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6 15:53: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在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本文根据2014-2016三年的目标达成度数据,进行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评价,期望通过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指标体系的建设和评价实施,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考察和改进。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目标达成度;教学评价

本文引用格式:欧杰,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7):252-256.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由医学、农业、工业的微生物学中与食品生产有关的部分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学科,它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1]。近年来,随着微生物迅速发展,对微生物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在数量上的增加,在人才素质上的要求也更高,在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基础上,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将更加受到市场的欢迎。培养微生物学专业人才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和选择。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师一以贯之的追求,通过教学改革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参考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学习教育目标模式图(见图1),可以看出其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让学生对基础的知识进行初步的理解;第二个阶段是将所学基础知识进行模型化,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第三个阶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第四个阶段是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及交流能力进行提高。因此,在此基础上,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首先应立足课程的基本要求,选用和参考国内外优秀教材及教学课件,大胆改革,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要、完整、可拓展延伸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具备实践技能和研究技能,培养其创新能力[2]。

目前,对于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主要有教师互评、教师自评、学生评议和督导评价等。其中,最能反映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为学生评议,这些评议具有比较好的操作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但是,在运用通行的教学评价方式分析食品微生物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足,这种评价方式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只凭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感觉和接受理解程度,无法体现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必须紧扣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来进行[3]。因此,针对这些不足,本文尝试采用“课程目标达成度”这一新的教学评价方式,本文围绕这种尝试展开讨论。

着眼于本校《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设计了一份目标达成度分析表,并根据学生期末试卷中的表现对笔试部分的教学质量进行了分析。

\

 
一目标达成度分析表设计

考试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监控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行为、鞭策学生自主学习的功效。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可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为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依据[4]。

为了考察培养方案的运行情况,分别对2014至2016年食品微生物学的学期考试卷按照学生学号均匀抽取样本进行了知识点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见图1。在教材的选用上紧跟学科的发展,选用中国农业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江汉湖和董明盛主编的《食品微生物学》(第三版)作为课程教材。在进行目标达成度分析之前,针对课程授课的主要知识点在期末考试卷设计完毕后对试题进行了梳理,根据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要求,设计了食品微生物教学目标达成度表格,本文以2016~2017学年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表为例列出(见表1),并在期末考试卷阅卷完成后对试卷成绩进行了统计。

\
\
 
附表1所有的报表中的得分等级中,分别用“5、4、3、2”和“1”表示每道题目获得对应分值的学生比例。“5”表示“得分≥80%”的学生比例,“4”表示“80%>得分≥60%”的学生比例,“3”表示“60%>得分≥40%”的学生比例,“2”表示“40%>得分≥20%”的学生比例,“1”表示“0<得分<20%”的学生比例,“0”表示“得分=0”的学生比例。平均值=“5”×1ד分值”+“4”×0.8ד分值”+“3”×0.6ד分值”+“2”×0.4ד分值”+“1”×0.2ד分值”+“0”×0ד分值”。

二 统计数据分析

(一)按章节分析


为方便比较,我们把样品试卷每一章内容的总分和得分率按年份进行统计,并绘制图2。

\
 
从图2可以看出,2016年的考查内容所涉及的章节最多,这表明我们学生需要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对表中得分率进行分析,试卷各章节知识点的得分率为59.00%~94.67%,平均得分率=72.01,各章节知识点成绩分布差距较大,反映出学生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掌握差距较大。其中“微生物的发展史和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章节部分,三年来,学生得分率普遍较高,这说明学生喜欢了解发展史,结合微生物实验课上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时说明同学能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验相结合,从而牢固掌握这些知识点,提高了教学满意度。

(二)题型分析

卷面考试的题型涉及到名词解释、拉丁文解释、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和问答题六个部分。为方便比较,将样品试卷每一个题型的总分和得分率按年份绘制成图3。

在试卷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名词解释题和选择题得分率较高,填空题得分率相对较低。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点的基本概念掌握较好,但是对某些细节知识点的掌握能力相对较薄弱,细节知识点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过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相关的题目学生得分高,说明微生物实验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效果较好,同时,有必要加强学生在综合知识应用方面的训练。

三提高达成度的途径

通过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2014-2016这三年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跟踪评价分析及比较,能够基本上了解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比较清晰地显示了哪些知识点目标达成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为了更好地提升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上述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结果发现:

