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探索 ——以四川轻化工大学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9 14:10: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我国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许多高校采取合并或扩建新校区的方式扩大学校规模,多校区高校的大量涌现给高等教育管理带来许多问题。本文以四川轻化工大学为例,研究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从校区定位、组织机构、校园文化、学科布局等方面着手,提出推进多校区办学管理的举措。

关键词:多校区;地方高校;管理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周谧,等.地方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探索——以四川轻化工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7):324-326.

Exploring the Management Mode of Multi-campus Schools in Local Universities

--Taking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ZhOu Mi,LI Ke-bin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Planning,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Engineering,Zigong,Sichuan)

Abstract:Since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many colleges have adopted the method of merging or expanding new campuses to expand the scale of schools.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rought many problems to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Taking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nagement mode of multi-campus school management,and starts from the aspects of campus location,organization,campus culture,and subject layout,and proposes measures to promote multi-campus school management.

Key words:Multi-campus school;Local university;Management mode

一 引言

为了满足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不断增加的高校学生人数,国内高校掀起了合并、扩建校区的大潮。随着多校区高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多校区高校如何科学管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研究人员与管理者进行了大量研究,经过二十年的实践与探索,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不断成熟。但是多校区办学管理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继续探索和研究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四川轻化工大学多校区办学的实践为例,探讨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

二 多校区形成背景

纵观我国高校多校区形成背景,主要包含三种类型。一是合并型,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指导下,中国高校开展大规模整合,从1990年至2005年,全国共有1056所高校参与合并,占比超过50%;二是扩建型,1999年高考扩招,高等教育办学资源日趋紧张,各高校原校区已无法满足高校规模,进而建立新校区,形成多校区格局;三是混合型,某些高校通过合并后依然没有摆脱发展空间不足的困境,进而建设新校区[1]。

以四川轻化工大学为例,四川轻化工大学是一所“三线建设”西迁的本科高校,1965年于四川省自贡市建校。2003年,学校通过合并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自贡教育学院组建四川理工学院。通过四校合并,学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学科类型得以丰富、教学资源得以增加、基础设施得以扩充。但由于校园分散,各校园规模、设施层次不同,给教职工教学、学生学习生活、学校管理等带来诸多不便。加之学校地处非中心城市,长期以来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学校基础设施和校园占地面积严重不足,截止2016年底,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30000余名,仅有校园面积1700余亩、建设面积约72万平方米,办学资源匮乏,严重制约学校快速发展。2016年12月,学校与宜宾市签署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和市校合作共建四川理工白酒学院协议,以交钥匙的方式,共建“中国领先、国际一流”的宜宾校区。2018年9月宜宾校区全面建成交付使用,宜宾校区占地2000亩,投入40多个亿,建筑面积55万多平方米。通过建设宜宾校区,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办学资源,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诸多瓶颈,开启了学校办学新篇章。

\

 
三 多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多校区管理模式及问题


多校区空间格局的形成势必带来管理问题。多年来,在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探索上,逐步形成了三种管理模式,即以条为主管理模式、以块为主管理模式、条块结合管理模式。“条”是指学校对每个校区的纵向管理,“块”是指学校对每个校区的横向管理。纵向管理是总校对各校区统一管理,形成校、院、系自上而下的三级管理模式,横向管理是各校区设置相应职能部门,实施自主管理,总校只在规划方向上给予指导。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是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2]。目前这三种管理模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利弊。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虽然三级模式权责分明,但各校区所处地域不同,实施统一管理会导致沟通不畅,工作效率低下;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各校区具有更大自主权,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运营成本增加。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学校统筹和分散管理,但校区管委会缺乏人财物的调控权,与其他单位协作困难。

(二)校园文化融合困难

校园文化是大学在成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积累沉淀的,多校区高校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各个校区在管理、资源上的整合,但无法避免大学文化融合的冲突、矛盾。不同的校区在校园文化的继承和渗透上会呈现出很大差异,领导的管理方式、教师素养水平不同也会加深校园文化的融合困难[3]。

(三)运行成本增加

原本单一校区的运行管理都趋于稳定,但新校区的出现势必打破这种稳定。各校区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无论是教职员工、还是学生,在各校区的活动都会带来不便。为了满足校区间的交流,交通成本的增加无可避免。为了保证校园的正常管理与维护,人力成本也势必增加。而且,多校区的管理都会存在管理环节脱节,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为了降低效率低下带来的损失,学校也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4]。

以四川轻化工大学为例,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办学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学校多校区的形成属于混合型高校类型,在通过四校合并后,仍然存在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继而在原有校区外继续扩建1个或几个新的校区,这种既有合并又有扩建校区的多校区高校在管理上面对的问题尤为复杂。

