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工匠精神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27 10:17: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理念,职业学校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主要教育部门更应承担起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技术人才的责任,文章首先解读了工匠精神,然后结合我校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情况,提出几点可行的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闫亚娜.基于工匠精神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0):41-42.

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代表着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对制造一丝不苟、对产品追求极致、对产业专注坚持的精神。而体量庞大的地铁运营,对“工匠精神”的要求显得更为苛刻。“三分建,七分管”正说明了地铁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对地铁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我校作为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主力军更应该把工匠精神传授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一 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提起工匠精神,我们很容易想起瑞士的名表、日本一丝不苟的行业标准、德国严谨的思维模式。其实,我国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工匠精神”,以鲁班、庖丁为代表的一批能工巧匠对后世影响深远。2016年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讲述了8位在不同岗位用灵巧双手践行着当代人的工匠精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青岛四方机车高级技师宁允展、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两丝”钳工顾秋亮。他们的事迹无一不说明了,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筑就自己的人生梦和伟大的中国梦[1]。

学术界对工匠精神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并结合自身的理解,本文认为工匠精神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一)工匠精神是专业、敬业和严谨的职业态度的体现,对于所从事的行业不仅仅是吃饭的饭碗,而是多年学习和工作培养出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一丝不苟,追求工作的完美。

(二)工匠精神绝非表现在一朝一夕,而是十年如一日的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品质的体现,对工作一直以高标准来要求。

(三)工匠精神实现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享受整个工作过程中的尽善尽美和精益求精。

城市轨道交通在整个社会的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不仅仅是解决人们出行,缓解交通拥堵的工具,更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体现。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的工匠精神必须深深的渗透到每个从事轨道交通行业人的骨子里。

\

 
二 基于工匠精神导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培养的途径

我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学生超过全校学生50%以上,每年毕业的学生都输入到北京地铁运营单位工作,因此我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北京地铁运营单位对社会的服务质量。如何将工匠精神导入到我们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长期营造“工匠精神”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匠精神”的养成与良好的校园文化紧密相关。职业教育的目标也应该由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技能型人才[2]。职业学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重点应放在将“工匠精神”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渗透,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正确、清晰的认识。营造具有“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的具体方式包括:可借助互联网,鼓励每个班级都设立微信公众号,利用新媒体传播“工匠精神”;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部宣传,例如学校的展板、校报,各班还可以进行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班会,团委也可以组织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讲演比赛;同时,每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工匠精神”渗透到教学中。

(二)将“工匠精神”纳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我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课程体系多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性质的课程构成,虽然在“思想道德与修养课程”中有关于爱岗敬业等内容的教学,但是还从来没有单独把“工匠精神”单独设置为课程并给予一定课时保证。通过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程设置,以中外能工巧匠的故事为载体,重点解读我国“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践行工匠精神的情感和意识[3]。

(三)专业课程采取“小班”教学模式

目前我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类的在校学生数占到全校学生的50%以上,其中的运营管理专业和车辆技术专业的学生尤其多,大量的专业课程落到老师们身上,所以只能合班上课。在校学生年龄大多在16—22岁,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弱,需要老师的督促和引导,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但是,合班上课至少两个班约60人,由于学生人数多,所以教师不能有效和及的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不可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就会造成部分学生失去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不会达到“工匠精神”传授的目标[2]。因此,把教学的合班转化为小班教学,教师进行技艺操作示范,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要领,正是这种“做—教”交替的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同时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授给学生,学生不但可以得到及时的指导,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小班教学的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授。

(四)深化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搭建工匠培育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首先可以让企业不断地转变观念,逐渐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主动承担工匠培育的重任;其次学校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适时调整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到工作岗位具体实践,并感受将来的工作内容,感受企业文化,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热情,从而形成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4]。这一方面,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做得非常超前,2017年我专业聘请北京地铁“安全行驶百万公里第一人”的廖明教授和“地铁第一批女驾驶员”姚淑琴老师参与到车辆专业的建设中,廖教授和姚老师丰富的企业经验,对工作的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正是“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他们是我们学校的财富,更是全校师生学习的教科书。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成立以名师为首的大师工作室都有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

(五)提高实训课程在教学中的比例,采取“集中实训”进行综合演练

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职业技术的人才,因此我们尽量在教学中增加实训课的比例,要让学生达到可以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另外,每门课程的实训都是只针对本课程几块的实训,而现实的城市轨道交通大系统需要各个专业的大联动,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因此本文认为可以在学生顶岗实习最后一学期进行大专业之间的联动大演习,采取“集中实训”的模式。一来可以加深学生对之前学习知识点的掌握;二来可以真实的模拟地铁运营的真实情况,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顶岗实习的信心;最后,大专业之间的联动演练,还有助于增加各专业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和相互学习的能力,真正地实现踏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传授。

(六)重视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

教师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传授者和引导者,要让“工匠精神”在学校生根、发展和传承,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老工匠,应具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渊博的学识,同时还必须掌握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的教学方法,因此学校必须首先重视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5]。目前,我校还没有对教师专门的培养和再学习的机构,只能通过校企合作、校本培养的方式加强和培养师资队伍。如果学校能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鼓励教师走入企业进行实践和提升的机制和办法,那将会为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三 结语

我校作为交通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之一,应在充分掌握“工匠精神”含义的前提下,将“工匠精神”纳入专业课教学计划中。尽量采取小班教学,利用集中实训和校企合作等不同方式,优先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不断的加快我校“工匠精神”的蓬勃发展。“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这不仅是强国梦,更是我们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梦,更是职业院校学生实现个人理想的成才梦。我校作为全国先进的职业院校,更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工巧匠。

\

 
参考文献

[1]徐刚.以工匠精神加强机关车队管理[J].劳动保障世界,2019(11):69.
[2]简莹.论职业教育中如何培养“工匠精神”[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2):3-4.
[3]宋培蕾.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教育[J].小学教学研究,2018(32):36-37.
[4]王雪萍,高彩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养成途径[J].职业,2018(02):43.
[5]虎智猛.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6(08):13-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61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