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深入分析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创新和探索导师制下地方高校本科生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在行政推动和机制建设的牵引下,优化整合多元主体资源的知识协同和实现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协同,驱动学校内部和外部多元主体参与学生培养的积极主动和长效联动,促使在完善的机制下有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协同。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地方高校;多元协同;培养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夏元平.导师制下地方高校本科生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94):3–5,13.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Cooperative Training Mechanism of Local College Undergraduates under the Tutorial System
XIA Yuan-ping
(School of Geomatics,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chang,China)
Abstract:Wher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 colleg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on the basis of innovation and explore the tutorial system under the lo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multivariat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echanism,under the administrative promotion and mechanism construction,to optimize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 resources of knowledge synerg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quality practical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ing school in plural students develop positive and effective linkage,in perfect orderly under the mechanism of the body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work together.
Key words:Undergraduate students;Tutor system;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ultiple collaborative;Cultivation mechanism
本科生培养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尤其是地方高校,它们的主要任务是要将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使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下大气力创新多层次的“四型”人才培养机制的任务极为迫切[1]。本科生导师制作为新时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是提高地方高校教育质量和助力地方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本科生的培养涉及到众多培养主体,在实施探索的过程中多元组织间还存在主体不协同、知识不协同、目标不协同等实际问题。因此,如何在本科生导师制模式下,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是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约占全国本科高校总量的90%,并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和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承担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的职能。地方高校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技术学院,也有别于一流的科研型高校,它是职业教育技术性与高等教育学术性的有机结合[2]。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不断升级,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不少地方高校正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本科生导师制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加强本科教学的建设和实践,推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模式,为人才培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强大的优越性,应成为地方高校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突破点。
我国地方高校的文化理念、师资水平、特色目标大相径庭,因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模式也各有千秋。从不同的角度和需求,地方高校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按照培养对象的层次,可划分为优秀学生导师制和全员导师制。优秀学生导师制就是为学业优秀的本科生选配导师,对优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全员导师制就是为每位本科生都选配导师,每位符合条件的全体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都担任导师,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二是按照培养时段的跨度,可划分为年级导师制和全程导师制。年级导师制又分为高年级和低年级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是从大三开始为学生选配导师,低年级导师制是在大一、大二的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全程导师制是贯穿于学生本科四年不断线过程的一种互动式培养模式,即为每名新生都配备导师,在学业规划和专业辅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三是按照培养主体的任务,可划分为思政教育导师制和科研指导导师制[3]。思政教育导师制注重对学生思想动态、心理健康、政治修养、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辅导,跟班主任制度、辅导员制度结合的较为紧密,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补充;科研指导导师制就是以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依托,鼓励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模式多样,但对于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多元协同培养的系统性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更多的还只是侧重于教师这个单一培养主体。
二 地方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开始从不同的视野角度推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受师资水平、文化理念、利益诉求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实施探索的过程中多元主体间还存在思想意识不协同、角色定位不协同、行政推动不协同、机制建设不协同等诸多现实问题,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致使多元主体协同培养的实践效果不佳。
(一)思想意识不协同
