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将思政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与思政建设相关联的内容,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开展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手段。以《基础化学》为例,针对如何将授课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实施办法,以期培养新时代下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思政教育;基础化学;课程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陈延民等.春雨润无声——《基础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80):78-80.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雨儿慢慢地下,青苗贪婪地吮吸着,不知不觉中,苗儿长高了,在风儿的回旋盘转中传播春的味道。大学一年级那些稚气未脱的学生不正像春天的苗儿吗?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对社会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如饥似渴地期待着“春雨”的滋润。而这“春雨”则是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从此正式开启了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新征程[2]。“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强调所有的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3,4]。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课程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因此,“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处理好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需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与“思政”有关的内容,发现相关的事件,通过类比找到它们的相关性,或用于导课,或用于调节课堂气氛,或用于把控课程节奏,自然而然地将“道”像“春雨”一样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对于培养一流理工科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开学第一讲——“我”的学习动员
大学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时,兴奋过后许多人往往变得很迷茫。作为第一任专业课教师,必须担负起指路的职责。因为我们的角色不同于辅助员等其他行政干部,我们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多,更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所以,根据多年的经验适时地进行学习动员,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效的。
(一)开篇三问,打开心灵的窗户
“你的身份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大学是什么?”三个问题可以说是给学生的见面礼,由浅入深为学生指明行进的方向。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普遍回答是:“学生”。教师:“不,是大学生!大学生就要承担责任,承担家庭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学生的第一任务是学习,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有的是小目标,有的是大目标,有的没想好。教师要强调指出的是,“最基本的目标是及格,拿到毕业证”。要正确理解“60分万岁”,
大学课程要得到60分是不容易的事,必须为60分付出努力!高一层次的目标是以优秀的成绩拿到奖学金、考研等。每个人必须为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对第三个问题学生则很难回答。教师没有必要用古人云来解释,要强调大学不是中学老师描绘的“天堂”,大学是一个新的学习平台,一个打造综合能力的平台,它决定了四年后方向的选择。因此,如果你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就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多参与社会活动,尤其是公益活动,丰富课余时间的内容,做一个有为的青年。
(二)把握当下,如何走过大学四年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说过:“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今天是最容易得到的,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因而,没有多少人给予它特别的关注。人们往往宁愿沉浸在对昨天的追忆和对明天的憧憬之中,而漠视“今天”的存在。而“今天”又是最容易失去的,好比青春和美丽,人们对其价值的真正理解总在它悄然流逝之后。时光不会倒流,过去的将永远成为过去,今天将会不断地沦为昨天。昨天的辉煌并不能证明今天的价值,明天的灿烂也无法减轻今天的痛苦。一味沉醉在昨天的影子里的人,未来必定不会属于他们;而把全部幸福的希望都寄托给了明天的人,明天将永远只能是明天。因此,必须让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要紧紧地抓住今天,把全部的热情和心血都倾注到当下。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狂风呼啸,该享受时则尽情享受,该拼搏时则奋力拼搏,该牺牲时则无畏牺牲。这样,你方能无愧于今天。经过这一番动员,将会再一次激起学生满腔的学习热情。
(三)驿动的心,如何舞动爱的“三部曲”
大学生已到了谈恋爱的年纪,处理不好感情问题势必会影响学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男女关系,学会跳动“练爱”→“恋爱”→“炼爱”三部曲。
“练爱”是说在恋爱之前,先学会爱,学会爱父母和兄弟姐妹,学会爱护同学和朋友,这里的爱更多的是指关爱、关心、爱护。做好准备之后再去谈一场真正的“恋爱”。爱的第三阶段是“炼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想法都在改变,各方面要求会更高,同时涉及双方父母对彼此的认可和对家庭的认可,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对“爱”地磨练和考验。所以,每个学生都要做好心理准备,正确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情形情况。
二“试差法”的启示
理工科的许多关系式是通过试差法得到,“试差”其实就是一种试错,它在科学探究中被普遍应用。例如,我们对某反应测试了一系列反应物浓度与时间对应的数据,那么根据这些数据如何判断该反应是几级反应呢?于是我们分别利用零级反应、一、二、三级等反应动力学的定积分方程进行拟合,看看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符合哪一级反应的规律,从而确定反应的级数。科学探究允许出错出偏差,每一次尝试、每一次错误都是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了一步。而生命是有限的,人生难容试错,试错的代价是惨重的。尤其是青年时期,正是努力拼搏大展宏图之志之时,更要行事谨慎,把握好政治大方向,婚姻和事业也是如此。
