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语义学的研究是多方向的,和其他语言学的分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和社会,语言和文化的一门学科在其发展的近几十年里逐渐地扩展着其广度。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文化不算新鲜,但由于文化的纬度众多,很难囊括所有,因此本文选取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和社会禁忌语这两种典型角度来进行剖析。
关键词:语义;社会;文化;性别差异;禁忌语
本文引用格式:朱杰.语义中的文化体现[J].教育现代化,2019,6(83):349-351.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逐渐发展进而完善成为一个完备的系统的。语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不断壮大的坚实基础,是联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纽带。语言是一种工具,语言也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因为语言的每个要素-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等都无时无刻地体现出语言使用者所在的社区乃至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著名的语言学家,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韩礼德教授将语言看作是一个系统,并且具有层次性,至少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音系层。他进一步地将语言系统解释成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义的不断选择的过程,使用者将这些语义的选择按需进行组合并且结构化,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实现其他的功效。可以说,语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语义的选择和表达,是语义外化的一个过程。
不同的语言使用者是不同的社会文化的代表和最直接的体现。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社区,不同的地区,甚至于不同的国度。这些不同之处在被察觉,被研究之中。这说明文化的不同之处一定有其外显的方式,才会被所察觉,被所对比。语义作为语言表达的选择项不可避免地承担着文化传输的任务,体现着不同文化的魅力所在。因此,有必要对语义的文化体现及其关系做一些研究和阐释。
一 概念阐释
(一)语义(意义)
Riemer(2010,p.3)曾指出过:从不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很容易就能达成共识,语义是语言的心脏。语义是语言之所以被称为语言的原因,没有语义的语言就像没有了空气的肺。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语义系统的重要性。单单地知道其重要性还不够,语义必须有其自身的定义和解释,这样才便于做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对于语义的定义和阐释也是各家持各家的意见,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用意义来定义意义本身就是一件棘手的任务。Richards和Ogden两人对语义的阐释给后人带来了启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将语义看成是多层面的,词的意义包括:外延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等(Richards and Ogden,1989)。每一个层面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定义,这丰富了人们对于意义的认知,而且开启了意义研究的新角度。
他们两人对于语义的研究不仅限于此,Richards在符号的情境系统中发展了语义概念,提出了著名的语义三角:符号,思维和指称,三者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三角系统,将意义置于此种关系网络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语义内涵的了解。
(二)文化
要研究语义中的文化体现,我们首先需要界定一下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有人将其定义为: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Ronald(2000,p.215)在其撰写的书中用一句很简短的话概括了文化的定义:一个人为了在特定的社会中生存所必须知道的东西的集合。他给的定义和Goodenough的有异曲同工之处,Goodenough(1957,p.167)这样定义到:一个社会的文化包含人们必须知道或者相信的知识,以此来用一种社会成员都认可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并且以自我认可的任何角色来交际。这种知识是通过社会获取的:必要的行为举止都是学习的,而不是来自先天的基因遗传。因此,文化是人们必须掌握的“懂得怎么”来完成每一天的任务,度过每一天的生活。
文化所包含的要素千千万,要研究语义的文化体现,一一列举以至穷尽是不现实的也是没必要的。因此,此文章选取了文化要素中最典型的两个要素: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和社会禁忌,作为典型来进行分析探究,希望能带来一些启示。
二 语义中的文化体现
作为社会生活活动的主体,人类不断创造着属于自己群体的文化。性别特征是人类的属性特征,生理学角度上将人类的性别划分为了两类:男性和女性。两性除了在生理构造上的明显不同之外,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也各有其本性别的特点,这其中语言的使用可算是尤为突出的差异所在。
早在1922年丹麦语言学家Otto Jespersen就阐述了性别在词汇和句子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基本上只注意从语音、语调、词汇、句式等方面去考察女性用语与男性用语的差异,注意的主要是语言形式和结构上的特征,比较狭窄,局限性和片面性比较大。70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的蓬勃发展大大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范围,把语言与社会文化结合起来研究,变孤立的、静止的研究为多视角的、动态的研究。我们通过考察语义,将性别之间的那种文化差异凸现出来,使语义的研究更加的全面,价值更高。
