人框架提出“课程思政”理念,试点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多年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一套有价值、可推广的“上海经验”,并成为“样板”辐射全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紧跟上海市“课程思政”改革步伐,于2018年10月开展了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工作,“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就是其中之一。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园艺植物研究相结合的综合学科。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在园艺植物研究、生产领域的应用前景;掌握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为从事园艺专业领域的相关研究及产业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在尊重“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立足专业课程所具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之上,笔者就如何从育人维度来关照课程价值,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寓思政,进行了探索与讨论。

一“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思政”的现况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现代生物技术在园艺植物领域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即使在教学中加入课外拓展内容,也以介绍前沿生物技术为主。由于“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以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为基本对象,反应事物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具有客观性。相较于人文社科课程,在科学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难度。另外,即使教师在课堂中加入一定的思政德育内容,往往会显得十分突兀,不能与授课内容相契合,无法“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内容融于专业课程,也无法“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第二,目前,高校学生在第一、二学年以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第三、四学年主要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是园艺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通常将大部分精力和课时分配到,如何讲清并让学生吃透本门课程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方法,忽视了该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较少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意识的引导和渗透。甚至错误地认为:专业课教师只讲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

          最后,“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中,思政建设引导性方面的考评重视程度不高。长期以来,高校将专业课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对专业课教学的评价偏重于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授课效果评价,而对专业课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重视不足,缺乏思政考核要素。主要体现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质量标准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德育”元素,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

 
二“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2]。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正确行动的先导。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和责任意识。一是积极转变和加强培养“课程思政”新理念,“课程思政”并非增开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3]。“课程思政”建设是在原有课程的“教书”功能基础上更加突出“育人”功能[4],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从而改变传统专业课教师只注重“授业、解惑”而不“传道”的局面。二是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在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需依托课堂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为载体,将其所蕴含的德育元素隐性地传授给学生。事实上,与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课相比,“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中的各种案例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既避免了思政理论知识的枯燥空洞,也赋予专业理论知识育人价值,更加突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三是加强学科和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教育,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专业教师需要及时把握前沿研究动态,加强对学科、专业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强化育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四是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学生接受教师的影响,不仅在于课堂上老师怎么说,更在于课外老师如何做。因此,教师要修身立德,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做人的一面镜子。

(二)课程标准的修订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原则为基础,对“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将原有的素质目标中融入德育元素,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的总目标。

          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着眼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是园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毕业后立志从事园艺专业相关科学研究,进入科研领域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可为其科研生涯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因此,在拟定“课程思政”总目标时,一方面可针对“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自然科学课程属性,将科学思维的启发作为该门课程“课程思政”的着力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5]。“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蕴含大量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关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超越具体的专业问题,引导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分析思考问题。这些思维方法,不仅从课程从学科专业角度是适用的,在其他领域也同样适用。另一方面可针对“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是一门科学技术课程,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角度出发将“课程思政”以“为民服务”为落脚点,使学生感悟到科学技术由人创造、发现,最终也是为人类服务,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崇尚科学、积极创新,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目标指导下,如何将传统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无缝对接,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关键是能否抓准专业课课堂中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其中切入的时间和深度必须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因此,“课程思政”需要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并能将德育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发科学思维。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是德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作为自然科学,“园艺植物生物技术”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素材[6]。教师在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教学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辩证唯物科学思维理念。例如: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中讲解转基因沉默现象时,可通过Jorgensen“有心育花花不红”的案例,使学生明白转基因沉默现象可被辩证唯物主义三大规律中的“质量互变规律”所解释:当Jorgensen转入的查尔酮合成酶基因超过一定极限时,事与愿违,矮牵牛的花色不仅没有变深反而变浅。科学思维不局限于单一的专业领域,同样也适用于为人处世的方法。从而告诫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适度原则,否则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会了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

 
          (2)崇尚科学积极创新,培养良好的学风。科技改变自然的目的是惠及人民群众,为人类本身的发展造福[7]。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中,当教师讲解转基因技术时,可结合转基因果树育成品种中,已成功商业化的三个案例,第一,美国科学家利用基因枪技术将番木瓜环斑病毒的外壳蛋白转入番木瓜中,成功获得了两个抗病番木瓜新品种——“日出”和“彩虹”,挽救了几乎快被环斑病毒摧毁的番木瓜产业;第二,2017年2月,美国科学家利用RNA干扰技术,首例可商业化销售的转基因苹果品种——“极地”在美国上市,由于该技术抑制了苹果中多酚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切开的“极地”苹果放置3周都不会褐变,使人们鲜食没有褐变的苹果切片成为可能;第三,2020年,由澳大利亚科学家培育的一种富含β-胡萝卜素的转基因香蕉,将在乌干达地区进行商业化生产,食用后可缓解每年全世界数十万人由于维生素A缺乏而导致死亡的营养不良问题,也能够减少全世界婴儿失明问题的发生。通过这些真实案例,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生物技术在园艺植物中不只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它的确可以加快育种速度,培育出更优质的园艺作物产品,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从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巨大支撑作用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科学可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要求学生端正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利用科学技术,诚实劳动,为社会做贡献。

          (3)尊崇科学楷模,陶冶高尚情操。专业教学不但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积极创新的精神,也可以陶冶性情,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成为品德高尚的人[8]。例如,在讲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内容时,可切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历程,并告诉学生正因为Watson和Crick之间的完美合作,优势互补而撷取科学明珠,强调在科学研究中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另外,可通过回顾生物技术发展历程中,科学家们孜孜不倦探索科学的精神,焕发学生追求科学的志趣,培养学生为科学奉献的精神。例如:发现遗传转位因子的美国女科学家McClintock,在当时其成果并不被学界认可,但她在逆境中仍然痴心追求科学真理,35年后她对姗姗来迟的诺贝尔奖的淡泊,体现了一名科学家“不忘初衷,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

(四)课程考核的优化

          专业课程的思政考核评价,是了解和检验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9]。评价“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则需建立新的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变原先单从专业维度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模式,将评价角度向科学思维、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比例减少至80%,增加20%比例的课程思政考核。考核评价增加过程性评价,鼓励开展学习过程记录,学习感悟汇报、学习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着重考核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是否能拓展视野,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思政”初探心得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实现途径,专业课教学是知识传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行“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的思政改革,是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身为“园艺植物生物技术”专业课教师,首先要做到从教学观念上,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富含辩证唯物主义、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以生物技术知识为载体,找准切入点,以“润物细无声”地方式,使学生接受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熏陶,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2]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3]陈阳建,李凤燕,张立飞,等.“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管理观察,2018(26):126-127.
[4]李红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04):150-151.
[5][7]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4-66.
[6][8]田平芳.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功能[J].高师理科学刊,2012,32(3):118-120.
[9]文道群.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观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7,4(43):222-2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9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