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代共青团改革背景下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对策研究 ——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01 13:51: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基层团支部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单位,应充分发挥其教育引领团员青年的根本作用。本研究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调研显示,基层团支部活动形式单一,基层团干部力量不强,落实制度不到位,造成缺乏活力,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弱化的现象。通过剖析现象背后的社会、学校、团干部和团员自身原因,主要从学校、团干部、团支部三个层面提出提升活力的对策,以期提升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推进共青团改革步伐,使团支部真正发挥其核心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共青团改革;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

本文引用格式:邓军,等.新时代共青团改革背景下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对策研究——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79):222-224.

2016年11月14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青联发[2016]18号)的通知,要求“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制定实施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工作制度文件,深入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强调青年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是团结教育青年的重要阵地,高校共青团在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新时代共青团改革背景下,巩固和加强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提升其活力,更好的团结、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使其真正发挥共青团的思想引领作用,对完成团组织的改革创新起着基础定性的作用。

一 新时代共青团改革背景下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现状的分析

本研究综合有关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和活力提升的文献资料,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对团支部现状的观察,自行设计了《关于黄冈师范学院基层团支部建设现状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共计30个单项选择题,主要调查团支部的凝聚力,团干部选举与换届情况,开展活动的情况,三会两制一课开展情况,团员们参加团支部活动的情况以及对团支部建设的看法、建议等。

2018年6月,调研组在黄冈师范学院19个教学学院574个团支部开展了网上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6571份。其中男生占27.77%,女生占72.23%;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占4.03%,共青团员占94.60%,群众占1.22%,其他占0.15%;一年级占45.87%,二年级占29.95%,三年级占19.74%,四年级占4.44%;文科类占39.92%,理科类占24.58%,工科类占21.35%,艺术类14.15%;团支书或副团支书占5.49%,组织委员、宣传文艺或文艺委员占5.89%,班长、副班长、学习或其他班干部占20.30%,普通团员占68.32%。调研显示,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团支部组织建设不够规范,缺乏活力和创新力

调查显示,91.12%的同学对团支部工作是持满意的态度,88.83%的认为团支部的凝聚力较强,70.46%的同学认为团组织组织健全,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团支部缺乏凝聚力,组织不够健全。只有12.92%的团支部是由团员大会选举产生,19.94%的团支部工作不够透明,尤其是团支部换届频率不高,有高达46.38%的同学所在团支部至今没有换届。团支书不是由团员大会产生,特别是长期不换届的情况,会导致团支部班子不能代表大多数团员的意愿,工作方法陈旧,缺乏创新力,对待团支部工作也会产生倦怠心理,对待工作也是应付了之。

(二)团支部活动形式比较单调,团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调查显示,团支部每学期开展团日活动的次数是3次及以上的占62.85%,但同学们对团支部活动的积极性很强的仅占34.07%,经常参加团支部活动的同学只有55.88%,37.97%的同学认为对团支部活动不够热心是因为团支部活动形式单调乏味,29.90%的同学不参加或较少参加团支部活动也是因为活动形式单调、内容空洞、不能吸引人。这说明,团支部活动因为形式单调,导致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不强。

(三)团支部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到位,跟不上改革步伐

调查中,50.75%的同学认为团支部组织的理论学习效果一般,只有26.92%的同学知道“三会两制一课”,只有21.22%的同学知道“高校共青团改革”,只有30.46%的同学知道“团日活动、社团活动立项”。说明,团支部对于共青团的相关制度和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导致团员对基层团支部活动认知程度较低,参与意识自然就不强。

\

 
二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环境和网络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也不可避免地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导致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极端自由主义、享乐主义、虚假不诚信等不良思想。

新时代以来,以QQ、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成为宣传思想文化、社会舆论、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新媒体在给我们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最活跃的群体,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时,很容易出现意识形态极端自由化、虚无化的倾向。同时,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也容易出现疏于自我约束,脱离现实生活,在思想上产生懒散,对时政热点、社会问题、校园活动报以冷漠和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在面对团支部的事务和活动时,会出现“真空”状态。

(二)学校层面:学校对于团支部建设的相关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学校对基层团支部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与资源配置也有点滞后。致使对团支部建设缺乏较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缺乏考核办法和机制,没有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定期总结,团干部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机制不全,团支部工作落实不严,造成了团支部单做材料、仅走形式的现象,进而削弱了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另一方面,学校对于团员的团员意识教育不到位。大多数学生是在初、高中入团的,入团标准低、形式不规范,加上学业压力繁重,团员未曾受过深入的团知识培训和团员意识教育。到了大学,学校对于团员的团员意识教育依然缺乏,虽然团中央、团省委下发了相关的制度要求,但由于是初高中的遗漏问题而落实不到位,导致“全团员”、“假团员”、“空壳团员”、“形式团员”的现象普遍存在,势必造成一些团员意识模糊,缺乏存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团干部层面:专职团干人数少,事务性的工作量大

一方面,团组织专职教育队伍人数少,力量薄弱,缺乏对团支部强有力的指导。基层团组织中普遍存在辅导员或专职教师兼职团委书记的现象,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已经使得辅导员不堪重负,更无暇对团支部进行专门的指导,团委书记、班主任、团支书三者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团支部育人效果不明显。[3]另一方面,非专职团干和辅导员只重视自身评职称,忽视了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班主任津贴不高,导致积极性不高。

