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联动教学模式探讨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7 09:13: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可以从学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着眼,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运作,教学效果三个维度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联动教学创新模式,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最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联动教学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闫寒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联动教学模式探讨——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1):211-212.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了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们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肩负着塑造有坚定理想、有正确方向、有合格政治素养及辩证思维能力的时代精英的历史使命,其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实却令人有些尴尬,在对学生进行网络问卷与线下访谈的调查后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以为然,认为不如专业课那么有用,在学习态度方面,存在着重专业学习,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倾向。要扭转这种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局面,唯有进行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宜“孤军奋战”,而应与学生倚重的专业课相结合,引入联动教学创新模式,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相辅相成及“双赢”。下面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来探讨如何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联动教学[1]。

一 精心挑选能实现有效联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课程

通过认真分析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门专业课的课程特点和难点,将联系紧密又能优势互补的课程“配对”。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可以挑选“马列文论”课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结成对子。“马列文论”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及必修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以后学习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文艺学等课程打基础,为学生进行文学批评实践的提供有效方法论与理论支撑。这门课程的特点是:主要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美学、文艺问题的论述,以培养学生用马列文论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照、思考、分析当代文学艺术现象并能创造性的解决当代文学艺术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的难点在于:理论性很强,非常抽象,需要较强的理论思辨能力的运用。学生普遍对这门课程有“望而却步”的畏难情绪。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一门,甚至是最核心的一门,因为它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作为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在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块密不可分的部分。既要求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能学以致用,用原理来分析现实社会现象。难点在于:理论性强,且要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由此不难发现,“马列文论”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具有同源性,这种同源性首先体现在两门课程所运用的资源同源,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另外两门课程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理论性强,并且要求能运用理论解答现实问题。两门课程不仅具有同源性,还具有互补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前提,而“马列文论”中涉及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论著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可见两门课程具有史论价值的互补性。如果能实现这两门课程的联动教学,将会分别加深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理解与接收,能极大提高教学实效性[2]。

\

 
二 协同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的呼应式联动教学过程

在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的“对子”后,要统筹安排教学时段、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从教学时段上来看,“对子”课程要安排在同一学期,甚至是前后相继的上课时间;从教学资源上来看,“对子”课程的老师们可以一起备课,分享教学资源,探讨教学设计,打通不同学科老师之间“各自为政”的教学模式;从教学过程来看,授课老师应具有课程联动教学的强烈意识,注意点拨对联动课程具有启发性的知识点。例如,当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讲述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时,可以点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与经济、政治关系的学说。当在“马列文论”课程中分析马克思对一些具有唯心主义思想的卫道士的文学评论的批判时,可以回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当中的意识形态理论。从教学环节设计来看,“对子”课程要注意为彼此留出思考与拓展的空间。例如在设置课程演讲、讨论、辩论甚至答题环节时,都可以有意融汇“对子”课程的相关知识与理论。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让学生去查资料,了解马克思的生平时,可以提醒学生马克思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还是一位文学家,著有诗歌、小说,写过大量文艺评论,从而为在“马列文论”中介绍马克思的文艺批评思想埋下伏笔。如果能做到对“对子”课程在教学时段、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方面的统筹安排和联动呼应,最终会在学生心理上和知识结构上建构起两门课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认知模式,能让学生获得一种跨学科理念与视野,以及一种触类旁通学习体验,这将极大提升他们对“对子”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效,也能最终改变学生重专业课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3]。

三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联动评价机制

如果已经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层面上建构起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联动教学模式,那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成果考核时,也要建立相应的联动评价机制。这一联动评价机制可以从两个维度建构。一是平时成绩的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安排了实践课时,实践课的完成情况与学生的平时成绩密切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巧妙结合结成“对子”的专业课来设计实践课内容及进行相应的评价。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实践课内容可以设计成安排学生阅读马列经典文论著作,要求学生撰写阅读心得,在阅读心得中要运用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如人民的立场,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的分析方法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这一要求下撰写出的阅读报告,相对而言,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方法论意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实践报告,也可以作为“马列文论”课程的平时作业。而这一份作业的质量可能远远高于学生们平时的敷衍之作。把两门课程的平时作业考核合二为一,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有利于他们发挥探索自学的钻研精神,完成高质量的作业甚至是论文。一是期末考试试卷内容的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试卷出题老师可以跟专业课的试卷出题老师联动出题。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期末考试试卷中可以倾向渗入专业课程的内容,反之亦然。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考试试卷中在对学生考核资本主义对工人剥削采取的方式时,可渗透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关于“异化”的美学观,而“马列文论”课程试卷中在对学生考核马克思主义文艺典型观和人道观时,可以渗透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种试卷出题方式有利于更有效的考核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论的理解程度,已及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各种文学现象,解决文学问题的能力。能够实现对学生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收获更真实的评价。而这一评价方式若能在高校中常规运作,形成一套稳定的评价机制,则可以反推学生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泾渭分明的壁垒,扭转他们重专业课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态,因为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好,就意味着专业课也难得到较高评价,而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才能实现两门课程考试的“双赢”[4]。

四 结语

总之,只要勇于打破既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因材施教”、跨学科学习、不同专业协同教学、优势互补等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在精心挑选能实现有效联动的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课程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细心设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课程的呼应式联动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并建立起相应的科学的、可实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联动评价机制,就一定能在教学实践中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专业课相得益彰的最优化教学效果[5]。

\

 
参考文献

[1]李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59-62.
[2]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杜文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7,4(50):302-303.
[4]李玉梅,吴春玲.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培养策略的创新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s2):83-85.
[5]时曙晖.分层次教学在新疆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伊犁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7(11):48-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45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