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现状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1 16:45: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多方面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极大挑战。本研究基于青岛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和访谈分析,了解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现状、渠道和影响因素等,使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社会思潮;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王晓梅,等.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现状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08):174-176.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必然随社会存在变化而改变,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必然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关于社会思潮,我国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佘双好在文章《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中对国内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学说“综合说”和“中介说”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我们把社会思潮理解为一种理论观点和思想潮流,在某一时期内某一阶层和群体中影响较大、流行较广的一种理论观点和思想潮流。社会思潮就其本质而言,它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反映了社会上某些特定群体的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中国学者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这些研究基本都是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趋于稳定期,对于各种社会思潮辨别能力有待提升,有可能带来信仰缺失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开展调查研究非常有必要[1-5]。

二被试基本信息

         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选取AH学院、BH学院等高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后对问卷进行整理筛选,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3%,基本情况如下:


\


三 统计分析

(一)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人口学特征

       对性别、专业、学历、年级和政治面貌等人口学变量大学生多元化社会思潮影响情况的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受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历学生差异不显著。

        在回答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了解这些社会思潮问题时,性别差异显著,女生更多是基于寻找社会问题良方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原因,男生更多是基于好奇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社会思潮;接触社会思潮的途径男女生生差异不显著。建议根据不同性别差异在社会思潮方面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和相关管理工作。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社会思潮了解情况差异显著,文史类学生对社会思潮了解程度显著优于理工类学生;对待享乐主义态度的问题上,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差异显著,文史类学生显著高于理工类学生。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身心趋于相对稳定时期,对社会思潮的认识和理解处于不稳定状态。大学阶段是社会思潮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应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学术讲座等方式加大对大学生引导的力度。

       从学历层次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本科生认识社会思潮起的作用较大,专科生相对较低,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了解程度及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差异显著;从了解社会思潮的渠道看,本科生了解社会思潮的渠道较多元化,如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学术会议等倾向于学术渠道,而专科生更多倾向于形象的渠道,如影视作品。

        参加此次调查的党员学生30人,共青团员占参加调查学生的83.57%,从绝对数看,高校的学生党员对社会思潮的认同度较低;大学生都能积极的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社会思潮,但是他们接触社会思潮的目的更多是从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学生党员了解社会思潮的渠道与群众学生的渠道不同,他们更多是通过报刊杂志或中国知网等渠道获取,群众学生更多是从网络、影视作品等渠道获取。

(二)大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途径与原因

        从大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渠道看,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另有校园文体活动、讲座、报告会,书籍报刊、手机和网络媒体等形式,占比最高的是网络媒体和电影、电视。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重要渠道。但是各种媒体在快速传播社会思潮的同时,也释放出一些消极腐朽的负面信息,如不加以引导,大学生极易受其影响,产生极端思想。

\

 
         大学生接触这些社会思潮的原因主要有:出于对某种社会思潮的认同、对某种社会思潮的好奇、学术研究的需要、寻找解决个人困惑的渠道或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调查发现,出于对某种社会思潮的认同而关注某种社会思潮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5.3%,出于对某种社会思潮的好奇而关注的高达60.84%。社会思潮因其特殊需求,主要反应了某些群体的诉求,而为了使这种诉求得到一定范围的支持,常常打着解决社会矛盾或问题的旗号,使用一些容易混肴视听的言辞,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影响。也有一些思潮以学术争论或理论创新为幌子,吸引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大学生。

          青年学生是未来的主导,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完善,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由半社会生活向正式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一些人利用大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尚待完善,有针对性的投放信息。其次,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对社会的认知欠缺,尤其对各种社会思潮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极易受到干扰,应及时干预。

\

 

(三)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表3列出了新自由主义主义等七种较为常见的非主流社会思潮,大学生最为熟知的是拜金主义、民族主义和实用主义,对其他社会思潮的认知度较低。大学生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认同度以及其影响力等方面所占比重绝大多数在50%以下,说明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不占主流,但不能忽视其潜在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认知度、认同度与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力三者之间并不呈完全正相关。如享乐主义,大学生对它的认知度32.16%,但其影响力和认同度仅为15%和13.29%,表明学生对这些思潮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自觉摒弃错误思潮,但是一些并无明显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潮,如民族主义,往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易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

\
 


         调查显示,认为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的正面影响较大的比重为15.66%,认为产生负面影响较大的比重为48.19%,明显高于正面影响。结合访谈我们发现,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是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激发大学生理性思考、引导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等,但同时带来理想淡漠、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道德失衡等消极影响。尤其是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虽然大学生并不认同,但在社会交往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非主流社会思潮的影响有一定认识,对一些不良影响能保持一定的克制,但是非主流思潮对学生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也看到,被调查大学生对问卷中提到的非主流社会思潮的立场鲜明,能客观分析,认真思考。绝大多数大学生对非主流的社会思潮能够认真思考、甄别,如表4所示。

\



         从总体上看,被调查大学生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认同度相对较低,但对一些错误思潮,如民生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实用主义也有较高认同度。这表明在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的社会思潮隐患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防患于未然。

(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态度的现状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较高,有96.5%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般、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且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观念从总体上认同度较高,有86.72%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在回答“学校开展的哪类活动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较大”这一问题的时候发现,大学生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实践活动起到重要作用,其他依次是校园文体活动,主题教育活动,讲座、报告会和手机、电视与网络。

(五)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思潮认识中的作用

        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帮助学生认识各种社会思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参与调查的学生有51.75%的学生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思政课教师对于自己思想的形成影响最大,其次是辅导员、班主任、同学和专业课教师。但是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帮助程度的评价有一定差异,非常大(17.83)、比较大(49.3%)、一般(33.57%)、不太有和没有的共9%。学校目前开设的课程在此次调查中对学生影响程度依次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7.2%)、《形势与政策》(62.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7.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5.45%)。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明显不足,近些年来,各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但效果不显著,特别是针对社会思潮的课堂教学或社会实践活动更少。应结合被调查学生实际,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发挥大学生社会思潮中的引导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建设“大思政”。青岛有其特殊的区位优势,也是各种思潮的集聚地,教育者应立足实践,分析理论,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直面各种社会思潮,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

四 结论

         调查发现,多元化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虽然不占主流地位,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或将受到影响,并且已经在日常行为中有一定程度的显现。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了解社会思潮的主要渠道,但是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学生主动或被动的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了解社会思潮,并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高校应结合高校实际,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现状,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营造全方位育人途径,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9):7-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12.23.
[4]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2012.
[5]王敏姝.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教育现代化,2018(02):298-3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