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对职业教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再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2 11:43: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有不同的理念与实践。本文在总结本科职业教育院校双创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的本质特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双创教育质量水平的实践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再思考

本文引用格式:尹航.对职业教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再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76):34-35.

创新驱动是国家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我国高校的时代使命。深入研究双创教育的特点规律,着力提升双创教育质量水平,成为职业院校的紧迫课题。

一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提高双创素养成为主要价值取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素质教育主题,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1]。同时,职业院校学生在创新创业自身实力、参与国家或地区双创项目等方面不具备优势。因此,立足现实、着眼发展、打牢基础,培塑双创精神、强化双创意识、提高双创能力,成为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的主要任务。

(二)促进毕业就业成为主要教育要求

坚持服务宗旨、就业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是国务院为高校双创教育提出的指导思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检验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的“试金石”。职业院校只有解决好就业问题,双创教育才会有“支撑点”,学生也才会有创新创业的“中继站”。

\

 
(三)强化实践教学成为主要教育方法

学历教育重基础,职业教育重应用。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点。职业院校必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双创素质及能力,配套建设好实践课程、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扎实深入的实战化训练,努力实现课堂与岗位的全面对接、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升。

二 当前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转变不够到位


部分领导和老师,没有把准双创教育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间的本质联系,没有充分认识到双创教育的动因、地位与作用,往往把双创教育当作政治口号、额外任务和“特色项目”,存在你讲你的、我做我的、应付了事等问题。

(二)教育目的不够准确

部分教育工作者,淡化了双创教育的基础性和根本性要求,往往把教育目的定位在开了几个网店、搞了几个技术革新、搞了几项校企合作、搞了几次讲座、获得几个奖杯等表象上,在培养学生双创意识、双创精神、双创能力上缺乏耐心,存在急功近利、浮在表面等问题。

(三)统筹设计不够科学

部分职业教育院校,缺乏全局统筹、全面建设、科学发展的思想意识,没有按照教育要素及环节的本质联系,真正解决好双创教育理念、培养规格、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考、如何管、如何建等问题,存在目光短浅、顶层设计不严密、随意性大、硬伤明显等瓶颈。

(四)课程支撑不够有力

健全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双创教育课程群,既是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战略部署,也是双创教育的本质要求。但部分职业院校在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上,明显存在课程内容支撑不足、课程结构不科学、课程建设水平低下等问题,致使双创教育缺乏实质性支撑[2-3]。

(五)联系政企不够紧密

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对校、政、企一体联动问题,从服务升级、环境升级、发展动力升级、就业能力升级等方面予以了全面部署。但部分职业院校,主动联系政府较少,掌握及运用政策乏力,了解市场肤浅,缺乏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路子方法,存在单打独斗、消极被动等现象。

三 职业院校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水平的实践措施

各职业教育院校应遵循教育规律、结合自身实际,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指导,按照“纳入主体、协同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建设”思路,促进双创教育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一)优化顶层设计,增强双创教育的格局引领

高度决定视野,地位决定功能,必须把双创教育摆在“火车头”位置。一是统筹好国家战略需要与校内发展战略、社会发展需求与校内专业建设两个大局,把双创教育摆在学校优先发展、重点建设、引领驱动的主体地位,增强双创教育的驱动力。二是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服务宗旨、就业导向,坚持能力主线、实践主体,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增强先进思想的引领力。三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质量标准,增强双创教育的法制力。四是紧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教育部“三对接”要求,增强专业建设对双创教育的适应力。五是遵循教育规律及能力生成规律,探索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双创教育塑造力。

(二)建强双创课程,夯实学生双创的发展基底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把课程建设作为双创教育的首要工程。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起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使之与通识课、专业课衔接融合,在课程功能结构上发挥“鼎立”作用。二是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规格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双创精神、双创能力为重点,对应构建起职业认知、见习实习、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课程,发挥教学课程在双创教育中的支柱作用。三是采用增删并减等办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着力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四是围绕全面打牢学生的双创基础,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建立起基本教材、操作规程、实训手册、见习手册、辅导资料等教材体系[4]。

\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双创的应用能力

坚持能力本位、促进能力生成,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必须把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双创能力的根本手段。一是以基础课程为依托,以配套《见习手册》为载体,把见习实习、社会调查类的实践教学做扎实,着力夯实能力基础。二是以专业课、创新创业课为依托,以模拟仿真实训平台、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平台为载体,把专业实训及跨专业综合实训类实践教学做深入,着力促进能力生成。三是以社会实践为依托,以毕业设计(论文)为载体,把顶岗实习、综合运用类实践教学做到位,着力促进能力提升。四是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为依托,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把团学活动类实践教学做丰满,着力促进能力拓展。

(四)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双创的实践智慧

深化校企合作是促进产教融合、丰富学生双创经验、拓展学生双创舞台的必由之路,必须把校企合作作为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的根本途径。一是联合建设。汇集高校、企业、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优质资源,建立健全校、企、政双创教育运行机制,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建设高水平招生专业,联合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不断夯实合作基础。二是联合培养。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知名科学家、合作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党政机关行家里手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教学,担任专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建立起“现代学徒制”、“专家咨询制”等联合育人指导体系。三是联合创业。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在本地区、国内、国际等层面选择合作企业,建立起创新创业实验室、工作室、创新创业园区、创新创业网络平台等合作载体,促成校内教育向社会应用的转化提升[5]。

(五)加强配套建设,增强双创教育的氛围感召

要实现双创教育提质增效,就必须加强配套建设,为双创教育“解套松绑”、“破障除碍”。一是完善法规机制,为校、企、政联合育人,提供操作性强且方便快捷的政策保障,切实减轻或消除合作方的顾虑困惑。二是深化管理改革,针对双创教育内在需求,大力推进学分设置、学分折算、弹性学制、考核方法、管理体制、奖惩激励等配套改革,着力激发双创教育的生机活力。三是大力加强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建设,综合应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在岗培训、加强人才进出流转、加强奖惩激发等手段,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双创教育的任教能力。四是大力加强实训平台建设,建成课程实训、专业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有机融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全面对接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双创精神、双创能力提供坚强支撑,形成教育竞争核心优势。

参考文献

[1]蒋向利.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推动“双创”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J].中国科技产业,2018(10):80.
[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节选[J].教育科学论坛,2017(Z2):9-10.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8):4-5.
[4]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J].中国人才,2015(13):5.
[5]周永莲.探讨现代学徒制对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迪[J].教育现代化,2017,4(41):21-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38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