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学前教育是幼儿启蒙教学的重要时期,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动觉音乐体验的重要性,也对身体运动与音乐活动的密切联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事实上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的早期音乐教育中,大量音乐教学过程依托调动儿童的动觉感官来进行音乐的体验,因此对具身认知下中国学前教育的动觉音乐体验与实践进行研究与探索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具身认知;学前教育;动觉音乐;体验;实践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符丽琴.具身认知下中国学前教育的动觉音乐体验与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8):268-269.
一具身认知理论阐述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最初,以计算机模拟为基础的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支配地位,其后,以神经的网状结构和并行加工原理为基础的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具身认知代表了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具身认知是心理学中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也被称之为“具体化”。其主要是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
二 具身认知下中国学前教育动觉音乐体验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儿童的乐感和艺术表现力
动觉音乐体验非常注重体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密切联系,事实上通过丰富多彩的肢体动觉可以有效地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和表现力,在动感音乐的调动之下,可以使得音乐的节奏感、韵律感真正的进入到每个幼儿的体内,更好地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知。通过动觉音乐体验可以激发幼儿的表演潜能,借以来发展其特有的个性,这显然对于培养幼儿的乐感和艺术表现力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
学前音乐教育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为此在音乐教学上力求生动化、简洁化。通过具身认知下中国学前教育动觉音乐体验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乐感和艺术表现力,而且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在音乐学习方面的潜能。学前期的儿童,往往更乐于肢体的表达。受语言、认知发展的局限,这时期的儿童会直接采用动作来进行反馈,为此学前幼儿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多元化的,动觉音乐训练体验可以提升肢体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
(三)有利于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在音乐教学上强调“创造活动”,可以使得幼儿在日常的歌唱或者聆听音乐中可以做即兴的动作。从这个角度分析具身认知下中国学前教育动觉音乐体验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幼儿随着音乐用身体动作来展现音乐,其表演动作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在音乐中身体反应出的一种节拍感、韵律感可以使得幼儿动有所得,身心参与,其乐无穷,形成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 具身认知下中国学前教育的动觉音乐体验与实践
(一)动觉音乐体验训练
1.创设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环境
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好奇心理,精心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并为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创造一种相符的环境,让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有趣。例如在《火车》这个音乐活动中,为了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所学知识,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色、声等功能,精心设计一个“火车行进”的实践音乐环境。幼儿们可以通过分组进行“火车头”与“火车厢”和“火车尾”的表演,随着教师指挥其他一些幼儿敲三角铁和敲打双响筒,扮演“火车”的幼儿或停或进,或快或慢,不仅可以提升听辨音乐节奏的能力,也利于幼儿养成积极开动脑筋的好习惯,增强其竞争和团队合作精神。以便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发掘肢体动觉潜能
好动是幼儿重要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此具身认知下中国学前教育的动觉音乐体验与实践就离不开发掘肢体动觉潜能。幼儿音乐活动注重“以听赏领先、动觉切入”,通过动觉音乐体验训练可以将幼儿从相对被动的纯粹聆听位置给“解脱”出来,据此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学环境,通过充分运用动觉综合反应,发掘肢体动觉潜能、调动起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热情,最大化提升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二)动觉音乐体验实践操作
1.幼儿歌唱活动的动觉体验
体验式音乐教学模式是指通过感觉器官,体验音乐的情感表达,感知音乐的表现要素,进而想象音乐所表现内容的各种意境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歌唱活动中,教师应主张根据幼儿自身的身心特点进行相应的音乐活动设计,并为歌曲创编动作、改编歌词,还可以用不同的速度、方式演唱等方法来进行幼儿歌唱活动的动觉体验。例如在歌曲《大猫和小猫》教学中,幼儿们在演唱中模仿小猫大猫的可爱形象,用动作和神态区分大猫小猫,充满了童趣,从而使这一首比较简单的幼儿歌曲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了,也给幼儿们创造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2.韵律活动的动觉体验
奥尔夫音乐教学提倡在游戏中进行学习音乐,并大力提倡通过一些即性的创作来达到提升孩子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编能力,为此可以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在一些韵律活动的动觉体验来实现玩中学。
事实上,科学证明人体本身就具有一定节奏感,对于学前段的幼儿来说,通过身体动作的运用来发展韵律感是一个黄金时期,作为教师有必要利用儿童好动的心理特点,进行科学身体节奏的训练。可以从简单的走、跑、跳做起,然后逐步运用到日常的弯腰、跺脚、扭屁股等动作。
3.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动觉体验
经过科学调查,儿童对于打击乐最为偏爱,为此作为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节奏训练。例如在《火车》这个音乐活动的组织实施中,教师可以将一个班分为三组。第一组演奏三角铁;第二组演奏双响筒,第三组表演身体律动。当《火车》的音乐响起,“火车头”率先进行表演,“火车厢”与“火车尾”则跟着火车头”做相应的动作。这时,教师指挥三角铁敲击,“火车尾”立刻跑到“火车头”的位置去充当“火车头”。当教师挥三角铁组敲击声音轻,那么火车就慢慢地跑动,教师指挥三角铁组敲击重吗,那么火车奔跑的速度就相应的加快。随后教师指挥双响筒组开始敲响双响筒,当双响从高音逐步敲到低音,火车就开始停下来休息。当双响筒由低音敲到高音时,火车又开始启动,通过上述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动觉体验,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也可以提升幼儿团队合作意识,这无疑对于感受音乐和团队协作有一定促进和推动作用。
4.音乐欣赏活动的动觉体验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对于音乐欣赏活动的动觉体验也非常重视,其所谓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正是通过变化的身体运动,将听觉与动觉相互结合。这种“聆听一运动一感受一意识一即兴一表达”的体态律动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切对于音乐的认知都是在体验之后才完成的,这个过程就是把各种体验转化为认知。强调培养幼儿的兴趣,所以,让幼儿体验音乐的快乐比教给幼儿技能更为重要,在体验过程中,幼儿就会对相关的知识充满好奇,教师再引入相关理论知识,将知识与体验活动相结合,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论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相关的动觉音乐训练和体验不仅可以有效丰富学前幼儿音乐活动内容,而且也有助于提升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多加强具身认知下中国学前教育的动觉音乐体验与实践研究与探索,以便更好地促进和推动中国学前音乐教育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宋婕.身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世界著名音乐教学体系相关内容的比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98-100.3
[2]许卓娅.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调节[J].学前教育研究,1995(04):54-59.
[3]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5):705-710.
[4]张莹楠.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多种能力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3(04):180.
[5]叶浩生.具身认知、镜像神经元与身心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3):32-36.
[6]王丹.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幼儿园艺术课程构建的启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02):47-49.
[7]周骏.从听觉到运动觉的教育艺术——简析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J].北方音乐,2014(06):249.
[8]王丹琴.东西交融:柯达伊教学体系中的多元性分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02):122-128+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