各培养主体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完全做到协调一致,部分主体没能很好地认识到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更没能将人才培养放在战略大局、政治高度上来认识。由于对人才培养的精神实质和目标定位理解不透彻、认识不深刻,故在担任本科生导师时,指导学生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主动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且当前地方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致使有些培养主体在思想行为上偏离了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在学生培养的精力投入上大打折扣,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普遍下降,他们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从事科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对自己指导学生的关心和沟通无暇顾及,以至于直接影响到导师制的开展成效和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角色定位不协同
这主要表现为各培养主体没有恰当地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在导师制实施过程过各主体经常会发生角色冲突和合作不力的情况,致使在人才培养中没能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由于各培养主体对导师制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理顺各自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和职责范畴,使得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等不同主体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未能形成合力,存在着职责界线和工作内容模糊的脱节现象,很容易导致“多头不管”和“多管齐下”并存的盲区状态。因此,理清各培养主体间的职责范畴,捋顺各培养主体间的角色冲突,找准各培养主体间的角色定位,将有利于促进本科人才的培养。
(三)行政推动不协同
地方高校的组织结构一般是由教学单位、行政单位、教辅部门、科研机构等单位构成组成,而学校对的不同工作又由不同的单位负责,工作职责分明。比如教务处负责本科专业、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管理等工作,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学校学科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组织学科的申报和评估等工作,学工处和团委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人事处负责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工作,同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管理工作又涉及到各教学单位。尽管这样的组织结构便于管理工作的专门化,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又涉及到众多部门,需要依靠学校内部不同要素与不同部门的配合协作,由于各部门间尚未建立信息互通互联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协作配合方面存在脱节的现象,在行政推动上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
(四)机制建设不协同
由于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加之对导师制本质的认识不到位,大多数地方高校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做出的实施方案缺乏整体性规划和统筹性协调,没有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实施细则和与之配套的机制牵引体系。比如,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对导师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考评、奖惩、指导和监督;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难以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等协同培养主体间教育资源优势的共同开发、利用和共享;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和谐共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协作氛围。因此,本科生导师制机制建设体系的不协同将导致制度实施往往流于形式,停留在纸面文本上。
三 导师制下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
结合我国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抓手,在多元协同理论和机制建设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分析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和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多元协同培养的已有研究成果[4,5],构建了导师制下本科生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如图1所示,该机制分为“行政推动”和“机制建设”两大模块以及主体协同、知识协同、目标协同三大部分。
(一)行政推动下的主体协同
在“行政推动”模块中,主要是把“多元组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助推器,从导师队伍协同建设、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利益相关者互惠动力、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专门机构设立等角度入手构建合理的多元组织协同培养管理构架。在管理构架下,无论是内部协同培养主体还是外部协同培养主体,其协同培养活动正常运行的关键在于各主体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协同作用。
(1)内部主体协同
我国地方高校由于不同职能部门以及不同院系、专业和学科之间的界线清晰、壁垒分明,办学环境封闭且资源分散重复,导致人才培养难以得到整合统筹和系统优化,各种办学优势资源缺乏向人才培养转化的路径,以至于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和办学实力。因此,地方高校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靶心,在协同内部各主体的基础上,将原先相对封闭和零散的办学资源整合到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使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内部各主体间的联动驱动。
多元协同就是将多个培养主体进行集成同步和组织协作的行为,在内部主体协同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主体间联动驱动的关键就是要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内部主体联动培养机制,打破校内各自为营、各行其是的办学管理模式,使得校内各种信息资源能够无障碍的循环运转,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协同、教育与科研协同以及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建设。同时,为了统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认识,在学校层面上,由校领导牵头,成立由教务处、科研与科技开发处、学生工作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和处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在各院系层面上,也需成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工作组,促使校内各主体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和联动互通。
(2)外部主体协同
