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高校一流学科研究生培优策略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1 15:14: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地方高校一流学科研究生培养要以培优为目标,以行业特色为优势,从转变招生导向、接轨国际先进教学方式、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完善研究生考核体制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环节入手,多管齐抓,追求卓越,培养出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功底扎实、综合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强、治学态度严谨、职业道德高尚、被社会广泛需求和认可的高质量研究生。

关键词:地方高校;一流学科;研究生培养;培优途径

本文引用格式:王继东等.地方高校一流学科研究生培优策略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80):1-4.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双一流”建设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给中国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好政策。“双一流”建设是地方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地方高校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不再是场外“啦啦队”,但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起点低,起步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地方高校重在实现点的突破,在某些学科形成优势和特色,进入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研究生教育是培育研究生探寻科学真理与做科学探索的进修阶段,追寻高深学问为研究生教育的合法性存在基础。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生源质量和整体素质有所下降,部分研究生读而不学、学而不厌、研而不精,加上既有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制度和体系的滞后,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开始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不扎实、创新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不足等。与重点高校相比,受学校知名度、影响力,以及人们对名牌大学的仰慕等限制,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和就业等方面都相对处于劣势,因此,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更严峻。

研究生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特色一流学科研究生培养不仅要着手解决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还要直面一些特殊困境。俗话说“树大招风”,地方高校特色一流学科花大力气培养出的特别优秀的本科生推免读研后,很多被国内重点高校争相录取,直接影响了地方高校一流学科的优秀研究生生源;地方高校特色一流学科往往容易被重点高校“盯”上,重点高校一旦匆匆上马该特色学科,虽然起步,但起点高,背靠重点大学这块金字招牌“好乘凉”,他们在引进院士、杰青等高端人才的同时,还纷纷到地方高校特色一流学科“高价”挖人,使得地方高校特色一流学科短时间内面临着人才急剧流失的窘境。面对重重困难,地方高校一流学科研究生培养必须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制定精准解决策略,保持国内领先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争创国际一流。

一 地方高校特色一流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创新升级”“人才升级”的双重使命,属于国民教育的最顶端。研究生作为国家科研人员的后备军和未来科研创新的主力军,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自觉的求知探索意识和独立的科研创新能力。我国研究生教育从课堂教学模式到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都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也是各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地方高校一流学科更应高度重视。

(一)研究生招生质量下降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优质生源占比大幅下降,而研究生优质生源往往更热衷于重点大学和热门专业,因此地方高校的优质生源显得尤为不足,许多专业录取线就是国家线,有的专业甚至出现生源不足或没有生源的现象。

研究生的选拨录取一般是有资格初筛、笔试、面试、复试等几道把关,随着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增长,面对规模庞大的考生群体,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趋同、招生选拔标准趋同、考核评价规则单一的问题愈发显现,无法体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研究生之间的差异和特色,因此也就不能建构更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难以实现选拔质量。

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面试由于主观性强,标准难以公开,屡遭公平性质疑。笔试虽然过于偏重对考生认知素质的考查,无法测试其意志品质、科研潜力和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可笔试成绩最客观,往往成为公众唯一首肯的录取标准,但录取的考生高分低能现象也屡见不鲜。

\

 
(二)教学方式单一,学习效率不高

课堂学习是研究生学术和科研生涯的基础与开端,课堂教学效果和授课质量将直接影响研究生对基础课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基础,也是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基石。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研究生课堂教学基本仍沿用本科阶段的封闭式授课方式,课堂教学大多情况下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单声道”讲课,研究生坐在下面默默听课,许多人不愿意记笔记,也不愿意提问或回答问题。教学方式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和“一言堂”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千篇一律、乏善可陈,缺少师生互动,学生只是知识的“旁观者”,所学知识难以及时消化,只能靠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目前,教师给研究生课堂授课大多采用PPT课件,许多教师很少板书,甚至零板书,“一P(PPT)”到底。研究生课堂教学信息量大,老师如果一味地按PPT照本宣科,翻页速度较快,学生上课必须始终紧盯着PPT课件,不但会造成视觉疲劳,难以理解、消化和吸收讲课内容,还会影响学习兴趣,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长此下去,就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研究生培养和成长极为不利。

(三)科研能力不足,创新意识淡薄

随着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各高校研究生准入标准普遍有所降低,加上“严进宽出”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有的学生滋生了懒汉思想,平时自由散漫,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匮乏,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这种现象在地方普通高校更为明显。另外,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的导师或因指导研究生过多,或因整天忙于行政事务,分身不暇,疏于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指导和监督,致使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淡薄。

