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光辉业绩的物化表现和理论抽象,是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并逐步走向辉煌的历史见证和真实反映。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红色文化内容体系,优化红色文化传递形态,建设红色文化主题网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对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熏陶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
本文引用格式:钱和辉.论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传承与弘扬[J].教育现代化,2019,6(78):255-25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传承和弘扬,强调高校思政课要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保证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光辉业绩的物化表现和理论抽象,内含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征程的非凡历史。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力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对于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引领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积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党成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见证和真实映现。它以革命遗址、红色人物故居、烈士纪念馆、陵园等物态样式和思想理论、革命光荣传统和诸多伟大精神等精神要素为载体,内在地具有传承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价值意蕴,陶冶情操、坚定信仰的砥砺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和重要内容。
红色文化渊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实践之中,具有与中国国情相联系的多维特征,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直观性。红色文化中的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红色图片、红色电影、电视作品、英雄画像、红色文献、名人格言、红色绘画、雕塑、景观等等,以其直观具体形象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诉诸于人们的感官,使人们身临其境,以境育情,触景生情,由此熏陶人们的思想,启迪人们的思考,唤发人们的情感。人们在品味、体验红色文化的同时,获致追求理想与信仰的动力。
第二,民族性。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赋予红色文化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红色文化民族性最直接的揭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科学论释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相关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地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系列问题,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和民族形式,带有典型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第三,时代性。红色文化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迹,时代不同,其内容和形式的呈现自然不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的历史时期,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和使命,涌现出不同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显示出不同的精神风尚。因此,红色文化总是以时代变迁为旨归,依循形势变化态势,客观展现新新风尚,从而使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的时代性,凸显了其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功能意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有其特有的内在价值和功能,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发挥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功能。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挚爱之情,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趣,涤荡大学生的心灵,使大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学习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教育大学生自觉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引领大学生坚定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内容。红色文化涵盖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活动和历史事件、红色人物生平事迹、红色人物遗物及战斗生活遗迹、催人奋进的红色精神等丰富而具体的诸多内容,天然地具有培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导向功能。以红色资源为载体,从中提炼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时代精神教育等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体系,无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增添了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改进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依托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红色文化以音乐影像、图文欣赏、名人语录、红色楹联、实地考察等各种形式的实物和实践为载体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使大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和体验红色文化经典,从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由此可以有效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单纯“一言堂”理论讲解的缺陷,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趣味性。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强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教学效果。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它是记录历史的珍贵史料,是人们超越时空感知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客观载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传授给大学生,藉此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形象化,晦涩的理论要点趣味化,静态的理论知识动态化,进而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文化的路径探索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和弘扬红色
第一,整合红色文化内容体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红色文化以其客观性和真实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是激励大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献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我国国土辽阔,红色文化遍布全境,各地都拥有自身特色的红色文化。教师必须根据各地红色文化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对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探索和构建以红色历史——红色遗址——红色文化为主线的集事件、人物、事迹、理论、传统、精神、实景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教学内容体系,着力推进红色文化入教材、进课堂,不断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充分彰显和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第二,优化红色文化传递样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正确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并且能够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因而成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必要环节:一是适时利用电影、电视、音乐、歌曲等载体,将红色文化以多样化形态进行历史再现,强化教学内容的可视性;二是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组织大学生课间、课后开展关于红色文化相关话题的讨论,变老师的单向知识传递为学生间、师生间的多项交流互动;三是定期约请党史专家为大学生做红色文化专题学术报告,或者请健在的革命前辈为大学生讲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悟等。上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推动教学方法由呆板单调变为鲜活生动,从而有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依托红色文化品牌优势,拓展实践教学路径
要将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及其所承载的精神实质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其更直接、具体的做法就是创新实践教学:一是积极利用课余、节假日期间,动员组织大学生就红色文化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二是组织或建议大学生以集体或个人名义参观、瞻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三是利用重大红色历史事件纪念日,组织大学生举行中共党史知识竞赛、唱红歌、读经典等,让大学生在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中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增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进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第四,建设红色文化主题网站,打造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于网络化生存状态,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网络,通过网络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成为符合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因此,要适时构建以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文化网站,藉此展示红色文化的物态风貌,宣讲红色文化的理论内容,展播红色文化的音像制品,将具有较高思想性、科学性的红色文化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趣味性的呈现方式演绎,使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从有限地理空间延伸到无限网络空间。我们必须强化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意识,牢牢把握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正确方向,努力使红色文化主题网站成为大学生解答思想困惑、讨论人生价值的常态空间,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的坚强阵地,增强红色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洪侠,刘爱华,季洪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35(06):133-137.
[2]居继清,左静雅.关于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对接的几点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8):69-72.
[3]李文瑞,贺新春.论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困境及其对策[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02):27-30.
[4]舒雅婷.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6(19):134-1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