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自从有了英语教学,许多专家学者就专注于研究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史上出现过精彩纷呈的教学法,不可否认,许多教学法对于英语课堂起到积极作用。然而,没有一种万能方法可适应于所有英语课堂。因此,学界已出现了英语教学已进入后方法时代的论断。本论文在综述国内外关于后方法论述的同时,重点介绍库玛拉瓦迪维卢(B.Kumaravadivelu)的后方法理念。此外,在介绍库氏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后方法理念的建议。
关键词:后方法;英语教学;英语课堂
本文引用格式:杨姣.浅谈“后方法”时代英语课堂[J].教育现代化,2019,6(82):244-245,247.
现如今,英语已是很流行的国际语言之一。在我国,英语课是小学、中学、大学等的基础课程。我国无论从学习英语的人数总量还是英语所占教学的总课时数来讲,英语课程都处在很重要的位置。那么何为教学方法?
1986年,依据Richards和Rodgers的观点,教学方法是一个可以覆盖教学体系、教学设计和教学步骤的大概念[1]。而于许多专家学者而言,教学法是一套理论上统一、能适用于广泛的语境和学习者的课堂步骤。英语教学史上曾出现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整体动作反应法、听说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这些均属于教学法的范畴。那么何为后方法?
奥尔赖特在一次学术年会上作了“教学法”已死的发言[2]。1994年,库氏提出后方法时代的概念:他指出,后方法就是指一种迫使我们重新配置理论家和方法实践者之间的关系的概念[3]。2001年,库氏提出后方法时代的三大参数:特殊性、实践性和可能性以及三个指标:学习者、教师和教师教育者[4]。2003年,库氏提出后方法时代十大策略[5]。总而言之,库氏的理论主要围绕“教师自主”展开。上世纪70、80年代,以胡亦杰教授在深圳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后教学法理论和大学英语教学》为标志[6],我国学者们开始反思英语教学“方法时代”的不足,英语教学“后方法时代”的理念在我国迅速传播并引起热议。郑玉琪在其《后方法时代英语教学:原理与实践》一书中做出论断:“如今英语教学已进入后方法时代,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注重顺应形势的变化,因地制约,归纳和总结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原理”[7]。
在英语教学的“后方法时代”,虽然英语教学法的重要性并没有被否认,但其不再具有统摄性地位,英语教学观也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事实上,后方法理论不是对方法的一种选择,而是对一种可选择方法的研究。
一对库氏后方法理念的介绍
(一)三个参数
特殊性是指教师应区别对待每一次的授课内容、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具体的授课对象,遵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和完成教学活动。实践性是指教师应摆脱教学法思想的束缚,在教学反思中不断验证、批评各种现有的教学法理论,将个人的教学理论化并且融入到教学实践当中,从知识、技能态度和教学研究能力等几个方面构建符合实际教学需求、面向现实教学环境的个性化教学理论体系。可能性指语言教学的顺利进行还有赖于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及授课对象带进课堂中的各种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对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材料和评价方式进行有效处理[4]。这三个参数彰显了“后方法”时代所提倡的“教师自主”,体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学方式。这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提供指导:教师应解放思想、充分考虑授课内容对象的特殊性、又不忽视教学的可能性。
(二)三个指标
学习者:“后方法”时代的学习者是一个自主学习者,指学习者愿意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后方法”时代的教师是自主、独立的个体,指教师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去建立并实施他们自己的实践理论,以响应他们的教育背景和接受的特殊性、他们的社会政治条件的可能性。教师自主被视为定义后方法教学法的核心。教师教育者: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模式,主要是从教师教育者传递给教师教育理念。而后方法理念下所提倡的模式是建立教师与教育者之间的对话的自下而上的模式[4]。
(三)十大宏观教学策略
十大宏观教学策略包括:促进学习机会最大化、促进协商互动、促进理念错位最小化、激活直观启发、增养语言意识、将语言输入语境化、综合培养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培养文化意识、确保社会关联性。
如何促进学习机会最大化?根据库氏的观点,教师不仅要扮演好教学活动的计划者的形象,也要扮演好学生学习行为调控者的角色。在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利用学习机会。关于如何促进协商互动?库氏主张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也强调通过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资源,使学生共享学习资源。他同时提出了十种因素可能使学生产生误解,包括学生认知特点、学生交际时所采用策略、学生的语言语用能力、师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意识、学生的文化意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学习路径选择、教材编写者的建议和师生对师生角色、课堂文化等的不同态度等。激发直观启发是指教师克服对概念的一味阐释,运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材料,使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语言。增强语言意识是他针对传统教学偏重语法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因此,他强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素材中自己发现语法规律。语言输入语境化说明语境对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性。综合培养语言技能针对传统英语课堂将听、说、读、写等技巧分裂的教授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是指教师启发学生发现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培养文化意识可通过将学习者看作是文化信息提供者,辨别他们提供的文化信息,让他们在课堂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最后一个策略指教师所创设的活动应该与社会活动契合,不可与社会各项活动脱节[5]。
二 在实践中应用后方法理念
在诸多文献中与实地调研中发现:1)尽管大多一线老师已不同程度上掌握了教学法知识,但他们依然有着关于“如何根据不同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情境去选择教学方法”的疑惑。2)在实践教学中,还是有很多老师使用惯常使用一种教学方法。3)有的老师会有变化使用教学方法的意识,但所使用的教学法都相近或者相同。(郑,2007&马,2016)[8,9]那么,造成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脱节的原因是什么呢?