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和终极目标,但传统方法培养的研究生普遍存在着科研能力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具体反映在研究生毕业从事科研或生产工作后,无力独当一面,独立申请科研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不能准确把握项目申报的选题、科学问题、创新点和技术路线等,申请书研究内容空泛,对项目实施全过程也不够了解等。反观研究生学习期间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研究的全过程,许多学生对整个项目的研究框架不求甚解,过分依赖导师的想法,缺乏科研素养方面的基础训练和实践操作,独立设计科研计划和申请项目的能力严重不足,为了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注重定量研究方法,忽视定性研究方法。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方面,大多数高校往往仅重视学生入学考试分数的高低和毕业前发表论文数量的多寡,对科研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缺少高质量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另外,学生对导师过于顺从,影响了师生之间平等地进行切磋、探讨与交流,导致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缺乏激情和主动性,不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潜心钻研、发挥才能,无形中还使导师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等级关系。

二 研究生教育培优途径

(一)抓研究生招生质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招生宣传是研究生招生中重要的第一环,大多数地方高校对此往往不够重视,招生宣传一直停留在招生内容介绍层面,而招生宣传应更注重对研究生导师、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的详实准确描述,引导考生选择适合自己偏好和发展的专业报考。地方高校在招生宣传方面还应拓展渠道,多手段扩大宣传和影响力度,如请相关专业的名师到对口高校进行专业知识普及和招生宣传讲座;开展针对本科生的专业夏令营活动,选拔优秀苗子,锁定招生目标,等等。

笔试是研究生招生最重要的一环,是考研学生本科学习阶段的指挥棒和风向标,笔试应避免出现过多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和考题类型,改变固有的、僵化的命题模式,将灵活运用、发散思维、智慧创新、学科交叉等内容也纳入重要考点,把真正热爱科学、勇于钻研、敢于创新的学生招进研究生队伍,切忌死读书、读死书,知识只有能充分理解和活学活用才是有实际价值的、可拓展的。

(二)改进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习理解效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师生之间提问、探讨、辩论等多种相互交流的开放式授课方式才能引导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同步动脑思考,水到渠成的把知识和智慧传授给学生。

知识是立体的、多方位和多模态的,传授知识应该触动到学生听、说、读、写、做和想的每一个感官和神经。地方高校应该从改进课堂授课交流方式、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互补、PPT课件与板书授课巧结合等多渠道入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幅度来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

1.改变被动授课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校长辛蒂·范(CindyFan)参加了我国大学评估后,提出课堂教学“五重境界说”,第一重境界是沉默(Silence),教师自顾自地授课,学生被动听课,课堂上无任何互动与交流;第二重境界是回答(Answer),教师在课堂上随意提出些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问题,学生只要简单地回答“Yes”或“No”;第三重境界是互动交流(Dialogue),师生之间积极互动交流;第四重境界是提问质疑(Critical),学生除了与教师互动,还可以对教科书及教师授课的观点提出;第五重境界是辩论(Debate),学生针对问题的不同观点与老师进行争论。辛蒂·范教授反复强调,美国一流大学课堂教学是异常活跃的,师生互动非常热烈,课堂教学呈现出有来有往的“双声道”。这五重境界代表着课堂教学的五种水平和阶段,我国高校完全可以借鉴来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水准,及其学校整体课堂教学所处的阶段。知己知彼,才能找到差距,有的放矢,不断改进并发展和壮大。

我国地方高校的研究生课堂教学目前大多仍处于上述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明显,当务之急必须尽快改变目前沉闷、僵化和保守的课堂教学现状,使课堂教学从封闭式向半开放和开放式转变,增加师生互动、交流与辩论,让学生思绪紧扣教师授课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保持一个朝气蓬勃的学习状态。为此,地方高校必须不断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教师主动提高自身教学技能,通过本校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到国内一流重点大学取经、委派教师出国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等多种方式,将研究生课堂教学推向一个个更高的境界,促进更多的课堂成为“质疑”和“辩论”的生动课堂。

当今是网络信息时代,授课已不仅限于课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创客教育等依托网络传播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地方高校一流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必须尽快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尝试理念先进的创新教育模式,与时俱进,保持一流学科的行业领先地位。

\

 
2.PPT课件授课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PPT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使授课展示内容更形象、更规范,在减少教师工作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存在着简单粗暴、过度使用PPT课件的现象,使原本慷慨激昂、形式多样的讲课变成死水一潭。许多退休老教授督导听课后都有针对性的指出,PPT课件和板书恰当结合的授课方式更适合学生提高课堂效率,这种方式快慢结合、轻重结合、舒缓结合,可避免单一PPT课件授课方式单调、过快和一成不变等引起的疲惫、枯燥和乏味感,通过变换快慢节奏和视觉方式来减轻学生的视觉疲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课效率。

建议高校教师采用PPT课件课堂授课时,在主要结点上穿插使用传统板书授课,例如在章节标题、重要概念、理论讲解、推导演示、图表公式、案例分析和习题辅导等关键结点处适当运用传统板书,并明确书写出其内容。在一些特别需要技巧的地方(如绘图、复杂公式推导等)加入手工板书,不仅形象生动,也能充分展示任课教师扎实的基本专业功和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拓宽创新学术视野