在概念阐释部分,我们了解到语义是多层次的,包括了:外延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等。下面,我们将选取最具特色的两个层次:风格意义和感情意义来展现性别之差异。
三 从风格意义看性别差异
词语在不同的使用场合,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不同的交际对象中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意义。不同的交际方式和不同使用层次的用于可以反映出男女性别差异。
(一)感叹词语
一般而言,两性的交际方式通常是对话交流。对于男性来说:对话就是谈判,人们努力地向获得和维护其有利的地位,保护他们自己不受他人的拖拉。生活,就是一场竞赛,挣扎着去保持独立,避免失败,所以经常使用Yes或No之类的词语,希望尽早打断对方的话语。而相对的,对于女性来说:对话是为了亲密关系的谈判。热门努力地去寻找并给予首肯和支持,获得认同。他们努力地保护着自己不受排挤。生活,就是一个社区,挣扎着去保持亲密,避免孤立。尽管世界上也有等级,女性间的更多的是友谊上的等级而不是权利和成就上的(Tannen,1990:24-25)。因此,女性一般不倾向于去打断别人的话,不时地用一些感叹词语,比如:mm,hmm,yeah等表示自己在听,间或做出回应,鼓励对方讲话,推动话轮的进行和转换。
(二)诅咒词语
在使用不同的语体用语时,男女性别差异也可以得到反映。男性更多的使用诅咒语和禁忌语,比如:“shit,damn,fuck”等,而女性则总是本能地回避粗俗和淫秽的语言,而喜好使用精炼的,含蓄的,间接的表达。当然,这并不表示女性不会使用诅咒词语。男性在同性群体中比在异性群体中更多地使用咒骂语。
(三)礼貌用语
Brown和Levinson(1978)的礼貌策略研究也给表示女性词语的风格意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们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喜欢使用礼貌语言(Coats,1986:109)。在交流之中,女性语言比男性语言更能满足受人欢迎和尊敬的需要,即积极面子的需要。和男性相比,女性对于损害别人面子(face-threatening)的语言更为敏感,所以她们倾向于使用:I am sorry,perhaps,I guess等之类的词语,以便使口气委婉而富有礼貌。男性作为处于社会支配地位的群体,则往往采用消极礼貌策略。
(四)强势词语
女性较男性多用带夸张意味的形容词和强势副词,如:gorgeous,magnificent,terrific等。男性则较多地使用very,utterly,really来加强语气。
四 从感情意义看性别差异
“感情意义”是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感情或态度的。英语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它们的感情意义可以通过内涵意义、风格意义和表感情意义的感叹词、昵称、夸张形容词、强势词和语调等手段反映性别差异。
(一)感叹词语
感叹词语是用来表示感情和态度的最好的语言形式之一。在日常的交往中,女性较男性感情丰富且容易暴露自己的情感,所以女性比较普遍地使用oh dear,my goodness,good heavens等。
1.昵称
女性较男性使用更多地表示亲昵关系的昵称,dearie,sweetie等。
2.语调
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调时也有所不同,女性在回答别人的提问或者陈述情况时经常用升调,让听者觉得说话人态度好,很有礼貌和教养。而男性多使用降调,让人听起来觉得说话者态度肯定和坚决,具有控制力和主导力。
(二)禁忌体现
作为社会语言学的热门课题,禁忌语的研究始终吸引着众学者的眼球,且成果丰硕。禁忌语的效用本质上是语义和社会文化相结合的结果,语义地赋予和外化中清晰地体现着社会的禁忌。
禁忌是指特定社会中的特定行为被认为会造成其社会成员的焦虑,尴尬或者羞耻而被禁止,或者规避。因此,就语言来讲的话,一些事不能说,一些物体只能在特定的场合或者环境下提及,如只能是一些人提及或者通过特殊的方式进行提及。
社会禁忌是多方面的,范围广泛:性,死亡,排泄物,宗教以及政治等等。当然禁忌的对象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有着巨大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或多或少的人类在某些对象上有着相同的禁忌意识,比如,“性”不可能成为普通公共场合的大众话题。
语义地赋予是指认知的对象被赋予了概念内涵,而被人们所了解。语义地赋予的方式是多途径的,可以通过政治上的政策强压,也可以通过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等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禁忌范围的词或事物却因为新的语义地赋予和外化而被列入到了社会禁忌当中,比如:纳粹至今在中德国仍被视为禁忌词汇和话题;而相对的有些属于禁忌范围的词或事物也因为原本语义的剥离而被去禁忌化,比如:建国初期的走资派和市场经济在现代中国已经属于正常话题。
显而易见,语义地赋予和剥离的过程鲜活地展现着不同社会的不同文化。
五 总结
语言学的两个分支学科,语义学和社会语言学,看似没有可衔接之处,却内在地统一着。语义中的文化体现研究既有着其强大的可操作性,也因其吸引力而意义非凡。通过语义来研究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更深入地探究,本篇文章限于篇幅,只从个别方面对个别话题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且限于水平、深度和广度不足,只希望能表达自己的一些见解和体会。
参考文献
[1]Brown,P.and 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Coates,J.Women,Men and Language.2nd edition[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6.
[3]Goodenough,W.H.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In
P.L.Garvin(ed.),Report of the Seventh Round Table Meeting on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Study[M].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57.
[4]Richards,I.A.and C.K.Ogden.The Meaning of Meaning[M].Philadelphia:Harvest/HBJ,1989.
[5]Ronald,W.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3rd 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Tannen,D.You Just Don’t Understand: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M].New York:Williams Morrow,19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