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客观地说,对于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我 们很多一线教师仍拘囿于《高考语文考试说 明》给文言文考试设定的试题样态这一“准绳” 进行操作:积极贯彻“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 八字方针,鲜有关注文言词语背后的深层意蕴。这种局限于词意理解的文言字词教学实际 上是一种浅层化的教学,是一种静态化的语言 学习,更是一种高耗低效式的学习。因此,要提 高文言字词的教学效率,就必须真正落实文言 文字词教学。对此,我们的做法是析言求真:即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方式分析文言字词 的真义,感悟文言字词隐含的真情,还原文言 字词表现的真我,探求文言字词蕴含的真旨。
一、形训词义,追根溯源,探求真义
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征,为我们提示着一条 可以通过字形的辨识与分析达到解释字义的 途径,这条途径就是“据形索义”的训诂方法。 现行教材中编者对某些文言字词的注解虽无 大错,但细加推敲总觉得有些勉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据形索义” 的训诂方法去探求这些词语的真义,那么这对 学生精准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以及理解文本 内容都是大有裨益的。
以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的《劝学》为例, 编者将“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句 中的“致”注解为“达到”(与“至”意义基本相 同)。这直接导致不少学生在书写时与第三段中 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至”相混淆。 其实,编者的注解看似没有多大问题,但细加推 敲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致”与“至”都是 “达到”的意思,那么荀子在行文过程中为何不 同用一字呢?为了弄清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就尝试采用形训词义、追根溯源的方法引 导学生探求这两个文言词语隐含的真义。按许 慎《说文解字》:“致”小篆写作,送詣也。从夂从 至。“至”小篆写作,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 犹地也。从《说文解字》释义上看,“致”强调的是 结果“送诣”,且结果是行为主体依靠外力得以 实现的;而“至”强调的是过程“从高下至地”,而 结果是行为主体的自我实现。从字形上看,“致” 的形旁“攵”在字形上犹如一只手拿着竿子轻 敲,所以“致”是借助外力使行为主体达到某种 结果。从这个意义上看,“致”注解为“使……达 到”更为合适,并且这也与“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中“假”的意义相互呼应。并且,将 ,‘致”理解为“使……达到”更有利于学生深人理 解文本中“学”的内涵:学习不仅要注重结果,更 要注重过程,学习不仅要依靠自己还要借助外 力。
类似的还有“学而时习之”一句中的“习”。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将 其注解为“温习”。实际上这个注解存在“以今律 古”的嫌疑。习,甲骨文字形为,从字形上看,形 似鸟翅,表示鸟窝,表示在鸟窝里振翅,其本义 应为小鸟一遍遍地练习飞翔。因此,这里的“习” 应注解为“练习、演习”更为妥当。并且,孔子教 授弟子的知识也并不是现在的学科知识,而是 孝、悌、谨、信、仁等为人处世之礼,这类知识更 侧重于学后的践行而非温习。
以上笔者尝试运用形训词义、追根溯源的 方式引导学生探求文言字词的真义,这不仅有 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热情,让其真切 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 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 品质。
二、吟咏琢磨,深剖细品,感悟真情
王先霈教授在讨论文学文本细读时曾提 及:“文学文本中词句的含义有两个基本的方 面:一个是词句本身具有的客观意义,一个是 作者(说话者)和读者(听话者)主观上赋予的 特别的意义。”王教授的这句话启示我们在文 言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握文言字词 的客观意义,而且要在具体语境中对文言字词 进行深剖细品,体会其具体内涵,感悟其背后 寄予的真情。
以《指南录后序》为例,文章第四段以简洁 流畅的语言叙述了文天祥不堪回首的逃亡历 程。在叙述过程中作者选取了“奔、变、诡、避、 渡、人、展转、至于”等动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除了要引导学生关注“奔、诡、展转、至于”等动 词客观意义外,还要带领学生吟咏琢磨,感悟这 些动词背后寄予的真情。事实上,这些动词准确 地反映了文天祥在逃跑过程中跌宕起伏的心路 历程:乘机逃脱后的喜悦一深受误会时的无 奈痛苦一得船南下中的急切。据此再进行深 人探讨,学生不难发现在这跌宕起伏的心路历 程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个贯穿始终的坐标,那 便是文天祥对国家赤胆忠心的真情。
相较于实词,文言虚词更易于表达性情。 在文言虚词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用法, 更要通过吟咏琢磨的方式体悟其隐含的真情。 如《周亚夫军细柳》中“嗟呼,此真将军矣! ”一 句含有“嗟呼”、“矣”两个虚词。教学中笔者尝 试采用“删除比较一吟咏琢磨”的方式让学生 感悟这两个虚词表达的是文帝的肯定、赞许、感 慨、叹服以及慰藉等诸般真情。类似地,《逍遥 游》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的“也”表达的 是一种赞叹之情;《寡人之于国也》中“寡人之于 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三个虚词连用 流露出梁惠王不遗余力治理国家却收效甚微的 无奈与伤感,等等。文言字词的教学既要坚持理 性意义的阐释,又要坚持在理性意义阐释的基础 上感悟其蕴含的真情,努力追求文言教学言文共 生的教学境界。
三、咀嚼品味,还原形象,寻觅真我
