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来华留学生语言背景、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从教育资源整合和本土生国际化角度出发,提出混合授课模式下工科课程教学改革策略。首先,开展融合科技汉语教学环节的工科课程建设;其次,推进中外学生多层次要求的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与设置;最后,融合课程网站建设和学习小组形式的留学生互动交流辅导机制。以达到快速适应和共同受益于中外混合授课模式目的,提高我校留学生工科教学水平。
关键词:留学生;工科课程;混合授课;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马莹,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工科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96):116-117.
一 引言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在我国赴外留学人数增加的同时,来中国进行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稳步增多。来华留学生中,尤其是在我国中部学习的留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大多来自中亚、南亚以及非洲等迅猛发展中国家,主要学习工程应用型学科知识,将来很有可能成长为各自国家工程制造业的中坚力量,成为连接我国和这些国家的纽带,因此,这部分留学生受到了从国家到学校各个层面的重视[1,2]。西南地区作为“一带一路”的西南枢纽,区位优势明显,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指出“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为该地区的留学生教育建设指明了方向。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工科教学课程建设以理论力学为例,作为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由基础理论学习向专业课程学习转变的桥梁,不仅承载着整个力学学科的基础,也是机械、航空、航天、车辆、动力、土木、水利等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技术基础课程[3,4]。该课程的知识是后续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必要的基础,其研究方法在工程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既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初步学会应用力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达到培养科学素质的目的。
二 中外混合授课模式下工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教育资源整合和本土生国际化角度出发,通过对国内高等院校工科课程的教学调研[5,6],针对来华留学生语言背景、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从前提、能力和态度三个方面,总结“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工科教学实践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一)留学生汉语水平与工科专业科技术语不匹配
针对留学生因地域、文化背景、教育经历等因素导致的汉语水平差异,加之本科留学生较中国高中对比基础知识、技能薄弱,对工科专业科技术语的认知、学习,进而掌握成为理工科专业学习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留学生和本土生理论基础差异与教学内容间的矛盾
高等院校工科课程多基于高中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知识储备,直接开展大学阶段专业理论教育。考虑到留学生所受基础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与国内学生差距较大,而混合式授课模式下留学生教学内容和要求与国内学生近似,导致教学进程难以按计划完成和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不完整,进而影响后继课程学习。
(三)辅助措施建设和互动性学习形式培养不足
留学生群体集体意识单薄,理论接收能力较弱,并缺乏课后专业相关引导监督学习机制,即便在想要主动学习的情况下也难以找到合适教学资源,加重学习负担,进而导致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课下作业。
三 混合授课模式下工科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我国来华留学生自身特点和中外混合授课模式优势,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学习阶段,分别到达英语授课与汉语渗透相结合;坚持教学模式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相结合、深入浅出与参差兼顾相结合和抽象分析与形象教学相结合;实现理论环节与实践相结合和辅导机制与互动交流相结合,三条基本思路,对工科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改革[7,8]。
(一)融合留学生科技汉语教学环节的工科课程安排
留学生科技汉语教学环节设计需立足学校现有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根据理工科不同专业具体能力要求,明确核心课程和非核心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将科技汉语学习作为工科教学前提,贯彻落实到专业技能培养中。基于留学生群体特质,结合国际学院、外国语学院资源进行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展融合科技汉语教学环节的工科课程建设与规划论证,以撰写科技汉语手册、编制双语配套PPT课件和留学生班级编排等具体方案,在课程方案设计、学科活动、课程实施与质量管理等课程标准体系中加入专业相关科技汉语教学环节。
(二)推进中外学生多层次要求的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与设置
结合学科发展变化和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专业需求和学生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和转变教学模式,按照“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要求,开展教学研究和探讨:(1)因留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专业性强,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以加强基础知识学习为出发点,将课堂授课与课后网络平台学习相结合、多媒体课件与板式教学相结合、数值软件和工科课程的可视化教学相结合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2)培养学生参与到分析解决一个工程问题的全过程,通过把控团队项目和平时作业递进关系,设计团队项目内容和细化考核形式,以编排团队构成为依据,引导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协作分工,如前期调研、撰写设计文档、计算机编码、调试实践和项目呈现讲解,促使本土学生与留学生达成国际化交流,在各施所长的同时实现融合中外多层次要求的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与设置。
(三)融合课程网站建设和学习小组形式的留学生互动交流辅导机制
因为大学专业基础课程选课人数众多、容量大,由不同班级和专业混合构成,一方面考验任课教师利用有限教学资源解决不断增长的教学需求,也考验学生利用教辅材料课后自学能力,针对中外混合授课模式建立课后辅助教学机制:(1)在课堂互动式教学基础上,建立包括资源共享、作业系统和互动模块的课程网站,其中共享资源应包括课堂实录、教师讲义、重点难点解析、常见问题解答、相关工程实例等教辅资源,方便学生课后自学和课程回顾的同时实现多方交流;(2)在多层次要求课堂教学基础上,成立中外学生混合式学习小组,按比例分配留学生与本土学生数量,采用组长负责制,通过互动、讨论交流,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效果跟踪反馈,倒逼后继任课老师完善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教学中。
四 结论
本文从前瞻性课前知识储备应对、多层次课中教学内容编制和互动式课后自学与反馈机制三个方面,以强调留学生教学的内涵建设为核心内涵,提出保障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融合下的留学生工科教学策略。首先,从本科留学生教育背景和工科课程特点中提炼出汉语水平与科技汉语能力间的矛盾问题,开展融合科技汉语教学环节的工科课程建设,是保障留学生快读融入专业课程学习的一大特色改进;其次,通过对团队项目内容、实施与考核方式进行中外混合授课模式下的个性化改革,结合多元化教学模式,贯彻落实了“因材施教”和“因地适宜”的教学法则,保证留学生和本土生共同受益;最后,课程资源网站建设顺应大学课程学习理念,在避免“填鸭式教学”的同时鞭策学生培养自学和自我规划能力,以学习小组形式相互交流和督促并通过教学反馈参与到后继教学内容制定中。为加强互动式教辅机制建设和实现国际化多层次教学内容设置提供建设性策略。
参考文献
[1]刘鲁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留学生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6(38):107-108.
[2]嘉丽娜,刘海蒂,唐洪伟.浅析跨文化背景下高校来华留学生[J].教育现代化,2017(12):106-108.
[3]史春雪,等.理工科理论力学教学中的教改方案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14):66-67.
[4]祁武超,等.工科理论力学课程的架构式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2):280-282.
[5]王志会,韩巧珍.来华留学生本科基础课大学化学的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158-159
[6]张娟,支希哲,高行山.面向国际化的理论力学英文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118-120.
[7]任小永,张之梁.工科本科留学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5(03):106-108.
[8]叶红玲,刘赵淼,李晓阳.理论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15,37(03):440-4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