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通识教育选修课《化学与社会》学生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31 20:44: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化学与社会》是一门反映化学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人类健康密切关系的课程,作为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旨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本文介绍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化学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情况,基于调查问卷掌握学生选修本课程的真实情况,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化学与社会;通识教育选修课;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 徐晓冬 , 等 . 通识教育选修课《化学与社会》学生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J]. 教育现代化 ,2019,6(77):280-282,294.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一门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从衣食住行到高科技太空探险,从笔墨纸砚到迅速发展的计算机等等, 无一不和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与社会》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需求而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是一门反映化学学科与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密切关系的课程。本课程以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环境、能源、材料与生命等问题为主线,让学生透过化学这个窗口,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 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地位, 体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依存的关系。
 
\
 
  我校的《化学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含金量相当高的课程,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内容覆盖面广,且大部分是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由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教授或副教授为学生授课,努力做到教中有研,以研促教, 教研相长,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课程组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选修本课程的真实情况和教学改革的效果,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为本课程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 《化学与社会》课程基本情况

  《化学与社会》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一直受到全校本科生的广泛关注。课程共 24 学时,自 2014 年开始,由一位任课教师授课调整为多位教师共同授课,每位教师授课 2 学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分为绪论、化学与材料、新能源与电化学、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命健康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下面又设有若干专题,每个专题均由在该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教师授课(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表 1)。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以教学育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取得了教学、科研的双丰收。课程考核通过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 70%。

表 1《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

 
二 调查问卷内容设置与结果分析

(一)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调查问卷旨在掌握学生选修《化学与社会》课程的真实情况和教学改革的效果,为本课程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面向全校选修本课程的本科生随堂发放和收取调查问卷,分别在 2017 年春季、秋季学期和 2018 年秋季学期进行,共收取调查问卷 206 份, 其中 2014 级本科生 8 份,2015 级本科生 31 份,2016 级本科生 122 份,2017 级本科生 45 份。

(二) 调查问卷内容设置和调查结果分析

1.针对选课动机的调查内容设置与调查结果分析

  关于选课动机设置了两个题目,具体题目和选项列于表 2。题目 1 是选修《化学与社会》课程的原因,在 206 份调查问卷中,选择“提高综合素质” 的学生为 95 人,占 46.1%;选择“增强社会就业能力” 的学生为 32 人,占 15.5%;选择“个人兴趣”的学生为 158 人,占 76.7%;选择“完成学分”的学生为 112 人,占 54.4%,有 11 位学生填写了其他原因,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学了文科,想补充一些化学知识,另一方面是所学专业与化学无关,但是对化学有兴趣。

题目 2 是选择通识教育选修课所看重的方面,在 206 份调查问卷中,选择“教学内容”和“个人兴趣” 的学生居多,分别占 70.9% 和 81.1%,选择“授课教师”和“课堂气氛”的学生分别占 19.9% 和 21.8%。从以上调查结果可见,学生在选择通识教育选修课时, 主要是基于个人的兴趣,同时也很看重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学生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表 2 针对选课动机的调查问卷内容设置与调查结果
\
 
2.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调查问卷内容设置与调查结果分析

  关于学生课堂表现设置了三个题目,见表 3 的题目 3-5。题目 3 是关于逃课原因的调查,83.0% 的学生选择“时间冲突,偶尔为之”,但是有 25.1% 的学生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枯燥”,可见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需要改进之处,经过与学生的进一步讨论发现,主要原因是任课教师所讲授的前沿科学研究相关内容,对零基础学生来说深奥难懂,显得枯燥无味。

  题目 4 是关于通识教育选修课“选而不学”的态度,认为这是“不良行为,应该杜绝”的学生占43.7%,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不可取”的学生占43.2%,也有学生“表示理解和认同”,占 14.1%,少数学生会因为任课教师不点名而逃课;有 9 名学生选择了其他原因,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因为有其他教学环节或重要活动与上课时间冲突,也有几名学生因为生病偶尔不来上课。题目 5 是关于学生课堂表现的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时间听课”的学生占 58.3%,“偶尔听课”的学生占 27.2%,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选择“学习其他课程”,占 16.5%,但是“总是认真听课”的学生很少,仅占 6.3%。总体来说,若是课堂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有 85% 以上的学生选择听课。

表 3 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调查问卷内容设置与调查结果
\
 
3.针对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查问卷内容设置与调查结果分析

  关于课程的考核方式设置了两个题目,分别针对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题目设置和调查结果列于表 4。题目 6 是关于平时考核的方式,最受学生欢迎的平时考核方式是“出勤率”,有 86.4% 的学生选择该方式,其次是“小论文”,有 71.4% 的学生选择这种考核方式,有约 50% 的学生认可“大作业”、“课堂研讨”和“调查问卷”的平时考核方式。题目 7 是关于期末考核的方式,大部分学生(占 60.7%)选择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小论文”、“大作业”和“调研报告”也获得了一部分学生的支持。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倾向于轻松的课堂环境和简单的考核方式,因此,考核方式的选择从考核多样化和减轻学生负担两个角度考虑。

表 4 针对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查问卷内容设置与调查结果
\

 
4.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调查问卷内容与调查结果分析

  关于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调查了两个题目,分别针对目前设立的主题和未来可增设的主题,题目设置和调查结果见表 5。题目 8 是关于目前设立主题对学生的吸引力,要求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主题, 其中“化学与生命健康”最吸引学生,有 42.2% 的学生选择该主题,其次是“新能源与电化学”,占 24.8%,也有不少学生对“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和“化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几个主题感兴趣。题目 9 是关于未来可增设主题的征询,“化学与武器”
在所列的四个主题中最吸引学生,有 57.3% 的学生选择该主题,选择“化学与海洋开发”和“化学与航空航天”的也都在 20% 以上,这可能与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关。

5.针对课程总体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关于课程总体评价的调查设置了一个题目,调查结果如表 6 所示。题目 10 是关于课程总体满意度的调查,85% 以上的学生选择满意或比较满意,达到了课程预期的教学效果。

表 5 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调查问卷内容与调查结果
\
 
表 6 针对课程总体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内容设置与调查结果
\
 
三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教学改革思考

  基于以上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化学与社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对选课动机的调查结果,学生在选择通识教育选修课时,主要看重个人的兴趣和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选择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课堂教学深入浅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化学与社会》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开设,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相当比例的文科生属于零基础,也有很大比例的理科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因此对于前沿课题的讲授,应深入浅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不能过于专业以致学生听不懂,觉得枯燥无味,也不能过于粗浅,以致不能满足已有化学基础学生的学习要求。

3.考核方式多样化,不增加学生负担

  基于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倾向于轻松的课堂环境和简单的考核方式,因此,考核方式的选择从考核多样化和减轻学生负担两个角度考虑。因此, 考核方式仍然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包括出勤率、课堂研讨、小论文和调查问卷等形式,期末考核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新学,路丽英,臧丽坤.化学与社会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 化工高等教育,2007,(2):18~20,31.
[2]孙同庆,王军伟,丁廷桢.化学与社会——一门颇具特色的新兴课程.大学化学,2002,17(3): 6-9.
[3]杜利成,张亚萍,贾令普等.综合性大学开设“化学与社会” 选修课的探索与思考.课程教育研究,2018,(31): 238-239.
[4]臧丽坤,邓宇轩,邓晓慧等.化学与社会文理渗透型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大学化学,2017,32(8):32-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6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