三如何从化学的视角看待恋爱与婚姻
(一)从“可逆反应”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恋
反应可逆性的特点在于它既可以正向进行,也可以逆向进行。恋爱过程也是一种可逆过程,二人最终可能真正走到一起(结婚),也可能分手(失恋)。热恋中的情人往往会放大对方的优点而忽视对方的缺点,因此,恋爱进入热恋阶段时真正要做的是去发现对方的缺点而不是优点,自问:你能否容忍他(她)的这些缺点?你们彼此是否合适?正确面对失恋,不论是什么原因、也不论是谁先提出来分手,都说明你们不合适,潇洒地分手,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狼狈,水中望月欣赏她的美、他的帅,也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二)“爱情&婚姻”中的“熵变”引发的思考
熵S是混乱度的量度。根据熵增原理,对于孤立的体系,熵变大于零即∆S(系统)>0的过程一定是可以自动发生的;对于开放体系,如果∆S(系统)+∆S((环境))>0,则过程能够自发进行,反之,如果∆S(总)<0,则是非自发的过程。恋爱的男A女B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两者“走到一起”就是一个混乱度增大的过程,只要二者不排斥,相互容纳,彼此就能进入对方的生活;然而能否结婚“结合在一起”即发生A+B→AB的化学变化呢?我们经常听到孩子对父母说:
“结不结婚是我们的事,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其实这话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恋爱”可以看作是一个孤立(或称封闭)系统,只要两人相爱就可以走到一起。然而,“婚姻”则是开放的系统,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系统)的事情,还涉及两个家庭即环境因素。结婚的过程必然引起系统和环境的熵同时发生变化。正确处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方能达成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三)从“反应动力学理论”看“恋爱与婚姻”
“碰撞理论”:热恋中的异性A和B,就像两个活化分子,但是活化分子碰撞并不一定会反应,因为还有一个条件是活化分子必须按照一定方位碰撞才是有效的,彼此契合方能结合,正所谓“适合你的才是对的”。
“过渡态理论”:处于热恋中的A和B,就像是处于反应的过渡态A…B,彼此靠近,具有很高的能量,同时又不稳定。两者若要最终结合必须跨越一个能垒(即活化能),这个能垒对于两个人来说,就像是从恋爱到结婚必须跨越的一系列障碍,例如,双方的缺点、个人的习惯与喜好和追求的目标不同、世俗的观念、文化的差异等。以结婚为目的恋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问“他(她)真的适合我吗?我们有能力消除这些障碍吗?”
四元素化学中的辩证法
臭氧O3的功与过:在平流层中的臭氧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长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生物免受伤害。处于对流层尤其是近地大气层中的臭氧则是一种污染物,它是汽车尾气等引发的光化学烟雾形成的二次污染物。
一氧化氮NO的功与过:NO在近地层是光化学烟雾的元凶之一;如果NO进入平流层,则会破坏臭氧层,大约1个NO可以破坏10万个O3分子。而生命科学研究发现,NO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使者,是抗感染的武器,是血液流向不同器官的守门员。
二氧化碳CO2的功与过:空气中的CO2是温室效应标志性气体,给人们产生的印象是“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灾难”。然而,人体内的CO2却是呼吸的“调节器”。
从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中,我们总是能发现类似的两面性的例子——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从中我们能够获得两个启示:①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人或事,物有所值,人有所长。②摆正自己的位置,坚守自己的岗位,做自己该做的事。
五元素化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人从不缺席科学的创新,在基础化学课程内容里总是能够发现中国人的名字,如刘安、葛洪、侯德榜等。利用科学发展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课后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根据教学进度适时插入相关的信息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在讲到纯碱Na2CO3时便联想到“侯氏制碱法”。1938年侯德傍(福建省闽侯人)首先提出将制碱厂、合成氨厂和石灰厂联合起来,生产纯碱的同时,生产化肥(NH4Cl),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用率。他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当时在美国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他提出的制碱工艺被世界公认为“侯氏制碱法”。该工艺充分利用了合成氨厂的废气CO2,而且不会像氨碱法那样产生含CaCl2、NaCl和NH4Cl的废液,即使是现在也符合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理念。他的发明至今仍被世界广泛采用,令国人为之自豪。
六树立大局观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要善于把局部问题放到整体中加以思考,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善于把当前问题放在过程中加以思考,不要急功近利。以全局利益作为根本标准,把握“有所失有所得”的道理。那么,如何从合成氨工艺条件,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呢?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然而反应温度却高达400℃。在25℃和400℃时的平衡常数分别为5×108和0.507,显然400℃时的平衡转化率低(小于37%)。那么,为什么不在25℃下反应呢?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反应速率,温度高则反应速率快,达到目标转化率用时就短(时间就是效益)。尽管在400℃下单程转化率很低,但是我们可将未反应的原料分离并循环(循环经济),提高总转化率。这就是化工设计中的大局观。从这个案例为切入点,我们可以进一步展开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大局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鹤松.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究[J].高教论坛,2018(01):22-24.
[2]周月朋,丁兆明.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77-79.
[3]曾云.“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01):51-57.
[4]刘升长,翁美芝,舒青龙,汤运,刘帅.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促进医学人才培养——以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133-1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