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敏捷教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27 11:00: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文章指出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局限性,提出运用敏捷教学,通过实验内容的快速迭代与考核模式改革,帮助学生对复杂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敏捷教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郭伟.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敏捷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158-159.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也是非计算机专业重要的选修课[1]。然而,《计算机网络》课程复杂的概念、原理,使得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2]。本文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探讨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采用敏捷教学,通过实验内容的增量迭代与评价模式改革,帮助学生对复杂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特点和难点

(一)实验教学特点


作为一门涉及计算机软硬件、数字通信及电子技术等众多领域的课程,《计算机网络》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借助实验理解和掌握其复杂的概念、原理与通讯机制。此外,如何在实验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和技能建构计算机网络(或系统),这种来源于实践的经验也有着自己的知识内涵。因此,实验教学既是计算机网络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也是一个知识整合与实践创新的过程。这意味着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更注重知识的转化、应用与实践,强调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应用特征与适用场景,需要选择更符合实验逻辑的教学法来组织实验教学。

(二)实验教学难点

1.理论性强。《计算机网络》课程通常依据OSI或TCP/IP体系结构模型分层次展开教学。由于构成数据传输模式和协议所涉及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使得学生往往疲于知识的记忆,而忽视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难以理解更无法在实验中正确运用相关知识。

2.实验难度大。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存在问题需要一系列高度关联的操作,学生难以从中获得对网络运行机制直观的感性认识,更多是依靠想象来理解。由于无法有效培养其分析、设计、解决网络问题的综合能力,导致学生成就感低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难以达成通过实验强化其对计算机网络认知的教学目的[3]。

3.教学组织困难。与程序类课程不同,计算机网络实验经常需要团队的沟通与合作。此外,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网络设备配置、实验平台搭建)需要大量时间准备,而技术的快速更新,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促使《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和实验内容不断更新,给实验教学组织造成较大困难。

二 基于建构主义的敏捷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场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课程教学应是基于真实场景下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以缩短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距离。如何将问题置于尽可能真实的任务场景下,并为学习者提供必要帮助,使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构建知识来达成教学目标,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与重点。

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以用户需求进化为基础,通过快速迭代,循序渐进完成项目的开发。在敏捷开发中,项目被划分为多个可独立开发又逐步进化的子项目,整个项目的开发流程由子项目的开发顺序构成。敏捷教学(Agile Teaching)就是将敏捷开发快速迭代、循序渐进的思想引入教学,通过教学内容快速迭代,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4]。
\

 
三 基于敏捷教学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实践

VLAN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利用敏捷教学将其实验分解为快速迭代的过程,对探索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设定

掌握VLAN工作原理及配置方法,运用敏捷教学,实验周期(含实验评价)4学时。为强化学生沟通与合作,采用分组实验,组内和组间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二)实验环境准备

教师创设实验教学所需实验环境、拟定实验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路径、教授学生掌握相关信息获取方法,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获取与储备。

具体包括:

1.迭代方案:根据实验操作的重复与进化迭代所涉及知识的相互联系,将实验依次分解为单交换机VLAN通信、跨交换机VLAN通信、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和利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通信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实验周期依据难度设为30-60分钟。

2.实验分组:两人一组,相邻两组在实现跨交换机VLAN通信时合并为一组。组员自行确定分工、分析需求、拟定方案。教师以师生协作形式引导和控制教学进程,形成良性互动。

3.知识储备:学生已完成实验涉及知识的学习,提供实验指导手册等辅助资料。

(三)实验教学过程实施

1.单交换机VLAN通信。①根据实验手册所给拓扑图连接网络,并为PC机分配相应IP地址(均配置在同一网段),完成后使用ping命令检测PC机间是否可以互相通信;②在交换机上创建2个VLAN,VLAN10和VLAN20;③将连接有计算机的网络端口加入VLAN中,其中PC1和PC2加入VLAN10,PC3和PC4加入VLAN20;④使用ping命令进行测试:PC1与PC2,PC3与PC4可以互相通信,其余不能通信。

2.跨交换机VLAN通信。单VLAN实验完成后,相邻两组学生合作进行跨交换机VLAN通讯。

①重复实验1①操作,根据实验手册所给拓扑图完成交换机及PC机的网络连接;②创建名为Test的VTP域,并将SW1设置为Server,SW2为Client;③将SW1和SW2互联端口配置为trunk端口;④重复实验1②操作,在交换机SW1上创建2个VLAN,VLAN10和VLAN20;⑤重复实验1③操作,将连接有计算机的网络端口加入VLAN中,其中PC1和PC2加入VLAN10,PC3和PC4加入VLAN20;⑥重复实验1④操作,检测各PC机之间的通信情况。

注:对实验1的增量操作是VTP域创建及交换机间的Trunk主干设置。

3.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完成单VLAN实验后,各组独立利用单臂路由实现单交换机不同VLAN间通讯。
①重复实验1①操作,根据实验手册所给拓扑图完成路由器、交换机及PC机的网络连接;②重复实验1②操作,在交换机上创建2个VLAN,VLAN10和VLAN20;③重复实验1③操作,将PC1和PC2加入VLAN10,PC3和PC4加入VLAN20,并为VLAN10中PC机分配192.168.1.0/24网段IP地址,为VLAN20中PC机分配192.168.2.0/24网段IP地址;④打开交换机与路由器互联端口的中继模式,允许不同VLAN数据通过;⑤在路由器与交换机互联的端口上创建子接口,各子接口配置对应各VLAN网关地址,封装802.1Q协议;⑥重复实验1④操作,检测各PC机之间的通信情况。注:对实验1的增量操作是路由器及其接口设置。

4.利用三层交换实现VLAN间通信(略)。显然,迭代是敏捷教学的关键。实验教学目标、模块间的增量操作及其内在知识联系,是决定迭代顺序即实验教学进程的核心要素。

(四)实验成绩评定

实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敏捷实验教学应客观评价学生在实验全过程所展现的自主学习、合作沟通、实践操作等方面能力,避免传统的单纯依据实验报告质量评定成绩。可参考以下指标[5]。

1.实验设计:是否正确理解实验目的及意义,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所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实用性,并能选择恰当的技术和方法实现方案。
2.功能实现:操作是否规范、熟练,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否主动寻找解决方法,并最终达成实验结果。
3.创新性:对实验项目是否有独立思考并提出有创造性的设计方案,是否选择最佳方法实现。
4.沟通协作:组内成员、组间成员是否能友好沟通,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是否积极与教师互动交流。
5.时间管理: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按时完成所有迭代实验并提交成果。
6.文档质量:实验报告是否规范、准确并富有创意,是否能完整展示实验成果。

\

 
四 结语

实验教学对于高等工程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VLAN实验教学为例,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探索利用敏捷教学改革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通过快速迭代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主动探究达成实验目标,以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的复杂关系,培养其解决复杂网络问题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彬.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8,Vol.21(4):133-135.
[2]林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152.
[3]朱立才,耿珍,黄津津.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05):161-164.
[4]徐伟.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实验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8):115-116.
[5]沈鹏.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开放式实训基地建设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2):114-115+1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6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