四 推进多校区管理的举措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和内部体制管理,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的保障,也是学校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高校多校区管理首先要依法依规,其次是在考虑学校自身办学实力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最后满足地方实际需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以四川轻化工大学为例,探索创建以特色为抓手,建设高质量多校区的管理模式。

(一)明确校区功能

自贡校区为“主”校区,学校党政指挥中心、网络中心及各职能部门主要办公场所,布局与自贡市产业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如文化艺术、化工材料等;宜宾校区构建宜宾校区管委会,作为协调管理与服务机构,布局与宜宾市产业发展和文化推广相关的学科专业,如酿造工程工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经济管理等专业。

(二)完善组织机构

完善两个校区“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管理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的一种条块式结合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学校的统一管理得以与每个校区的自我管理、自身工作特点相结合,为机关职能部门执行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创新了运行机制,提高了管理效率。

宜宾校区设宜宾校区管委会负责校区日常运行与管理,采用“精简、高效、创新”的管理模式和“保运行、抓建设、强管理、优服务、提效能”的总体思路运行管理。实行管理大部制。通过整合部门职能和精简机构,学校建立了综合保障办公室、党建与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学与科研运行办公室、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建设推进办公室,由五个办公室负责校区的管理和服务。“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了条块两方面的积极性,管委会主动承担“块”上的工作,尽职履责,把事情干好,积极主动接受“条”上的领导、监督、指导,能够站在学校层面,站在全局立场,思考和执行工作。

(三)优化学科布局

结合学校所处区域经济产业和社会发展发展需要,以需求为导向,确立了“一校两区”功能、学科布局的原则和方案。并且注重发挥学科优势与行业及产业的密切结合,在各校区依托布局的学科优势,设立行业或产业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基地。

自贡校区: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校区特点,一方面是全校各学科专业每年新生入学注册在自贡校区,并在该校区完成一年级基础课程学习;另一方面是根据自贡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布局并保留化工、材料、土木、艺术、教育、人文(中文)等学科专业,共10个学科学院,形成对自贡化工、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等支柱产业、自贡彩灯艺术等优势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与自贡人民政府、自贡彩灯集团公司联合设立“自贡彩灯学院”并挂牌,并正筹划设立“新材料产业学院”。

宜宾校区:围绕促进和服务于白酒产业转型升级与中国白酒走向世界,支撑宜宾“双轮驱动”战略及发展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需求,布局酿酒工程、食品轻工、自动化与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计算机技术、经济与管理、法律等学科专业与留学生教育。由中国酒业协会、五粮液集团公司授牌“中国白酒学院”、“五粮液白酒学院”,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宜宾校区布局的“国际学院”,成为四川省建设宜宾成为南向开放门户、留学生教育基地的主要载体。

“一校两区”成为与地方经济和城市发展高度融合,独具特色的产学、产教融合的典范,充分体现了其定位的合理性与学科布局的科学性。

(四)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彰显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凝聚师生共识、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对于提高办学软实力,促进校风、学风建设,推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多校区办学体现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满足差异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重构与整合,从而形成充满活力、创新、和谐、开拓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要注重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和精神的延伸和继承,另一方面要结合地域特色文化,着力打造各校区的特色文化,形成文化特质。

四川轻化工大学经过54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黄岭精神”为底蕴的大学文化与校园文化特色,在新校区的建设中,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将学校文化进行传承,如壁画、浮雕、地刻、墙刻等方式,生动演绎老一辈人艰辛创校的过程和学校发展进程的重要时刻,使一代代的学生铭记历史。而在建筑风格上则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形成校园文化特质。

\

 
(五)建设智慧校园

多校区管理的难题主要是由于空间上的距离造成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多校区管理和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5]。四川轻化工大学通过对“一校两区”网络建设的顶层设计,按照“三统一、三平台、一中心、两配套”建设智慧化校园,跨越空间,将多个校区建成统一的整体,有效整合教学软硬件资源,实现互通和资源共享,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

五 总结

在面对四川省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及“5+1”产业发展新战略,国家实施四川省自贡市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战略及宜宾市创建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城市战略等一系列发展机遇面前,四川轻化工大学发展建设迎风而起,作为一所规模逾3万学生、校园分处自贡、宜宾两市的应用型综合性高校,多校区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多校区高校办学,从人员管理到成本控制,从教学安排到安全保卫,从学生生活到文化建设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做好多校区的管理工作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静.自主扩展型多校区大学外部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9):34-37.
[2]辜少强.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问题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探索,2015(08):32-35.
[3]李宁.推进多校区大学组织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05):51-53.
[4]史秋衡,康敏.我国高校异地多校区设置管理研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7):21-26.
[5]邓嘉明,叶忠文,王荣华.以数据聚合为核心的高校智慧校园体系建设[J]现代电子技术,2019(03):134-1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7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