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创新创业体系构建与实践 ——以武汉大学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6 08:58: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创新创业体系,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武汉大学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力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创新创业;武汉大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制度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冷俊.高校创新创业体系构建与实践——以武汉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1):41-42.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高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目标和任务。高校应不断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双创支撑服务体系,探索形成中国特色高校双创制度体系和经验[1]。

一近年来武汉大学创新创业体系构建与实践

近年来,武汉大学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在双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力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坚持“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促进专创融合,构建了立体化、多层次的双创教育体系。在前四届“互联网+”双创大赛中,共获得5金6银7铜,连续四届荣获先进集体奖;在高教学会发布的《2014-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中位列全国第三[2]。

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推进大类培养,加强大类平台课程建设;重构通识课程体系,实施博雅教育;推进教授、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授课;实施三学期制改革,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成立创业学院,统筹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

2.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双创课程体系。推进各专业建设至少3学分双创专业课程;面向不同阶段的学生,构建双创通识课程体系,开设《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管理》、《创业论坛》等80余门课程,每年超过7000人次选修。

3.探索专创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启动“武汉大学自强创业班”建设计划。集多部门力量,共同打造精致课程方案;开展企业参观、企业实习、创业体验等丰富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

\

 
4.不断丰富和拓展双创载体。2017年以来,每年立项40余项学科竞赛项目,支持1100余项双创训练项目,100多个学生团队参与“互联网+”、“创青春”双创大赛,每年15000余名研究生深入企业实践;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平台开展开放实验项目。

5.培育一流大学生学术创新文化。每年开展“珞珈之春”科技文化节等品牌科技文化活动和学术讲座超过1000场次[3];通过“珞珈风云学子”、“三好学生标兵”评选,选树大学生双创先进典型,营造浓郁的课外学术创新氛围。

6.打造一流工程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中心。2016年,学校组建工程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业训练的公共实践活动平台。建有基础制造实习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先进制造训练中心、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认知展示中心等6大功能中心,目前受益学生达3000余人次。

7.培育优质双创师资队伍。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校内外师资共同上课、编写教材、教研立项、校企合作等多途径引导教师投身双创教育与研究,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4]。

(二)科技平台与智库建设

基于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近年来,武汉大学狠抓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不断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促进高质量成果产出与转化,不断增强面向国家和企业的科技支撑与社会服务能力。

1.科技平台建设与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武汉光源建设、成立武汉大学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院、工业科学研究院、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校企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遥感先进技术研究中心、药物生物制造研究基地等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集聚一批创新研究团队,聚焦学科、行业前沿问题研究。2017年以来,共签订横向合同3236份,合同总金额约14.95亿;校地校企共建平台56个(千万级以上12个),合同总金额2.95亿;转化科技成果174项,合同总金额14034万元。

2.智库建设。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积极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形成了以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为牵引,校部共建研究平台、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为骨干,各类院(系)属研究机构为基础的开放性科研机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以国际治理、边界与海洋权益维护、宏观质量管理、文化创新等为主攻方向的专业型智库群,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发挥着“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5]。

(三)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1.武汉大学科技园。园区通过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引进和培育国家级众创空间、与金融机构合作等措施,具备了为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近三年来,园区累计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约50000人次,培训5278人次,2018年,帮助园区企业融资2.44亿元,获得政府支持198万元;培育“新三板”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104家、2018新认定“瞪羚企业”23家、湖北省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3家、累计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314项。

2.武汉大学珞珈创意园。为专门服务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园区,常年免费提供创业导师、创业培训、资产评估、科技项目申报等20多项创业服务。三年来,培育了大学生创业企业500多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118个,发明专利39个,软件著作权70多个,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约7家。

(四)凝聚校友力量,服务学校创新发展

1.凝聚校友力量,服务高端创新人才强校战略。近年来,广大校友捐资助建,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做出了突出贡献;设立讲席教授基金,支持师资队伍建设;设立人才引进基金,校友捐资超5亿,为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凝聚校友力量,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开设《创业论坛》通识课程,邀请雷军等一批优秀校友企业家授课;设立奖助学金捐赠项目,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举办“校友珞珈论坛”,组织校友企业暑期实践,搭建校友支持双创人才培养的平台。

3.凝聚校友力量,推进成果转化与科技合作。学校、校友和武昌区政府共同发起成立“珞珈创新天使基金”,建设“珞珈创谷”孵化器,助力学校成果转化;推进学校与校友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首创“城市+母校+校友”发展新模式,武大校友企业累积投资武汉签约金额3254亿元,成为拉动武汉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五)管理制度建设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激发学生开展双创实践。修订《武汉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实施弹性学制,允许休学创业。出台《武汉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奖励办法》、《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励的通知》、《武汉大学创新学分实施办法》等文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

2.完善人才引进与评价机制,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出台《武汉大学高层次协议工资制暂行办法》、
《引进人才专项工作会议纪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系列的优厚配套政策;设置社会服务型专业技术岗位;修订《武汉大学事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武汉大学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暂行办法》,激励教师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

3.破除政策障碍,提升师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2017年以来,先后出台《武汉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收益分配管理办法》、《武汉大学科研人员离岗(兼职)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征求意见阶段)、《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公室议事规则》和《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领导小组议事规则》等一系列文件,提升教师开展科技成果创造与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二结语

如何实现从创意到创新、从创新到创造、从创造到创业等全链条的有机衔接,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动对接,实现师资、课程、项目、平台、政策、资金等要素的无缝对接,是双创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是推进双创改革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着力加强学校发展内涵建设,积极构建双创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

 
参考文献

[1]徐烨,刘卓铭,孔雪瑶,等.面向高校创新创业的资源管理云平台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时代,2019(08):14-17.
[2]李鹏宇.理工科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智库时代,2019(36):112+117.
[3]湖南科技学院副校长程智开.深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8-09(007).
[4]孙秀香,袁建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商论,2019(14):230-231.
[5]杨政,李岚.高校创新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8):238-2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42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