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有效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9 10:24: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网络教育在信息化技术逐渐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技术层面和资源层面的快速发展。一大批网络教育平台涌现,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研究以高职院校的网络学习空间搭建为方向,依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结合网络教育资源的现状,从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的丰富等角度,探究高质量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路径以及保障条件。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混合式教学;高职院校

本文引用格式:江务学.高职院校有效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80):154-15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发展,以及全球网络化教育的趋势,网络学习空间成为近年来国内教育重要的改革方向。在职业院校中,由于职业院校较一般教育机构具有“实践需求高、学生素养较差、教学内容革新速度快”等特点,使得网络学习空间的搭建需要更加丰富的资源和灵活化的模式。而网络学习空间的搭建,也将有助于职业院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在不产生过高的教育成本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并为社会教育资源的引入和实践平台的搭建提供丰富的渠道。

一我国网络学习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网络学习的政策导向


2016年,教育部颁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的要求。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及院校利用网络学习场所,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教与学需求,推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实现有效支持个性化、适应性学习的智能化学习支持环境。

近年来,我国对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力度逐渐增强,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逐步将网络教育从“非主流的辅助教育手段”升级为“主流的教育手段”。倡导社会各类机构组织积极参与到网络学习资源共享机制当中,形成“以教育机构应用为主,以社会化教育应用为辅”的网络化终身教育模式。

(二)主流网络学习空间模式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定义:网络学习空间是指融资源、服务、数据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的实名制网络学习场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资源的逐渐丰富,我国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网络教育平台,并衍生出了多种网络学习模式。

1.MOOC(慕课)学习模式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兴起于2008年。慕课学习模式以教学课程共享为基础,通过系统化、主题化的教学视频,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学习者可完全通过自学的方式,参与慕课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慕课平台获得学历证明。与一般的网络学习平台相比,慕课学习模式更具有独立性,可在无教师指导、无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开展学习。

\
 
2.MBA学习模式

MBA学习模式是基于资源共享的网络学习模式。在国内,以中国MBA网为主要代表。在MBA学习模式中,网络平台并不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的教学资源,其主要以案例分享、资讯传递为主导。学习者可通过MBA学习模式,获得课本以外的丰富教育资源,并充分结合当前市场发展现状,形成具有高度时效性的学习。

3.题库学习模式

题库学习模式是网络学习空间最初的呈现形态,其主要以学习心得分享、习题分享、教案分享等形式开展教学资源的共享活动。在题库学习模式中,教师或者学生可通过网络题库平台检索到各个专业的相关知识内容,并作为学习成果检验、教学参考的资源。题库学习模式往往不支持“自学”方式,使用者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二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

(一)注重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


高职院校是以职业技术学习为主导的教育机构,与一般高等院校相比,其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在高职院校中,实操学习的机会要远远多于一般高等院校。同时高职院校对校企结合、双师型教学的应用较为广泛,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引进了企业资源,将学生实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工作中获得专业理论。因此高职院校更加需要丰富的企业实践资源作为教育教学的资源支持,结合具体的行业工作,引入丰富的企业案例,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对理论的学习则相对浅显,其主要以“支持学生完成实践工作”为目标,对学生前沿学术研究的要求相对较低。

(二)知识体系与市场变化紧密相连

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输送方向主要以“蓝领人才”为主,要求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实践工作。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与当代行业市场的主流趋势相结合,知识体系与市场变化紧密相连。一些高职院校为达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甚至将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迁移到工厂或企业当中,或与企业建立定向人才培养体系,将“面向行业的专业教学”精细化为“面向岗位的专业教学”。由于高职院校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使得高职院校必须紧密跟进行业市场中的革新技术,不断对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设备和资源进行更新。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加入市场分析、主流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内容,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前的行业个工作当中。

(三)知识体系相对单一

以“定向行业输出”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为满足专业技术的纵向深度,往往需要在专业的横向范围上有所精简。与一般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会将大量与专业实操相关度较低的课程进行删减,以便于教师与学生有更加充沛的精力加深专业领域的学习。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素质整体弱于一般高等院校,因此过于丰富的知识体系往往容易造成学习效果削弱的问题。综上所述,知识体系相对单一是由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和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所决定的。

三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资源应用形式化


虽然受网络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影响,高职院校广泛的推进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工作,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但是,受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对网络资源的应用并不深入,大量高职院校只是将网络教育资源作为学生的拓展学习内容,或只是在课堂教学中,将网络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简单的展示工具。一方面,教师不会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深度的讲解和分析,导致学生无法对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精准的理解。另一方面,受到学生整体素养的限制,学习的惰性和较差的知识基础,导致学生不愿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态度上的不重视与自学能力上的欠缺,使得职业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搭建出现了形式化的问题,无法产生良好有效的教育效果。

(二)网络学习空间与课程融合度低

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虽然一些院校应用了网络学习空间,但是却未能与常规教学课程进行紧密的融合。教师通常只是将网络学习空间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内容。如在教学之后,为巩固基础知识点而向学生展示网络教学视频。学生在观看网络教学资源时,教师并不会给予全面的指导,更不会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在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养较弱的情况下,学生观看网络教育资源往往只是达到了“走过场”的作用。在教学流程上,网络学习空间的融入也尤为突兀,教师通常不会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而是直接将网络教学资源插入到教学过程当中,作为案例展示或者补充教学的手段。导致网络学习平台中的丰富资源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理解度低、教师应用效果差,网络资源与专业课程几乎处于脱离状态。

(三)网络学习空间缺乏可控性

由于缺乏完善的网络学习空间教学机制,因此教师在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时,往往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地监督反馈,导致网络教学的失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外学习效果无法监控

