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机电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仅依靠课内理论知识学习是远不能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尤其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在中职学校中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到企业中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寻求理论支持的学习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就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校企合作。
关键词:中职院校;机电专业;校企合作;教学;实训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既符合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对于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作为学生职业教育的起点,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毕业生,形成“工学结合、理实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教学的定义与内涵
中职院校校企合作教学即中职学校以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主动与企业进行对接,根据企业需要进行课程设置、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体制。这里所说的“企业”,不仅仅是指工业企业,而是泛指社会上与学校所设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部门。
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特点是以现代经济生活需求为背景,将职业教育与企业需要相结合进行办学的模式。学校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培养出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实践性,又可以在实践中完善理论知识,对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有很大的帮助。校企合作办学的基本内涵包括:①学校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②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③学校为在职职工的学习提供机会,有效实现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统一;④企业为学校办学提供资金和硬件上的支持,为学生的就业搭建好平台;⑤学校和企业在办学过程中实现双赢[1-2]。
二 中职学校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1.实施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中职院校基本的培养目标培养行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可以深入到企业中,去实践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对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寻求理论上的支持,这样在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中,学生掌握的不仅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立体可感的生产实践,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更符合中职院校的培养特点,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市场竞争力[3-4]。
2.实施校企合作,帮助学生更好适应岗位需求。就我国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高中教育重视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中职院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达到企业文化通过专业教学向学生渗透的效果,在培养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安全意识等,这些可以使得中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快速适应岗位需要。
3.实施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校企合作就是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寻找最佳的融合点,进而促进学校课程的优化,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最大化,这样的学生可以迅速进入工作角色,为企业生产发展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率的提高[5]。
三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在校企合作实践教育方面的缺失
1.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环节缺失。在开展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缺失的问题,很多老师在开展机电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拘泥于传统的模式中,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实践教育环节缺失。从中职教育的内在要求来看,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提升知识的应用效果,是中职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参与度,对于构建现代中职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效果。
2.教师缺乏校企合作实践教育意识。从中职机电专业教育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在组织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合作教学手段和形式缺乏创新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对于教育的要求日益多样化,传统的教学路径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成长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中职机电专业教师缺乏有效的创新方式,导致综合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3.学生在校企合作教学中的参与度不高。从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教育实践来看,一些学校和教师虽然在课程中设置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很多学生缺乏参与实践环节的热情,存在走过场、走形式的问题,这不利于综合教育效果的提升。在开展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教育过程中,设置实践教育环节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师,要分析学生缺乏参与积极性的原因,深入浅出的激活学生能动性,引领学生参与进来[6]。
四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训管理探析
(一)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共同商定
1.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确实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人才的专业技能。在中职院校机电专业课程的选择中,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能力要求为主旨,课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综合技能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以对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培养为主;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是针对企业发展需要把《车工技能与训练》《电工电子技能与训练》《机电一体化组装与实践》作为课程的重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综合技能知识,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每周定期为学生提供去企业实习的机会,同时,把企业对人才的一些要求融入到理论教学中[3]。同时,注重组织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对课程模块进行实时研究,根据企业的生产项目、案例、工作任务等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注重校本课程的研发理论,树立学校的培养特色,更好促进学生的竞争力,使其更好融入企业,促进企业发展。
2.学校和企业共同商讨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对机电专业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由企业专家、专业教师、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商讨、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学年的学习以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为主,根据课程需要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如为了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避免理论学习的枯燥性,组织学生对机电类产品或零件进行识图或简单组装,对相关机电产品进行拆装和维修。第二学年的学习以校内实习为主,同时根据企业需要实施顶岗实习。校内实习主要集中在车工、钳工、PLC、CAD、维修电工等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根据企业需要,按照“旺入淡出”原则,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三学年以校外实习为主,在校外合作企业中进行机电产品方面的加工、组装与维修,学生的考试和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7]。
(二)实施“工学结合、理实鉴一体”教学模式,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就目前的机电专业教学实践来看,“工学结合、理实鉴一体”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缩减企业上岗培训时间和成本,主要是通过学生在三年时间内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方的分段交替中完成。第一学年,学生的学习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突出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每月由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进行一次相关专业知识、消防知识、安全生产等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安全操作、吃苦耐劳精神。第二学年,上下期以到企业见习为主,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充实理论知识,同时,初步了解企业的安全生产及相关工作岗位的基本情况,对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下学期两个月的企业综合实习,由专业课教师跟班,到企业进行综合实习,这一阶段的实习以深化理解学校所学知识、强化操作经验、提高学生技能为主。实习期间企业为每个学生安排一位师傅,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使他们对识图、熟悉元器件、产品组装、检验、调试等有初步的认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增强技术经验。第四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综合培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打造校企合作实践锻炼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校企合作教育中的应用空间越来越大,对于丰富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模式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对于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校企合作教育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提升了教学效率,让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更具有科学性、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开展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不能拘泥于过去的单一化校企合作教学形式,要积极探索微课、大数据、思维导图等现代教育工具的积极作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融入到校企合作教学体系中来,进而得到有效的锻炼。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积极摸索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打造科学、立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在开展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校企合作教学中,要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打造现代互动学习平台,构建现代机电专业校企合作教学体系,让学生不仅能够在中职学校课堂上进行学习,同时也能利用互动学习平台开展学习,同时利用学习平台的互动交流功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提升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校企合作教学的效果。在互动学习平台构建过程中,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利网技术,实现学习平台的实时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让学生在不同场景开展学习,提升中职机电专业综合教育效果[8]。
(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提升校企合作配合适应程度
在中职机电专业校企合作教学中开展校企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分组至关重要,只有学生做到合理搭配、互相配合,否则将适得其反,影响教学效率。在学生分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进行合理搭配,这样学生之间才能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同时各个小组之间的实力差不多,也更有利于开展学习竞争,保证平衡性,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效果。此外,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表现进行科学分配,让不同性格的学生组合到一起,这样的分配形式更加多元,同时学生也能多接触不同的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在中职机电专业校企合作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校企合作学习,要坚持“生本理念”的指导性的地位,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校企合作教学的主体,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五)设置科学的校企合作环节,注重校企合作实践性
科学设置教学环节,对于提升中职机电专业校企合作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下,很多教师虽然采用了校企合作模式,但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什么区别,学生也很难参与到教学体系中,如何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中职机电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活动,真正融入到合作教学模式当中,是中职机电专业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创新,要打开自身的眼界,通过互联网学习优秀课程设计的经验,有条件的学校也要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的教学做法,将这些先进经验融入到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当中,真正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根据本地教学的特点进行本土化调整,提升教学创新的适应度,满足现代中职机电专业校企合作教学发展需求[9]。
五 结语
学生通过理实结合,得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提升,企业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教学模式是符合机电专业中职教学实际的,具有良好的效益,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大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提高所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秦艳.校企合作培养机电创新型高职人才的路径设计[J].机械职业教育,2015(12):57-59.
[2]李国勇.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机电教学策略的几点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7):8.
[3]陈建荣.校企合作——机电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湖南农机,2008(7):72-73.
[4]王礼鹏.高职机电专业就业指导信息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5):288-289+292.
[5]唐艳华,姚建涛,张庆玲.机电专业研究生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41):181-182.
[6]张莉.浅谈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7,4(20):41-42.
[7]高志伟.河南技工院校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再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33):90-92.
[8]李权,龙育才.《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33):27-29+32.
[9]朱丽娜.高职机电专业《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定位[J].教育现代化,2015(13):251-2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