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路径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01 10:01: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国家战略、高校教学体制改革和学生培养需要,都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文章基于当前实际,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的“三个相结合”,通过构建“三层培养对象”与“三级锻炼平台”、完善“三个实炼战场”和“三个老师引导”和强化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激励保障机制,探析了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路径,从而推动新时代大学创新实践教育工作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创新;教育;实践;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高玉磊,等.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82):62-63.

随着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以及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对自身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对接国家社会需要,对接高校改革发展需要,对接学生个人性发展需要,做好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胡桃、李嘉华、岳晓东、郑春龙等[1-4]分别从国内外比较与启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内容和方法等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工作的结合点,理清培养对象层次,实践平台,实践载体,参与主题,激励保障机制,从而探析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路径。

一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教育需要

(一) 国家创新战略需要


习近平总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一词排在第一位,这是我国更长时期内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工业4.0”“大国工匠”等战略、计划和概念的提出,无不深刻地体现着当前我国正在坚定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第一动力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近期“中美贸易”摩擦,深层次则是科学创新的竞争,而创新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

(二) 高校教学体制改革需要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6]。当前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低年级“通识教育”、学科前沿、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创新学分认证等教学机制,无不对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结合创新、不同学科交叉创新起到重要构建作用。

\

 
(三)高校学生培养需要

2003年,中国教育部开始推行自主招生,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科需要,对某方面有潜力和特长的学生经考核通过实行一定降分优惠政策,逐步形成了“北约”“华约”“卓越”和“京都”四大联盟。建立高中科创基地、开展高中生参加高校科学营活动等活动,不断完善高校和高中人才培养的衔接,将高校科创人才培养工作前倾;高校“导师制”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的需求不断增长,均体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生动力和外在需要。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三个相结合”

(一)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大学一年级“宽口径、厚基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行程了“学堂”“书院”等一年级以通识教育模式;到了二年级以后,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特长,进入相关专业学习。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一是可以夯实本科教育基础,掌握好解决专业问题的基本技能,二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内生动力。

(二)普式教育与点式教育相结合

创新教育核心是“广泛种下一颗种子”[7],首先是应该面向所有学生,同时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全课程、全过程中,通过基础课、专业课、学科前沿课程、实验课等基本教学载体,将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理念、方法传授给每一位同学,满足“万众创新”的需要[8]。同时创新有会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除了满足普式教育外,还应通过开设针对性强、品质高的自选课程,满足同学们在发展过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个性化需求。

(三) 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对于普式教育,课堂是主战场,既包括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创新的知识储备,也包括创新理念、方法等素质教育,同时还包括实验课等创新基本技能锻炼。然而真正能让创新理念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主战场还是实践战场,创新教育中,只有不断面向国家科技创新发展需要、面向行业技术攻坚需要、面向社会实际生活生产需要,才能有效的将创新理论转换为实际成果。

三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路径

(一)构建“三层培养对象”与“三级锻炼平台”


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文章将学生参与创新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从而形成了三级锻炼平台,不同层级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平台获得相应的锻炼。

第一个层次是兴趣培养和动手锻炼,这个层级的学生,可以培养创新的基本兴趣、知识和技能。与之对应锻炼平台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参与科普活动、社团科创活动,以及积极主动融入课题组,参与一些专业课题,申报校内一些简单的创新项目。

第二个层次是参与竞赛和深入课题研究,这个层级的学生,可以很好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换到实际运用当中。与之对应的锻炼平台包括参加“挑战杯”等国家重要赛事,申报创新训练计划等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以及深入课题组,深度参与专业创新技术研究。

第三个层次是总结凝练和形成成果,这个层级的学生,具有较高科技创新和研究的能力水平,有在专业领域进一步研究和突破的潜力。与之对应的锻炼平台包括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或者参加高水平会议、论坛等。

(二)完善“三个实炼战场”和“三个老师引导”

为培养具有良好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特定创新能力,除了课堂教育外,关键是不断完善创新教育培养体制机制,形成能力培养的实炼战场和教师引导。

一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专职管理机构,让学生在专业化管理体制中得到学习和锻炼。机构主要承担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培养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各级科创项目申报立项,协调组织各类科技项目竞赛,开展各类创新学术活动。

二是提早进入“课题组”,让学生在专业化研究团队中得到创新研究能力提升。课题组是研究生在开展创新研究的基本单元,当前高校教育科研不断向低年级前倾,提前融入课题组,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创新的专业技能。

三是加强与企业对接,让学生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得到真实检验。任何创新都不能脱离实际生产,只有将自己的创新理论、能力、成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方能对当今世界发展、社会生产起到积极贡献。

三个“三个实炼战场”中,高校创新实践的管理人员、专业导师和社会企业人员“三个”老师,均能在不同的战场,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创新实践活动起到不同的引导作用。

(三)强化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激励保障机制

学生和老师是高校创新实践工作的两个主体。老师起到的是管理、教育、引导和指导作用,学生直接参与到创新实践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好这两个群体的激励保障机制,是促进创新实践工作积极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学生而言,一是做好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工作学分认定工作,有效地将创新实践转换为第一课学分;二是完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成果评价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形成科技创新实践奖励机制;三是可以开辟学生通过科技创新获得推免研究生资格,切实把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潜质的优秀人才挖掘出来。

对于教师而言,一是可以量化课程教学,指导学生项目、竞赛,指导学生参与项目、课题工作量,并计入年终考核中。二是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获得一定成果后,等到一定奖励及措施。三是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经历可以对其职称评聘、研究生招生等方面有激励政策。

\

 
参考文献

[1]胡桃.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1-94.
[2]李家华.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84-91.
[4]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5]人民日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7.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6]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http://www.gov.cn/xinwen/2015-05/13/content_2861327.htm.
[7]孙洪义.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基本问题——兼叙“3·3·3”课程体系和7P教学模式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02):8-14.
[8]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19):75-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88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