高职院校教师目前依旧采用了“教师讲授、学生理解、问题解答、实操指导”的教学流程,在这一流程中,网络学习空间没有合理的穿插环节,使得不得不将网络学习安排至课前或课后。但是教师往往不会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考核,而教学流程上又不涉及自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导致教师无法监控学生课外学习的成果,也不能充分监督他们的学习状态,导致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价值降低。

2.学生学习成果无法反馈

缺乏评估与考核机制,使得教师不能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深度进行了解,学生在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完成自学任务后,所产生的个性化问题,不能得到教师的充分解决。而在学习机制上,教师也不能充分利用课上时间对学生问题进行甄别,网络学习产生了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导致网络学习的无效化。

3.学生学习缺乏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基本方式为“被动式”学习,其选择学习的内容往往是教师指定的内容。教师为学生安排了所有网络资源,在这一背景下,不同学生则无法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学生的个体差异被教师所忽略,网络教学的自主化、自适应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均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僵化,缺乏灵活思考。

\

 
四 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路径

(一)建立“输出导向”型的网络教学机制


输出导向型学习机制是指教师在开展专业教学之前,安排学生通过自学等方式解决专业问题,结合解决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解决方法进行评价,并给予专业化的教学指导,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知识的优先输出”产生“知识输入的欲望”,进而带着问题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已达到教师统一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目标。将输出导向型学习机制与网络学习平台相融合,即可形成以网络学习平台为“知识输出基础”的融合模式。即教师优先安排专业问题,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自学,并尝试解决专业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微课堂的方式,在开始专业教学之前利用5分钟至10分钟的时间考核学生的解决方案,并发现学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于在后续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输出导向型的网络教学机制,一方面提高了教师对网络自学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令学生学习达到“有的放矢”的目标。进而提供网络资源的利用价值,提升学生专业学习质量。

(二)利用移动设备加强课外师生沟通

网络学习反馈是网络学习平台应用的难点,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在自学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一旦在网络自学过程中遇到问题,则不得不停止学习进度,等待教师指导。针对这一问题,可充分利用移动设备,建立网络学习的线上沟通机制。利用微信、校园网、教学软件等平台,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实时沟通。学生在网络自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教师进行远距离沟通,进而解决个人问题。

为鼓励线上沟通,实现高效的网络学习空间,职业院校还可建立基于网络沟通回复率和提问率的教师评价机制与学生评价机制。将网络教学的实施质量与实践教学评价相关联,进而督促和鼓励教师参与到网络评估当中。

(三)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学习

由于师资力量有限,虽然建立了线上师生沟通机制,但是教师精力的匮乏,也无法保障线上师生沟通的实时性和全面性。对此应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利用学生之间的配合,结合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实现学生互动的网络学习模式。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自学积极性,高职院校应当将学生的互动率作为奖学金、年终评审的活动的评价条件,进而督促学生开展有效的网络空间学习。

(四)建立过程化的网络学习评价与考核机制

网络学习空间构建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评价与考核采用了“结果导向”的机制,重视学习成果,却忽视了学习过程。而网络学习空间的价值恰恰又在于“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结果导向”化的评价与考核机制使得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被忽视。因此应结合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建立过程化的网络学习评价与考核机制。利用网络技术(学生登录网络学习平台的时长监控,学生在网络教育平台中的参与度等)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并将其作为结课考试中的评价指标。

通过过程化的网络学习评价与考核机制,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率将直接与学生的毕业成绩、奖学金评比等内容关联。进而刺激学生主动的、频繁的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达到提高网络学习空间利用率的目标。

五 高职院校构建有效网络学习空间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师培训,重视网络空间的应用


教师的重视度是高职院校有效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重要保障,与高校网络学习空间所匹配的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都需要教师的高度参与。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动员工作,引导教师积极配合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工作,勇于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教育管理业务重组、流程再造,建立智力资源共享、社会资源准入的监管评价机制,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体制机制改革,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使得网络学习空间能够广泛应用于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当中,与专业实践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二)引入企业资源,建立校本化网络学习空间

“教育资源共享和企业资源供给”是网络学习空间的两大特点,对于高职院校,企业资源的融入尤为重要,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先进性,并能够结合高职院校的特色定位,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资源体系。因此,提高网络学习空间的有效性,需要引入企业资源,结合网络平台,尝试独立开发校本化的网络学习空间,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独特网络教育教学机制。丰富高职院校与本地产业市场的关联性,达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高度一致。

(三)完善设备,为网络学习空间的搭建提供基础

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网络学习空间对现代电子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搭建高效的网络学习空间,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完善相关仪器设备,努力实现电子化、多媒体化的新型教学课堂。从硬件基础上保证网络学习空间的搭建,为学生开展网络学习通优越的条件,为教师完成网络学习空间的教改创造良好氛围。

网络学习空间的搭建是未来高职院校以及所有教育机构的必然发展趋势。虽然,我国网络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且互联网应用基本实现普及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受到教学条件、教育基础、教育模式等方面的限制,在有效网络学习空间的搭建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机制与网络应用脱离、教学评价缺乏对网络学习的关注等问题亟待解决。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添加教学设备,为网络学习空间的搭建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在不断的改革优化中,将网络学习从“次要学习模式”升级为“主要学习模式”,甚至尝试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搭建高职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无缝衔接,进而全面提升我国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04):121-126.
[2]贺斌,薛耀锋.网络学习空间的建构——教育信息化思维与实践的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04):84-95.
[3]杨现民,赵鑫硕,刘雅馨,等.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内涵、阶段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6(04):30-36.
[4]散晓燕.基于智慧教学的高职院校网络学习空间设计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2):66-70.
[5]吴泉利.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策略探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背景[J].职教论坛,2014(26):67-70.
[6]张珺铭,王婧如,计伟,等.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高职院校MOOC教学建模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26(06):33-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49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