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环境化学”是一门通过运用化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中存在的有害有毒化学物质,并对其中存在的污染物形态、迁移转化规律、生态效应等进行检测和鉴定的科学分科之一。因此,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化学专业人才,对治理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来说,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再加上自身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校内缺乏配套的设施进行实践学习,因此阻碍着环境化学学科教学的有效开展。本文通过研究“环境化学”视野下,应用校企合作型教学模式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这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达到校企双赢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化学;校企合作教学;教学方法
本文引用格式:杨超.“环境化学”视野下的校企合作型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9,6(84):91-92.
在我国教育史发展进程中,“环境化学”这一科目出现较晚,发展相对薄弱,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正是有效弥补这一发展缺陷的有效方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主要指,学校与企业通过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共享教育资源,学校通过吸收企业先进文化理念和技术资源优化自身教育模式,并依托各种设备、技术等,使学校学科教育课程、实践实习与技能培养更加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现代化技能型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化学学科教育现状,其次对环境化学学科核心内容进行简要阐述,最后提出几点环境化学教育教学的优化策略,以下做出详细报告。
一“环境化学”学科教育模式现状
现如今,我国大部分高校陆续与企业建立了各类合作,但这种校企合作基本上均与学校为主体,企业在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例如,高校负责完成建设实训基地、制定实训教材、设立培训目标等一系列教育工作,而企业只是简单的为学校提供实践岗位和实训基地,在学校实施一系列教育活动中态度明显消极[1],校企合作呈现表面化、程序化,没有深层次的合作内容,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在“环境化学”视野下,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在培养专业型人才时,对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与促进企业发展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学生体会和享受不到校企合作带来的好处,校企合作也就变得无用。因此,在促进“环境化学”学科教育时,学校与企业应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机制,从而改变目前落后的教学现状。
二“环境化学”教学内容分析
(一)大气环境化学
我国高校环境化学科目中的大气环境化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层结结构内容、大气污染物来源、污染物危害、污染物的治理和去除方法、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原因等,该核心内容为大气污染物光化学转化过程。污染物的光化学转化过程内容涉及到自由基化学,在大气中重要的自由基来源和吸光物质,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的转化,以及由各种物质转化产程的硫酸型烟雾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问题、污染形成因素和对环境的危害等。例如,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性降水和臭氧层破坏等的成因。此外,环境化学科目的核心内容还包括大气颗粒物来源、分类、危害和化学性质等内容[2]。
(二)水环境化学
水环境化学也是环境化学学科中重点教育内容,更是研究生物体、土壤等部分的基础。在环境化学中,水环境化学涵盖较多的概念、公式、转化过程等,因此在高校课程时间占比较大。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学科中天然水的基本化学性质,将水分子形成氢键的化学原理、水中颗粒物类型和团聚过程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详细探讨。其中,水环境化学内容体系中,水体碱度的化学概念与贡献离子是首要教育重点和难点,在高校课堂上教师一般通过例题讲解与课下作业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掌握水碱度相关原理及计算公式,但具体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及时学校记住了原理内容和计算公式[3],但仍未从深层次理解水体碱度的化学概念。除此之外,水环境化学中有机污染物的水环境迁移转化过程也是重难点内容,其中涵盖污染物的挥发、吸附、光解、水解和生物降解等化学反应内容,在进行以上内容教学时,教师也只是简答对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和理论进行浅层教学,这阻碍着环境化学科目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环境化学的基础教学内容包括土壤结构组成、基本理化性质等章节,此外还重点介绍了有机农药和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趋势和过程。目前,在土壤环境污染中,较为常见且突出的污染问题存在于农田中,有机农药和重金属物质是否能通过转化与迁移反应进入人类食物链,是目前高校环境化学学科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土壤环境化学章节中,其他教学重点内容还包括重金属污染物形态存在、转化和相关影响因素、有机农药水解、光解、吸附以及生物降解的具体化学过程等。在高校环境化学教学中,土壤环境化学相关知识点相对于大气、水体方面内容更为简单,但若想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归趋问题,仍需要高校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实施化学实验、学生实践操作等了解相关化学内容的本质[4]。
(四)污染物的生物效应
在环境化学学科中,污染物的生物效应主要是综合以上几种环境介质的污染物在接触生物体后,对污染物如何进入生物体,从而引发生物体反应的详细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详细讲解污染物的跨膜细胞的运输过程、污染物在生物体中吸收和排泄过程、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反应过程、反应类型、反应原因、产物化学特征、生物放大和累积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等内容,最后介绍污染物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机理。以上教学内容会涉及到部分生物化学理论基础,因此在学习一些知识点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吃力。这时,教师可以考虑适当引入两个相关研究进展,例如抗性基因内容:抗性基因概念、来源和主要危害以及生物有效性的概念内容[5]。
三“环境化学”视野下,优化教育模式的有效方法
(一)实施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高校环境化学学科中,积极实施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教学,对促进学科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环境化学视野下,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探究活动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且巩固学科理论知识,将环境化学知识内容更有效的运用到实践问题解决中。此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还能促进高校生更深入的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及问题,了解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对学生明确未来发展和就业发现,进行职业规划、改善环境等措施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二)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育
在环境化学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起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将相关理论知识点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环境化学学科的作用,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认知由感性转为理性认知,学科教学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充满活泼性和探究感,这对提升学科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环境化学知识掌握程度有良好的作用。在环境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实际环境化学案例进行分析,更能激发其学生的探知欲望,引起学生学习注意力,使学生体会到环境化学与自己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环境化学课程知识内容。
(三)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教师在进行环境化学科目教学时,应充分重视起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使学生在环境化学理论和实践学习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环境化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理论观点、实施小组比赛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参与到问题解惑中,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研究环境化学相关概念,这种教学方式能使环境化学学习更具高效性。
四 结语
总之,环境化学的教育教学,对促进我国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也是保护人类维持健康生存环境的重要基础。因此,我国高校必须积极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变红.地方院校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7):66-68.
[2]高雷,许仁智,邓佑林,等.基于“环境化学”视野下的校企合作型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37-38.
[3]唐玉琼,刘红玲,艾弗逊,等.环境化学实验课程管理的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9,22(02):150-153.
[4]肖亚玲.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山东工业技术,2019(03):236.
[5]金宏,李强,吴亚丽,等.《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9):97-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