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双创教育“三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8 13:41: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工业机器人专业学习中涉及学科知识多,应用场景广,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经过研究与实践发现,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构建“三层次”师资队伍是工业机器人专业开展双创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三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结构模型的构建,详细分析了各层次教师的作用及能力要求,对工业机器人专业双创教育的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业机器人;师资队伍

本文引用格式:张培彦,薛国芳.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双创教育“三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81):125-126+131.

教育部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高校也都积极探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方法、途径。目前,开设有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达到380所,按照工信部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100万台,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人才总量预测750万人,人才缺口预测300万人。国家的机器人发展产业规划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6大保障措施之一,提出要加强大专院校机器人相关专业建设,培养以操作、维护、维修为主的技能型人才。由于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后期还会涉及到机器人在不同产业、不同场景、不同要求、不同任务等复杂应用环境,所以在工业机器人专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创新,实训基地建设都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要素,经过实践发现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对学生创新教育的成功与否都起着关键的作用[1]。

一“三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结构模型

“三层次”师资队伍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三层次”分别是处于最内层的是创新课程“专门教师”,是创新基础课程的负责人和课程主讲教师。其外层是承担专业课程部分内容的“专业教师”,但要求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知识内容,提升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创新意识。最外层的是各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三层次”所处地位不同,任务和分工也不相同[2]。


\
 


二“专门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

“专门教师”处于体系的核心,也是课程实施的主力。承担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任务分工,在工业机器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专门教师”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和实施策略是保证创新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专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根据学生特点,专业情况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明确了“专门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要求。第一,增强“专门教师”通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通识性课程,由“专门教师”进行讲授,并且全校不分学科类别和专业特点开设同样课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基础》、《创新方法与实践》、《创新思维》等课程,但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在教学实践中要求“专门教师”深入了解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设置、实习就业现状、社会需求状况、创新创业情况等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机器人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尤其是在案例分析、实践练习、考核考试中要充分体现工业机器人专业特色,在提升的过程中关键在于“通识”+“专业”,从创新创业的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全面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第二,增强“专门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能力。创新缘于实践,在推进学生创新实践的进程中,教师要全程参与,帮助、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创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项目计划,洞悉社会创业环境,结合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学生特点和职业发展意愿,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服务。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工业机器人制造、使用、维护等相关企业真实项目研发,依托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积累实践研发和创新经验,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第三,增强“专门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用好在线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库、微课、慕课、APP等网络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重构课程的内容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仿真模拟技术将企业项目搬进课堂,加强工业机器人实践教学项目的选择与设计能力,实践教学内容应基于真实研发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注重利用现代虚拟仿真实训设备和资源解决实践创新创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3]。第四,增强创新创业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教师开展机器人专业创新创业科研活动,通过科研项目的开展使教师及时追踪世界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前沿热点,充实更新知识体系,拓展教学素材,提升对工业机器人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通过科研创新教学方法,提升理论水平,增加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的完善和教学技能的提升。

三“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

“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需要在“专门教师”指导下,选取和工业机器人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知识内容,并对相关内容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将创新创业知识内容融入到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把专业知识能力作为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基础,将创新创业知识充实到各专业课程中,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创新创业进行无缝链接,达到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具体实施方法有:第一、构建“专业教师”跨学科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授时,要根据拟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规划所需知识内容,打破学科边界,促进专业学科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相互渗透,知识内容相互融合。要以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业机器人专业基本素质能力为支撑,以实践创新能力水平为目标,建立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知识体系,内容应在尊重教育教学和人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编排,重点解决学生应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第二、构建“专业教师”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所需知识内容多而广,不能简单的进行罗列,“专业教师”要建立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要以创新项目开展的知识基础、能力目标、难易程度、内在逻辑等现实需求,充分体现专业知识与创新知识管用实用够用。按照“教-学-做-创”的教学模式,构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4]。

四“指导教师”的选择与聘用

“指导教师”处于体系的最外层,负责具体活动开展、实践教学的实施和竞赛的指导等工作。由于工业机器人技术含量高,高层次人才匮乏等原因,“指导教师”的选择与聘用有一定难度,实践发现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能有效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专职“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内部挖潜,通过学历提升、定向培训、专题进修、自学提高、企业实践等方式,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业机器人在研发、制造、应用、维护方面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兼职“指导教师”主要是引进“外援”,邀请工业机器人制造、使用、技术服务等相关企业研发骨干、技术骨干、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等定期或不定期的为学生开展创新指导、讲座、沙龙和论坛活动,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信心[5]。

五 结语

“三层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既有科学的层次逻辑,又是统一的不可或缺的整体,对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专门教师”理论性强,课程阶段性明显;“专业教师”突出专业知识技能的创新和方向引导,“指导教师”主要进行经验分享与实践指导。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各层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关键,要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环境、需求、政策等的研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要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活动,要鼓励教师不断探索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在师资方面奠定扎实基础。

\

 
参考文献

[1]曾绍平,邹言云.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农机化,2019(12):45.
[2]张明河,谭本军.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9(06):49-51+55.
[3]余正泓,王红梅.论“教学媒体创新”对技能型人才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启示——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运用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23):11-15+31.
[4]段向军,朱方园,赵海峰.新工科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9(05):52-56.
[5]刘晓宁.对高职校新兴专业建设路径的观察与思考——以苏南某职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建设为例[J].江苏教育,2019(04):40-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4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