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内部主体,还需汲取其他外部主体在实践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创新培养组织、培养资源以及培养平台,使人才培养的主体从高校单一主体向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多元主体转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这些外部主体的共同参与、集体行动与协同培养[6]。行业、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参与人才的联合培养,实质上是行业、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主体之间通过合作育人构成的开放式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外部多元主体协同的关键点在于要通过开展多层面、多方式的联合培养,减少行业、企业、高校与科研院间的协同壁垒,有效提升各主体间的资源聚合和组织协调能力。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协同培养就是由外部多元主体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协作过程,这个协作过程表现在外部多元主体参与到学科专业设置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过程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全过程,并构建起校外指导教师、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培养体系。但不同的外部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谋求行业、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间的利益互惠是协同培养的关键点,利益互惠是外部主体协同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所在,取决于多方主体的自身需求及各自利益追求的驱动[7]。利益互惠驱动包括外部利益和内在需求驱动两个方面,通过外部利益的驱动,促进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培养人才的良性运转,只靠外部利益的驱动是难以实现多方主体的长久合作,而内在需求驱动可以增进彼此相互合作的积极性。
(二)机制建设下的知识协同和目标协同
“机制建设”工作开展的前提是要进行机制改革,重心就是要构建合理和完善的机制体系。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就是要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以实现各培养主体的共同利益和国家战略需求为根本任务,在多元协同和创新理念的引导下,整合各外部主体在教师队伍、实验平台、项目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特长,明确和理清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协同培养人才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保障、支撑与服务作用,在构建沟通协调、资源共享和科学评价机制基础上,优化整合多元主体资源的知识协同和实现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协同。
(1)知识协同
从低层次至高层次可将“知识”分为数据、信息、技能、智慧四个层次。多元协同培养中的“知识协同”是以知识交流、知识运用、知识更新、知识转移为主要目的,由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个拥有数据、信息、技能、智慧的培养主体协同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传递的组织过程,是整合优化各培养主体知识资源的战略管理模式,而协同培养中合理的沟通协调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能有效地调节“知识”的转化和转移过程。
多元协同培养与高校单一主体培养的形式相比,由于不同主体隶属于不同的组织单位和系统,在各自的利益诉求下,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多元主体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不协调因素。为了使各主体能够形成各司其职、同步行动的协作共识,应在决策和操作层面上建立多层面的沟通协调机制,即在多元主体信息流、知识流和人才流循环传递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互通、知识互传、利益互惠、行动交互等方式强化各培养主体间的信任互助和协同互动,促进导师制下本科生多元协同培养沟通协调网络的形成。
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在人才协同培养中应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同利用、开发和共享。比如,行业可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时传递给高校,指导高校开展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调整等工作。企业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能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和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还能成为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验场所。通过构建资源共享机制,不仅能整合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间的资源,还可以优化高校内部职能部门、院系、专业学科间的资源配置,并且,通过有效调节和共享多元主体的优势资源,实现各主体在人才培养、生产开发、科学研究等环节中的知识协同。
(2)目标协同
在导师制背景下开展本科生多元协同培养活动,第一要素是统一思想,各主体要将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视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也就是多元主体要在科学评价机制的驱动下,按照一致的目标和计划,采取统一协调的行动,实现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协同。而要达到目标的协同,必须得采用科学评价机制对各主体在人才培养质量的绩效考核制度、知识产权归属及认定的考评体系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激励政策等诸多方面进行保障。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多元协同培养工作高效运行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调动各主体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利益公平分配的重要保障,因此,考核评价制度的设计并不能局限于某个单一主体,而是要把多元协同培养主体视为统一的整体系统,要根据系统内各主体在提升知识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需求特征,制定一套全面且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
四结论
在导师制下地方高校本科生多元协同培养机制中,本科生导师制是支点和纽带,促使学校内部和外部多元主体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联动和驱动,行政推动和机制建设是多元协同培养机制构建的思想根基,主体协同、知识协同和目标协同是多元协同培养机制有效开展的理念引导。各培养主体是在行政推动的基础上实现多元组织的主体协同,而机制建设作为协同培养过程中的中枢机构,以知识协同和目标协同为培养路径,发挥对协同培养活动的支撑和调控作用,突破横亘于多元主体间的资源共享、沟通交流、利益分配等诸多壁垒,推动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培养过程的同步化和培养资源的整合化,逐步形成地方高校本科生多元协同培养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01-13.
[2]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
[3]吴立爽.地方本科院校多元化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5):74–76.
[4]李金龙,张淑林,裴旭,等.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30–34.
[5]张兄武.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4):30–37.
[6]尹文嘉,王惠琴.应用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内在机理与提升路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27+43.
[7]陈浩,董颖.略论“政产学”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67–71+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