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一带一路”与来华留学生管理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5 09:55: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一带一路”是国家提出的倡议,在此倡议之下,来华的留学生数量年年增加,且留学生的质量也大幅提升,彰显了中国的魅力和影响力。但随着来华留学生数的增加,在管理上仍存在一些不足,应与时俱进地加以克服和改进,创新留学生管理政策和制度,来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留学生管理

本文引用格式:朱丽琦.“一带一路”与来华留学生管理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8):247-248.

我国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一倡议得到了沿线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近几年来,我国为沿线国家等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增进了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尤其加深了沿线国家青年一代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

一“一带一路”以来来华留学生现状

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举措,众所周知,国之交往,常常经济先行,但人文交流必不可少,而发展“一带一路”恰恰给其提供了广宽的空间,近几年来,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得到了较快的增加,与发达国家相比虽有一定的差距,但高兴的是这种差距正在缩小。2015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提出“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1]。

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我国自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对外留学生教育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来华留学生数和质都在不断地提升,根据教育部各年份来华留学生数据看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来华留学生数年年递增,从2013年356499人到2018年492185人,增加了135686人,增长率为38.06%,而学历生比例也逐年增加,到2018年学历生占当年总来华留学生的52.44%,超过了半数,而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生数,也在年年增加。根据教育部留学生数据来看,学历生中高层次留学生状况也有些变化,虽然每年的硕士生总数比博士生多,每年的硕、博士生招生总数均在扩大,但两者的比率在逐年缩小,表明来华学历生中,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就读于更高的学历层次,也就是说留学生的就读质量层次不断提高了,结构更为优化,凸显了“一带一路”确实推动促进了中外合作交流,展示了当代中国形象和影响力的提升。

二 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加大和质量的提升,在留学生管理问题上应与时俱进,才能在新时期更好地迎接挑战,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如下。

\

 
(一)来华留学生的留学目的复杂多样

留学目的因人而异,有的是为获得学位,追求专业知识而来;有的是本着对中国文化一种热爱而来;有的是短期留学;有的则是长期留学等等。由于各自目的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不同、从而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

(二)文化差异、语言障碍、难以适应中国环境

“一带一路”绵延万里,横跨欧亚大陆,沿线风土人情各异,跨越东亚文明圈、伊斯兰文明圈和欧洲文明圈,这些文明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文化,且差异明显,而中华文化也有其自身特点,与上述文化间差异显著,所以要在短期内适应中国人文环境,有一定的难度。语言的障碍也使他们难以很好地了解中国文化、难以融入中国式生活,即使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学习基础薄弱、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很多高校及部分专科院校都招收来华留学生,有的学校几乎不具备招收条件,但也通过各种途径招收了,几乎是来者不拒,这给教学和管理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的学校对他们采取宽进宽出的政策,最终有损国家的声誉。

(四)服务管理创新不够

对来华留学生管理往往是“圈养式管理”“封闭式管理”,来华留学生独住一栋楼,专门的食堂等,这种模式虽然给管理带来一定的便利,但对留学生的成长及与中国学生的融合,对语言的掌握及青年人之间友谊的建立等都是不利的,因此,教育管理缺乏创新。

三 改进措施与设想

(一)尊重文化差异,传播中国文化


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度,各自有其自身的文化习俗,我们在尊重各国文化的基础上,应多强化中国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留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同时又能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特点。在遵守中国法律的前提下,尊重来华留学生的风俗习惯,比如有些宗教在特定的日子有特定的安排,学校可酌情调整安排,可举办“文化交流周”或者在重大节日期间组织活动,营造良好氛围,让留学生看到、听到、感受到中国对各种文化的包容,同时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丽,向他们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开放和全面的中国、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让他们通过走近中国学生、学校,感受中国社会、看到中国的巨大发展变化,以及中国的发展变化给世界带来的机遇等,使“知华、友华、爱华”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

 
(二)加强专业指导,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实现幸福人生。来华留学生刚进入中国或许有许多不适应、语言的障碍、专业的选择、思乡的情节等,会使他们产生无助感,甚至产生厌学、弃学的情绪。相关部门应帮助初来乍到的学生们,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可成立互帮互学小组,或由本国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帮其辅导等。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尽快融入中国学生群体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能吸引更多的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学生群体,学校在住宿安排上尽量为留学生营造“大生活圈”的氛围,即在留学生居住的相对集中的区域,也同时会有中国学生的宿舍,并经常开展中外学生的文体活动,如足球篮球比赛,形成良好的“生活圈”“文化圈”,实现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和吸收,减轻他们在异国他乡产生的孤独感,从而也加强了青年学生间的交流,加深了青年一代的友谊,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适应。

(四)与时俱进,制定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中英文版本的留学生手册,并加以交流和传播。同时,管理制度制定后并非一劳永逸,应与时俱进地加以修改并不断完善。使他们知悉并能遵守,一旦违规违纪应立即进行批评教育,帮其纠正,如留学生常有晚上去酒吧的习惯,但学校由于对他们的“独立管理”,对门禁措施把控不严,做不到在规定时间关灯就寝,导致留学生更容易出现违规现象,不能因为他们是留学生就采取区别对待,高校应该有明确的立场,积极进行劝导,使其能很好地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

(五)多渠道增加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生数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都属发展中国家,其生活条件等均要比西方发达国家差,增加奖学金生的数量尤其是高学历奖学金生数非常重要,能更好地帮助这些真正想求学的留学生们改善生活水平,让他们感知中国政府的大爱,使他们的友华、爱华的情结伴随终身,让友华、爱华的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六)推动高校国际化转型

虽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的留学生人数每年都是递增状态,但是和老牌欧美教育强国相比,我国高校仍有很大的差距,这就促使我国高校应该更主动地向教育强国,教育强校学习取经,借鉴其先进的教育管理方针、政策、理念和经验,在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广泛开展合作办学,提升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国际化水平,与此同时需进行自主改革,寻求新突破,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来华留学生,并且真真切切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所做的努力,也会在留学生的管理方面有很大的益处。

四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促进了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逐年增多的来华留学生的增加,充分凸现了“一带一路”和平发展,利益、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得人心,彰显了中国魅力和影响力,但我们也应看到对来华留学生管理管理中的一些不足,应与时俱进地加以完善,多元化管理,为此提出要尊重文化差异,传播好中国文化,要加强专业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文体活动,融入中国学生群体,提供更多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名额,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的来华留学生。留学生的管理,不仅仅是按照制度进行,并且更需要管理者给予不同于“保姆式”人文关怀,多与留学生交流沟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做好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2015-03-31).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201503/20150300928878.shtml.
[2]马佳妮,周作宇.“一带一路”沿线高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1):100-106.
[3]霍光年.新形势下做好来华留学生服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神州,2017(11):214-214.
[4]周仓库.“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7):101-1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00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