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多元社会思潮给高职学生带来价值选择困惑和迷茫,可从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社会思潮传播特点分析当代社会思潮影响高职学生的原因。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从理论武装、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方面着手,帮助学生认清各种社会思潮的起源流变与精神实质,有效引导高职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社会思潮;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
本文引用格式:龚婷.当代主要社会思潮对高职学生影响管窥[J].教育现代化,2019,6(84):243-244.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深度转型时期,在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各种矛盾叠加,各种社会思潮交织激荡,多元社会思潮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较大冲击[1-2]。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的人生成长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对国家与个人发展意义重大。高校是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场域,是反意识形态渗透的前沿阵地,是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争阵地。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把握高职学生对当代社会思潮的认知现状以及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特点,对于凝聚共识、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职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知现状
“社会思潮是在社会变革时代(在社会心理演化的基础上),由一定思想理论引领的,反映社会历史走向诉求的,影响面很广的思想观念或倾向”(林泰,2013)。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层面,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一定的利益或要求,通过社会心态、社会行为、观念文化和学术理论等得以表现并流行,作用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调查显示,近年我国值得关注的社会思潮主要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生态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激进左派、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近期,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口头访谈等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及主要社会思潮认知的调查。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了解,74.2%的受调查者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高职学生对社会思潮学术名称以“一般了解”程度略多,19%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关于学生接触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36.4%的学生想“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47.7%的学生是“觉得好奇想了解”,34.9%的学生“觉得这些理论有道理”;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82.6%的受调查者表示坚决批判,约20%的受调查者对“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的不合理观点持认同或基本认同态度[3]。多元社会思潮给高职学生带来较多的价值选择困惑和迷茫,学生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缺乏警惕,对思想文化渗透、普世价值观推销缺乏应有认知和抵御意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权,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风险挑战。
二 当代社会思潮影响高职学生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学生认知特点
年龄与思维阶段性特征。高职学生多数处于20岁左右的年龄,处于由少年期刚过渡到青年初期的阶段,由于社会阅历尚浅,青年期初期学生容易被社会思潮中披着新潮外衣具有蛊惑性的观点和理论所影响,思维常偏颇于要么正确要么错误的二分法,而不能较好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去分析、把握社会思潮的本质和规律性。社会性发展带来的认知特点。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与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青年时期人们都在探索尝试建立自我认同感。“主体我”是观察者、分析评价者,侧重同一性,“客体我”是被观察者、被分析评价者,侧重个性,故而高职学生既从众又求新,这就为社会思潮在青年学生中传播提供了有利主观条件。
学习习惯与认知特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加之在社会上盛行的就业导向,学生普遍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学生动手能力强,对公共课程的重视与投入程度明显低于专业课程,喜好形象思维而懈于理论思维。
(二)社会思潮传播特点
第一,社会思潮存在的依据。社会思潮因其本身寻求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直观现实性而存在,尤其是其现实关照性使学生在初始接触这些社会思潮时便持欢迎和开放姿态。第二,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20-29岁网民占比26.8%,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98.6%。各种社会思潮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途径,以碎片化、形象化信息为主要传播形式,切合青年学生长于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特点。互联网上价值观的交汇与碰撞使在理论认知水平上有局限性的高职学生群体倍感迷茫和困惑,动摇了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当代社会思潮传播媒介的融合化、传播内容分众化、传播话语生活化的特点,使学生对易于社会思潮产生认知和情感,进而接受、内化社会思潮所传递的价值观。
三 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有效引领高职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路径
(一)高度重视理论武装
第一,学懂马克思主义。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原因。树立马克义主义信仰、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学懂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理论创新到哪里,理论武装就要到哪里。学生疑点在哪里,理论分析解惑就要到哪里。要用科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激发学生理论思考的需要、理论分析的兴趣。第二,自信理性直面社会思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时事热点、学生思想困惑点讲透理论,将社会思潮纳入理论学习,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多元社会思潮,能有理有据评价批判错误思潮,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
(二)强化阵地建设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建设。从学生所处学习环境来看,党组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主动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合发力,高校校园环境清朗,有效防范错误思潮滥觞[5]。但同时也要看到,学生所处网络虚拟环境鱼龙混杂,各种思潮正式通过微信、微博、网络影响侵蚀校园意识形态。强化阵地建设势在必行。
强化网络阵地建设。当前,社会思潮传播正发生着从平面到立体、从同质到精细、从抽象到现实的转向,传播时空共进、声形并茂。高职院校要在课堂、官网、报纸、宣传栏等传统阵地的基础上,借鉴社会思潮传播的方式,有效拓展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的新兴媒体宣传阵地。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学生的传播制高点。严格区分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巩固拓展意识形态“红色地带”,改造转化“灰色地带”,遏制打击“黑色地带”[6]。
(三)提升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要系统全面深刻透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要关注国际国内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真正关注关心学生,才能真正走心地为学生解疑释惑。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朋辈学习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建设性作用,培育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学生队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解疑释惑,通过承办各类理论时事讲座、赛事,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学生一起分析理论、思考理论、探究理论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颜.谈当代社会思潮的特点及其对高职学生的影响[J].职业,2016(32):102-103.
[2]方方.当代社会思潮的新特点及对高职生的影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223(9):17-19.
[3]艾四林,王明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当今中国社会思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单刚.当前高校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及引领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7):14-17.
[5]侯倩.从“普世价值”的论争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28-30.
[6]王晓梅,谈笑.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现状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08):174-1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