地方高校应以基础牢固、学科交叉、创新思维等培养目标为导向,在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仔细斟酌和考量,开展启发式教育、探究式教育和创新式教育改革,摸索出能适合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首先,应加重基础理论课在学位课程中所占比重,夯实研究生的知识理论基础,指导和推荐学生精读一些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和交叉的国内外经典基础理论书籍,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偏好,查阅和研读相关学术文献,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主干知识体系,使自己的知识脉络立体化,达到活学活用、触类旁通、研究创新。同时,也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开设科技文献检索、学术论文撰写等内容与国际接轨的课程,把国际先进的前沿理念、思维方式、科技进展、研究方法和技术需求引入研究生教育,结合多项专设的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不断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重视实践经验积累,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随着高校研究生逐年扩招,研究生招生质量有所下降,而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却逐年增多,在此基础上,如何保持和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就显得愈发重要。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导师千万不能大包大揽,处处给学生“出谋划策”,而是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从事和参与科研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提出他们的个人观点、方法和设想,让学生放开手脚,学会独立科研,不要怕他们出错、碰壁和走弯路。从研究生的角度来说,学生要增强科研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参与项目研究与开发。

受条件限制,导师的课题、经费和时间都是相对有限的,这种情况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改变,作为研究生必须看清形势,积极主动融入导师的科研团队,从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研究入手,处处留心,事事动脑,像婴儿学步一样从爬行到站稳,从蹒跚走步到矫健奔跑,使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至能够独立完成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在实践中锤炼出过硬的科研创新能力。

(五)改进研究生考核体制,优胜劣汰保证质量

当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依然是“严进宽出”模式,入学考试基本能严格把关,一旦录取就放松了管理和要求,导致学生对待学习消极懈怠,缺少压力,因此,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给予适当的压力才能产生足够的动力。

研究生学业考核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导师和研究生对待学业的态度。在研究生毕业答辩阶段,为了保证学位授予率和学生就业率,有的地方高校一再降低要求和标准,助长了学生的懒惰与颓废,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质量越低要求越低,要求越低质量更低的恶性循环。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强化研究生管理,提高研究生毕业评价标准,完善研究生考核制度,建立末位淘汰机制和灵活弹性学制,增加研究生的学习紧迫感和压力感,激发研究生的主动科研意识与斗志,全方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引领一流学科发展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地方高校要想顺利实施更科学有效的、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就必须对相关教师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才智和能力,积极钻研、发掘和创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和科研创新能力,机智博学才能与时俱进,成为涓涓长流的“活水”,才具备开展“交流”“质疑”和“辩论”等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条件。

“名师出高徒”,导师的治学态度、道德素养、创新意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只有高水平的导师才有可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地方高校要想开展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激励研究生导师保持旺盛的学术活力与激情,遴选出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淘汰掉不合格的导师。

地方高校一流学科要想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教师队伍,就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出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学科研梯队,委派青年骨干教师出国交流,学习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研方法。在走出去的同时,地方高校一流学科还要突破行业壁垒和束缚,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外籍教师等,使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提档升级,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保持和提高地方高校一流学科的行业优势。

三 结论

地方高校一流学科研究生培养要想长远发展,必须不断突破研究生教育的瓶颈和桎梏,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针对问题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另辟蹊径,培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勇于科研创新的高水平研究生人才,全面推进特色一流学科建设,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要面向国内放眼世界,多元对接,深入拓展与国内外的合作接轨,扩大国际影响,在保持学科建设国内一流领先的同时,争创国际先进,形成以一流学科促研究生培养,以研究生培养促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高书国.地方高校是“双一流”建设重要参与者[N].中国教育报,2018-01-18.
[3]王永生.地方高校建设“双一流”大有可为[J].中国高等教育,2016(Z3):38-40.
[4]吴立保.研究生教育应有慎独的境界[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29-32.
[5]霍学浩,高鹏,杨坤.构建“双创”背景下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51-52.
[6]杨冬.质量观与发展观并重: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战略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6):110-112.
[7]黄静,屠中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保障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1):51-55.
[8]郭郭伟,张勇,解其云,等.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开启中国高等教育新征程——访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J].世界教育信息,2017,30(01):8-11.
[9]柳清秀,张朗,袁芬.高校教师以PPT授课时运用传统板书的结点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26(06):90-92.
[10]陈纪瑛,郭文革.美国研究生对中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观察和评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2):70-74.
[11]王磊,回丽,许良,等.基于创新驱动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7,34(S1):113-115.
[12]陈治亚,蒋琦玮,冯芬玲,等.学科交叉条件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10(08):114-116.
[13]曾凯芳,李洪军.论导师素质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02):264-268.
[14]叶明,王玉全,赖锡煌.研究生招生改革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人力资源管理,2015(01):194-1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37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