(四)团员层面:团支书权利弱化,普通团员的团员意识较为淡薄

长期以来,广大团员对班级的概念深于团支部的概念,班长的权利大于团支书,造成团支部没有发挥核心作用。团支书的选拔和任用不受重视,团支部班子配备不齐,造成了团支部工作和活动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

部分大学生团员意识较为淡薄,只知道自己的“大学生”身份,忽视了“共青团员”的政治面貌,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他们在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得过且过,对上级团组织的要求简单应付,对团支部的活动视而不见,没有起到应有的团员模范带头作用,

三 新时代共青团改革背景下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出台班团一体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和团支部工作考核办法


1.实行班团一体化制度。《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班委会主要负责班级学风建设、日常管理等行政性事务,配合辅导员管理好班级;团支部侧重于支部同学的思想引领、社会实践、组织发展等党团工作。[4]

2.贯彻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普遍推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动工作的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在2018年秋季学期,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5]

学生按照“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管理系统规定的项目分类,通过参加思想成长、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公益、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第二课堂活动获得学分。各团支部成立由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5-7人的第二课堂学分工作小组,由团支书任组长,具体组织实施班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审定、公示和上报工作。

3.制定实施团支部工作考核办法。通过出台《团支部工作细则》、《团支部工作考核办法》和《团支部工作手册》,对团支部建设、“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团员发展、推优入党、团费收缴、团籍管理、团干部培训、团员教育评议、团日活动、帮扶激励、网上共青团工作、团组织关系转接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规范开展工作,定期考核,进一步规范班级团支部的管理。

(二)团干部层面: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对基层团学干部的培训

1.改进工作作风,将工作重心下沉,改变任务性工作,真正走到青年学生中去。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强调,要把准青年学生脉搏,了解青年学生心声,让青年学生当团学工作和活动的主角。校级团委和院级团委要通过改变工作作风,去除四化: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要深入基层团支部开展调查研究,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如何开展活动,让青年学生有充分的话语权,用“自下而上”的内在活力代替“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才能达到深入持久的育人效果。[6]

2.加强大学生团员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团校、青马班、大骨班、团学干部培训等平台,建设高质量的团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把思想素质好、组织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团员青年选拔培养出来。定期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常性开展团员青年的讨论和思想交流,指导团支部工作有计划、有措施的开展,使广大团员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统一。

3.组织主题团日活动立项并予以经费支持。组织团支部立足自身实际,发挥学科专业的优势,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精心拟定申报主题团日项目,并形成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团日活动主题参考如下:“戴团徽、唱团歌、学团章,重温入团誓词”教育实践活动、“三会两制一课”学习实践活动、“从严治团,以我做起”主题演讲活动、“我的青春我的梦——学习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团员”主题征文活动、“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黄师同发展”主题讨论活动、“争做五四好青年,六有大学生”实践活动、“怎样做一名合格团员”主题团课、“不忘初心跟党走”网络主题团日活动、团员志愿服务活动等。

\

 
(三)团支部层面:创新活动方式,加强手机媒体的应用,打造活力团支部

1.创新活动形式,开展团员们喜闻乐见的、容易接受的活动。通过结合学校特色,采用“90后”、“00后”团员青年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团日活动,真正变成他们喜闻乐见、主动想要参与的活动。比如开展“我与魅力学子有个约会”、“我与十佳女生面对面”、“我想对校园年度人物说句话”等活动,把学校年度魅力学子、十佳女生、校园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请到各团支部,与团员青年近距离接触,让他们进行思想碰撞,交流学习工作心得体会,有必要时可以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这样的活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使枯燥乏味的“大道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小道理”,努力打造成为团支部精品活动。

2.充分运用手机媒体开展工作。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12月,中国的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53亿,占全网网民规模的97.5%;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7]

新时代以来,得益于其快捷性、时效性、互动性等特点,手机媒体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大学生群体中,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团支部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QQ空间、手机视频、手机直播等手机媒体开展工作。比如微信公众平台图文并茂,穿插视频和H5页面,充满朝气和活力,设置不同的字体,采用多样的图文格式,形式符合大学生的审美特征,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易被他们接受。

3.组织开展“百生讲坛”活力团支部创建工作。积极响应湖北团省委《关于在全省高校共青团组织中继续深化“百生讲坛”——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进四信”活动的通知》,组织基层团支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开展活动,发动各支部委员,集全员之力,开展“百生讲坛”活力团支部创建和申报工作。通过提升团支部活力,更好地使其成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更好地引导团员青年爱党爱国、立志成才,牢记青春使命,坚定地跟党走。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共青团中央改方案.[EB/OL].http://www.ccyl.org.cn/notice/.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四川党的建设,2017,(21).
[3]王亚青,秦涛.高职院校“95”后大学生团员意识培育研究——以营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1).
[4]茅佳.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运行机制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6).
[5]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EB/OL].http://www.gqt.org.cn/documents/zqlf/.
[6]刘亚男.高校共青团育人价值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
[7]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89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