文言文字词不仅仅蕴藏着作者或说话人的 真实情感,有时它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也极富表 现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尤其是教学记人叙事类 文本时,有时我们抓住一个精妙的文言字词引导 学生进行咀嚼品味,便能还原出历史人物的真 我,使其形象与性格栩栩如生、生动鲜明地浮现 在学生的眼前。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中“廉颇闻 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一句中 的“因”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文言词语。但教学 中如果我们仅仅告知学生“因”是“经由、通过” 的意思,那么这个文言词语潜在的教学价值就会 被掩盖。细细咀嚼品味这个“因”字,我们能够还 原出廉颇的真我形象。廉颇,赵国良将,让其独 自一人向出身舍人的蔺相如赔礼道歉是一件十 分难堪、无颜面对的事情,不得已要“因(通过)” 宾客引见。由此可见廉颇能正视错误,拥有一颗 羞耻之心。廉颇之勇,经由一“因”字表现得栩栩 如生。此外,围绕“因”字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 另一个角度对廉颇的形象进行还原:廉颇心知有 愧,想要去道歉,但想到当初面对众人所宣“恶 言”:我见相如,必辱之!故而,如今也要通过宾客、肉袒负荆高调谢罪,一来向众宾客昭示自 己的诚心;二来扩大影响自我贬抑以彰显相如 宽容忍让、顾全大局的形象。廉颇形象,司马迁 以一“因”字,便还原树立,实乃言有尽而意无 穷。
再如,对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 出”一句中的“缒”,在教学时不少教师仅仅落 实其字义: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其实, 这个“缒”字内涵极其丰富:一方面,它暗示了 危急的形势,与前文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 矣”相互呼应;另一方面,通过咀嚼品味这个 “缒”字,我们还能还原人物,感受烛之武的真 我形象。试想,郑国危在旦夕,一位曾被郑伯弃 用,已至垂暮之年的老者为了救郑冒死被 “缒”,而且还要镇定自若地去说服强大的秦 国,这是何等的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义无反 顾、勇敢自信。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在讲解词语意义的 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关键性的文言 字词进行咀嚼品味,注重还原其背后隐藏的人 物形象。这有利于避免学生运用“标签化思维” 分析文本人物,使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 更加理性。
四、分析微言,揣摩大义,探求真旨
王荣生教授指出:“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脚 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 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 想,即所言志、所载道。”因此,在文言字词教学 时,我们要关注炼字之处,引导学生揣摩“微言” 背后的“大义”,理解古代仁人贤士在文本中表 达的情意和思想,即探求文本蕴藏的真旨。
笔者曾经听过几位老师上白居易的《卖炭 翁》,教学中鲜有老师关注“半匹红绡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充”字,即使有老师关 注,也仅仅是对其意义一带而过,这不免让人感 到遗憾。实际上,抓住这个“充”字揣摩其背后的 大义,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旨意的理解。唐德 宗时期钱贵絹贱,一个“充”字表明半匹红绡一丈 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差甚远,这是宫市的巧取豪 夺。此外,这一车炭渗透的是老人的血汗,凝聚的 是老人的生存希望,如今却被掠夺,怎不催人泪 下。一个“充”字倾注了白居易对老人无限的同 情,一个“充”字更是揭露了宫市的腐败与无耻。
文本主旨因一“充”字得以升华,实乃微言大义。再以韩愈的《马说》为例。在字词教学时,我 们常常并不会在意文本中的“不”字,因为“不”的 含义实在是太过简单。《马说》一文中“不”字共出 现11次,这11个“不”字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伯 乐之“不”,二是千里马之“不”;三是食马者之 “不”。联系《马说》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类“不”字实际上又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伯乐之 “不”象征着社会上缺少赏识人才之人;千里马之 “不”象征着在当时社会中韩愈等人才的悲惨境 遇;食马者之“不”象征着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 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由此可见,“含义”简单的 “不”字实际上暗含了《马说》一文的真旨:韩愈对 包括自己在内的底层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不平, 对封建统治者不懂得赏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 人才的强烈批判。约其文辞而指博。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我 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揣摩简单的文言字词,探 求其中蕴藏的广博的文本旨意。
综上,文言字词教学不仅仅要强调含义,还 要强调作用,要着力于文本罅隙之间,分析字词 真义;感悟字词隐含的真情;还原字词表现的真 我;探求字词蕴含的真旨,要把文言字词教学作 为开启中学生了解古代仁人贤士的思想和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析言求真:文言字词教学再思考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316/20190316021429796.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