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培养IE(Industrial Engineering)人才创新能力是当前国家强调“万众创新”背景下IE专业教育所必须满足的新要求。本文以地方综合性高校IE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更新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对如何加强IE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讨,以期在IE人才培养模式中,渗透和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IE人才。
关键词:IE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高贵兵,等.地方高校IE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7):27-29.
Countermeasure on the Cultivation of IE Talents'Creative Ability in Local Universities
GAO Gui-bing,PENG Jian-hua,ZHANG Hong-bo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Jlectrical Engineering,Hunan Univ.of Sci.&Tech.,Xiangtan Hunan)
Abstract:In the current“Mass innovation”,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IE(Industrial Engineering)talent is a new requirement that I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ust meet.The I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loc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paper,and the preliminary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IE talents'innovation ability are performed from the aspects of updating curriculum setting,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perfect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strengthening teacher team building,etc..In the mode of IE talent training,the students'sense of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will be infiltrated and strengthened,and the high-quality IE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will be cultivated.
Key words:IE talents;Creative Ability;Cultivation;Countermeasure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从系统的角度对企业运作与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优化与设计,对提高企业的效益、产品市场竞争力、创新能力等具有重大贡献[1]。当今社会蓬勃兴起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创新模式正引领着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同时,随着工业4.0的兴起和我国对“一带一路”、“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大力推广与实施,IE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IE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IE人才培养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发挥对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引领作用,这对IE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因此,新形势下培养IE人才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更新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师资结构调整等方面探讨地方综合性高校IE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IE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做一初步的探索。
一 地方综合性高校IE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万众创新”的美好时代,IE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掌握现代管理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需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强大的创新能力[3]。当前地方综合性高校IE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存在很多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尤其突出。
(一)课程设置简单堆积,缺少融合和优化
地方综合性高校IE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体系以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课程设置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组成,其内容既有工程又有管理知识,课程存在内容的简单堆积而不是整个课程体系的融合和优化问题。IE专业人才面临的工程对象大多为复杂的生产与服务系统,要想领导或主持这类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必须具备将各类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4]。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注重各课程之间的联系、整合、融通。第二,专业课内容不能及时更新,缺乏反映专业领域内前沿科技动态的课程,缺乏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类课程,选修课程范围过窄、数量偏少、选修课开设不灵活。
(二)实践教学认识浅薄、难题众多且设施薄弱
IE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其生命线[5]。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是培养良好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当前地方综合性高校IE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实验项目以验证性项目居多,创新性、开放性实验项目严重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认识不够,教学手段与方法欠缺;第二,实践环节难题众多:①实践基地严重缺乏,因为企业的场地、人员限制,加之学生实习影响正常生产和潜在的安全隐患等,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很低;②地方性高校教学经费不足、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使IE专业在寻找实习基地、安排学生集中实习等工作过程中阻力重重;③短促的实习时间根本不能起到让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提升专业认知、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第三,相关的软硬件平台设施薄弱,受经费限制,设施规划与物流、人因工程、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等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三)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缺少时代气息
由于受场地、师资、设施、资源等诸多限制,当前地方性高校的IE专业教学方法大多数是班级理论授课,启发引导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教学方法很少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较少,雨课堂、微课运用极少或根本没有用,互联网资源利用较少,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师资队伍举步维艰、高素质教学人才匮乏
地方综合性高校、尤其是内地高校,由于受地域影响、加之薪资普遍较低,IE专业教师队伍人数偏少,结构不合理,力量比较薄弱。目前IE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具有IE专业背景的教师偏少,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更少,科研力量也比较薄弱,很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 IE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IE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既是个性问题,也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本文进行的地方综合性高校IE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既是对IE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讨,也是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思考。
(一)调整课程设置、加强技术融合
IE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最终需要市场来检验,因而IE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面向市场需求[6]。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必须围绕市场需求,侧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富有创业精神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IE课程设置以机械、管理、信息3条线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实现多学科知识交叉互动,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7]。IE专业的管理类课程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应该是有所区别的,IE的管理类课程应该融入工程实践中,旨在为企业提高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工程技术类课程也应该与管理学科知识、信息技术融通,培养懂管理、会规划、有创新意识的技术人才。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加强机械类课程、管理类课程、信息类课程和计算机类课程的交叉融通,将课程资源有效地整合到IE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上来。