(1)在知识学习方面,较为抽象、复杂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好。比如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的“微生物的代谢”中的细节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表面看比较零碎,但是只要能由点及线,由线构面,就能把整个章节串联起来,理解和记忆就会比较简单,从而就能掌握这些零碎的知识点。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求甚解,断章取义的习惯,只是浅显地记忆比较单一的知识点,遇到有难度的知识点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去掌握。

(2)与实验相关的知识点,学生相对掌握得较好。从试卷中能直观地发现这个现象。所以,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考虑优化实验项目与理论课程知识点的关系,尽可能把一些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融入到实验课程中,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这些知识点。

(3)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可能还是要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比如在课堂上布置一些与实际联系密切的思考题,组织同学们在课下思考、讨论,拿出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学校也应该多提供一些供学生实现创意的平台,比如“挑战杯”“学科创新大赛”等等。但是,目前存在一个困难,对于大班上课的课程来说,人数众多,老师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

(二)改进方案

(1)言传身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灌输者,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绕教师转的,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行的发挥。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Rodgers)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不仅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发出了强烈的挑战,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5,6]。

学生作为主体是由其能动性所决定的。认知心理学指出,认知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其认知结构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且有一个逐渐构造的过程。学习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7]。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师导向作用,以良好的教风促进良好的学风建设。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探索教学的规律,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落实教育理念现代化,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教学中心从教师向学生的转移,并根据教学型大学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意见逐步形成适合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学体系。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校和社会应提供足够丰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改变课堂上老师满堂灌、学生只能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探索思考、表达思想、动手实践的机会,做到“有教无类”,使学生能按照社会需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8],使教学效果达到同频共振的目的。

(2)课程内容及其教学方式是决定或影响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重要参数,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系统性、基础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9]。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经历了从口头讲授、文字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到多媒体网络教学等五个阶段的快速发展。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增大了信息量、丰富了内容,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以及学习效率。但在多媒体网络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出现依赖幻灯片进行逐页解读,讲课的思路完全被幻灯片展示的内容所束缚,教师俨然成了播音员,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发生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似乎教师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媒体作为工具而非主导,应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环境,以及授课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一些教学辅助手段。即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以加深印象,要像盐溶一样将知识点在学生自觉和不自觉的过程中去掌握并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同时,作为学科基础课,任课教师需要对于讲授的章节和内容要有主次缓急之分,教师要思考有些复杂的知识点到底有没有必要让学生一个学期内掌握得很牢固,或者说课程本身是否认可学生一下子不能很好掌握这些知识点。如果只是属于让学生了解或者理解范畴的知识点,是不是可以不要太多反映在考卷上。如果确实对后续课程很重要,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一方面可以平时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和要求,另一方面,可以从教学案例方面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更为具体的例题。

(3)除了任课教师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外,为任课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辅助工作对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必要。大班授课的教师,每位教师安排一名助教,专门协助教师批阅作业,必要的时候协助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坐班答疑工作。通过这些工作,一方面可以为教师提供作业讲解重点的建议,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坐班答疑的效率。

(4)可否考虑将实验教学资源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可按照一定规则随时为学生提供服务,为方便他们完成有关实验项目创造条件,从而使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得到保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水平,或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或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选课题进行创新实验,将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些都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通过对本校2014-2016年《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卷面考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使用目标达成度作为任课教师常态化课程质量自我评价的指标,其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能够客观反映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状况和授课方面的基本情况和不足,能够帮助任课教师不断挖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更正[10]。

采用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课程教学与目前大多数高校现有教学评价方式相比,在教学内容定量化评价方面具有优势。但课程教学目标成度的研究和探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信息化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教学的实际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我国食品产业发展要求的食品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姜松,朱红力,敬璞,等.加强食品专业食品物性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8(3):49-51.
[2]郭一帆.《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分析[J].科技信息,2013(6):262-262.
[3]薛斌,周冬香,熊振海.采用课程目标达成度开展基础化学教学评价的尝试[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11):113-114.
[4]李敏,陈必链.硕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英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03):44-47.
[5]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论述[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6]李丹青.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与启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4):92-94.
[7]程素萍.认知心理的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2):60-62.
[8]李婷婷,刘秋,冮洁,等.美国教学型大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初探——以班尼迪克大学为例[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01):222-225.
[9]陈必链,郑毅,陈建平,等.提高《生物工程设备》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7(04):822-825.
[10]熊振海,薛斌.目标达成度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43-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1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