最本质的原因是许多教学法发源于西方,在中国英语课堂的适用性有待考证。此外,在教学法发展初期,各个教学法之间还有明显的界定,然而在发展的中后期,有教学法间概念界定不清、发展趋同化的现象。例如小组活动、会话练习、信息差等活动,会在交际教学法、集体教学法、听说法等教学法中均有涉及。最后,教学法通常是基于某个理论基础,具有指令的特征,因此很难与具体教学情境契合。那么如何改变教师理论知识与现实脱节的困境呢?
建立以后方法理念为基础的教学体系至关重要。此种教学体系并非是对某种教学法的探索,而是一系列用于指导教学的理念,主要是由一系列原则构成。原则构成是来源主要来源于各位专家学者对于二语教学的研究。下面笔者结合库氏理论与我国外语教学现状,从教师层面给出以下建议。
1)发扬教师自主,培养学生自信心并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一方面,教师注重自身自信心培养,敢于发扬教师自主。另一方面,教师注重对学生自信心培养,以增加学生成就感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也就是说,在学习初期,教师向学生提供帮助,一旦学生有了能力,教师要做到信任学生,真正实现教师在课堂上收放自如。
2)培养学生学习策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策略。例如在听力课堂,一篇听力材料完全可以帮助一个班级具有不同学习策略的学生得到适合他们自己的训练。例如有的学生善于口语表达、有的善于将所听内容迅速图片化,并以画作形式展示、有的则善于写作,那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策略,分配给不同学生不同训练,他们所提交的成果不同,可能是一个对话、一副美术作品或者一篇英文习作,但学生都基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得到了听力训练。
3)注重情景教学、缩减母语的负面影响并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英语课堂缺少的不是课时,而是情景。也就是说,很难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教材、活生生的情景是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个弊端。因此,在教学中,用丰富的教具、肢体语言、教室环境等创设真实有效的情景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英语思维,减少母语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真实的语境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对文化意识的培养也符合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
4)重视合作学习,促使学习机会最大化
合作学习以分组为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在中国英语课堂格外重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国学生普遍存在怕丢面子的想法,因此在小组中学习可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二是合作学习有利于达到资源共享,是使学生学习机会最大化的有效手段,适用于中国大班教学的实践情况。
5)努力克服错误理念,实现语言技能全面发展
割裂听、说、读、写、看等技能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各项语言技能的发展可相互促进。缩小教师与学生对课堂与学习任务的理解不一致的偏差、学生与教师角色的理解偏差等,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
6)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反拨作用。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学习成绩,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偏差。因此,合理运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至关重要。教师在注重学生成绩的同时,也不忘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这两种评价方式均会对学生学习产生后效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三 结语
“万能的教学法”是不存在的。而“后方法”时代并非是对方法的一种否定,而是主张用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去选择适合的方法。“后方法”也不等同于方法,因为它是由一系列二语研究的理念或原则构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时候放弃对方法的一味追求而采用一系列原则去衡量自己的课堂,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Richards,J.C.&Rodgers.T.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ALLWRIGHT R.L.The death of method(Working paper#10)[M].The Exploratory Practice Center University of Lancaster.1991:79-101.
[3]Kumaravadivelu.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28.1).
[4]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
[5]Kumaravadivelu,B.(2003).Beyond methods:Macro 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6]胡亦杰.后教学法理论和大学英语教学[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6):118-124.
[7]郑玉琪,侯旭,高健.后方法时代英语教学:原理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5.
[8]郑玉琪,陈美华.试论“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33-35.
[9]马晨.后方法时代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策略使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