(2)经典知识与前沿技术互动,通过“摄入→选择→试教→固化→定型”针对新技术开设新课程,或者将已有课程融入新的技术,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站在时代的前沿;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思想、新信息不断涌现,对于IE这一直接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来说,更应该与时俱进,应该开设学科前沿讲座类课程,各学科教师或聘请企业高级专业人才开设学科前沿讲座,并纳入课程体系,设置学分学时,将新的知识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引领学生走在时代前沿,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3)增加选修课数量,灵活开设选修课。扩大选修课知识范围,提高可选资源的与时俱进性,让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不断冲刷大脑,捕捉创新的灵感。IE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基础的工程技术类、管理类、信息类课程,还可以选择性地开设人文艺术类课程,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基础。适当增加互联网相关课程,强化学生与时俱进的概念,强化学生对IE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精益制造与管理、智能制造工程、新产品开发与管理等专业课程和创新理论类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选择灵活地选择相关的课程,学分总量加以控制。
(二)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建立自主学习模式
根据IE专业的特点和IE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融合课程案例,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1)通过开展分组学习、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情景教学、协商互动等多种模式的自主学习模式,注重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答疑式”、“项目式”、“网络式”为核心构建多样化课外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时空界限,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能力的培养采取班级教学方式,同时,根据行业特点以及知识需求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取小组教学方式传授专业知识模块,加强兴趣偏好培养,如系统优化小组、物流规划小组等。如果学生有兴趣进行更深领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则引导其加入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去,对其进行个人培养。
(2)实现课程案例库建设。IE专业课要建立起丰富典型的课程案例库,所有专业课程要贯穿案例教学,结合企业实际案例,通过分组学习、讨论、研究、总结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吃透案例,能够学以致用。
(三)搭建创新型实践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活动促进学生掌握、探索新理论、新知识的过程,是创新人才培养环节中的最重要一环。
(1)搭建创新型实践平台。搭建由学生自由工作室和学生开放性实验室构成的实践平台,创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互补的“创新型”实践环境。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相关赛事和活动,以科技竞赛为牵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少数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师生深层次交流产生创新共鸣,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实践的方式,营造引领式“互动型”实践环境,激发创新热情。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突破传统模式,鼓励发散型设计思路,鼓励从企业实际案例中发现问题,启发设计思路,从生产实践、教师教研项目中提炼设计课题,引导学生寻找新思路新视角新点子,构建递进式“互动型”实践环境,既着眼于个体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突出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将实习落到实处。实习是IE专业学生了解作业现场工作内容、领会未来职业需求、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加强与当地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充分挖掘现有资源优势,立足校内、拓展校外,建立一系列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组织学生长时间深入制造、物流、服务等企业生产一线,认识生产系统,让学生与一线员工一起进行生产劳动,充分体验生产过程;建立企业指导导师制度,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学生针对生产中的突出问题选定现场改善项目,如设施布局、物流规划、作业空间布置、生产系统仿真等,针对具体问题收集现场数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找出原因,设计改善方案,提交实习报告。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基于生产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提炼、完善、优化。使实习、项目改善、毕业设计浑然一体。
(四)加强IE师资团队建设
IE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大量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创新意识的专业教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深刻理解企业实际的能力需求与知识需求,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才能因材施教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工程师的复合型师资力量是面向需求的IE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建设中和培养中,可以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模式,既要不断派遣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先进专业知识,又要派遣教师到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先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在强化师资力量的途径中,应该拓宽IE师资引进渠道,提升学科竞争力,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引进国外知名高校IE专业博士;在师资人才的体系结构优化中,可以适当引进管理、机械、信息等学科人才,促使IE师资结构的多学科融通,加强学科教师的知识交流与互补,共同参与教研教改,相互合作开展科研课题和项目;此外,还可以通过完善学校外聘教师管理机制,聘请具有丰富的企业实际业工程工作经验和研究的企业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将先进知识和企业实践相融合,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注入活力。
三 结语
IE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多方合力的系统工程。本文从更新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对IE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讨,以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能渗透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一些实际可行的方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IE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超.工业4.0时代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7.
[2]马晓璐.浅析工业工程的发展及在中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资讯,2018,16(17):59-61.
[3]王艳亮.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8(1):57-59.
[3]刘静,胡勇文,贾利梅.创新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初探——“大工程观”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7(22):57-59
[4]李建华,陈佳斌,雷春丽,等.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以兰州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为例[J].甘肃科技,2019,35(05):47-51.
[5]柳冰.社会需求导向下我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6]张付英,郑辉,陈钢,等创业生态环境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工业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8(4):31-35,96.
[7]李正义,韩文民.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价值工程,2017(3):230-2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