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船舶与海工类国际化师资引进及培养的探索和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12 10:24:0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国际交流的迅速发展,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进一步加快国际化建设步伐,提高人才国际化竞争力,文章分析了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国际化师资引进和培养的举措和成效,进而形成地方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国际化;师资;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周宏,等.船舶与海工类国际化师资引进及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4):72-73.

教师作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体[1],是高校的核心力量,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必然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部分。而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是建设一流学科的保证、是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前提、是实现大学课程国际化的中介、是实现学生国际化的桥梁[2]。

我院坚持“面向国际,联合发展”的方针,将国际化上升到引领学院整体发展的优先战略,特别将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国际化的重要维度中统筹布局,以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龙头,建设一流合作机构为依托,一步步走向开放、共享的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新常态[4]。

一 注重高端引领,打造“高层次海外学者+团队”引进新模式

强化人才引进工作的全球意识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更求所为”的战略思维形成共识,根据学科、专业重点研究方向及研究基础,梳理国外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学者,通过积极联络,采用讲学→合作→聘用的阶梯式递进的合作,达到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优势学科服务的目标。

(一)坚持“引进来”

对话一流,重点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采取“一人一策”的超常规举措,集中力量,实现了标志性人才的重大突破:全职引进挪威科技大学OLEG教授(2016年获批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积极承担推荐优秀海归博士、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课程及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工作职责,从而大大提升了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国际化水平。从目前的工作业绩来看,引进是成功的,远远达到了引进初衷和目标。在OLEG等教授的牵线搭桥下,学院完成了国家“千人计划”、英国劳式教育基金会首席专家、伦敦大学机械工程系吴国雄教授(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海洋工程排名第一)的引进工作,并正着手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届最大牌专家Torgeir MOAN教授的引进工作。

(二)坚持“请进来”

柔性引进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黄山教授及美国船级社(ABS)高级分析部及中国海洋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王革教授等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知名专家,组建科研团队,联合申报国家或国际科技项目。其中黄山教授2011年获批江苏省特聘教授,201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王革教授于2012年获批江苏省特聘教授。

积极举办高端讲座和国际学术会议,2015年底主办召开国内首届“冰区船舶国际研讨会”,是校内举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之一,来自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以及乌克兰等国冰区船舶与极地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搭建了探讨“冰区船舶关键科学问题”的国际平台。通过高端讲座和国际学术会议的交流中,国际著名专家Arvid Naess教授,Carlos Guedes Soares教授、朱庭耀博士(NK船级社、每年2次,已坚持多年)等相继来院举办多场高端学术讲座,拓展了教师和学生国际视野。

\

 
学院目前正启动“海外引智”工程,计划邀请6名国际知名专家赴学院在为期1个月时间内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8门专业课程(目前课程已通过教研室活动广泛讨论确定),打造本科生人才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超强团队,最大程度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 拓宽教师国际化培养途径,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

(一)瞄准一流,打造国际化师资培养新平台


学院积极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建国际化的科研机构,为本土教师着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培养基地[3]。

(1)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江苏省优势学科,积极联合挪威科技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成立“冰区船舶国际研发中心”、与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成立“中—乌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江苏跨国技术转移中心(该跨国技术转移中心2013年获批国家级跨国技术转移中心),为广大教师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目前已有1名教师完成与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科研合作项目回国。

(2)在世界知名高校设立培养基金

学院积极开展与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在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利用“4+0”及“1+1.5”的合作办学协议,设立教师教学研修和高级访问培养专项基金,开展国际化师资“定向培养”,目前已有2名教师完成教学研修和高级访问任务。

(二)孕育一流,提高本土教师国际化能力

鉴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科平台、资金方面的限制,大规模招聘世界一流和知名大学的教师和学术大师来我院任教这条“引进来、请进来”途径可能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以及我院的具体情况与师资现状,深耕细作“走出去”战略,开创了我院师资队伍国际化“走出去”方面的“VS(Visiting Scholar)—IP(International Project)—ICM(International Curriculum)-I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DD(overseas dotoral degree)”模式。

(1)VS渠道:学院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选取世界一流大学如挪威科技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的相应学科和核心基础课程,形成学科和专业资源库,并结合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教师的出国(境)研修规划,鼓励申请国家、省出国留学基金等计划,推荐他们赴以上国外知名大学进行访学[5]。同时鼓励具有优秀科研成果的教师自费公派,以院际交流的形式出国访问交流、合作科研,目前已有多名教师完成科研合作交流。

(2)IP渠道:学院出台相应的措施鼓励、引导我院教师与国际一流大学的研究学者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学院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培养我院教师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学术资源及进行资源整合和相应配置的意识,通过与一流大学的学者的项目合作来促进教师科研国际化能力的提升。目前已有2名教师完成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3)ICM渠道:通过国际化课程来加快我院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步伐。课程的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实现大学课程国际化的中介与有力保障。学院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每年派遣2名教师赴印第安纳普渡大学、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等知名高校进行为期3个月的教学研修,使得教师感受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氛围,有效提高教师的外语应用能力,同时有效促进了我院全英和双语课程开设及质量保证。

(4)ICE渠道:通过资助参加国际会议大大增强我院师资队伍国际化自信心。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费用学院全额(2013前)或50%(2013年后)资助。特别是在国际船舶结构力学领域最高级别大会(ISSC)上,学院有3人(中国区14人)连续5届担任委员,会议讨论世界船舶行业中的热点问题,并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表达了中国学者的价值立场,赢得了充分尊重,扩大了江苏科技大学及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5)ODD渠道:学院会同人事处,积极鼓励和资助教师赴国外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目前1名教师在英国城市大学已完成学业取得博士学位(是我校第一位自己培养的海外博士),另2名教师分别在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参考文献

[1]叶丹.关于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学院学报,2013(2):61-63.
[2]张继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若干思考[D].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3.
[3]梁燕华,蔡成涛,王立辉,等.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4(43):94-95.
[4]董琳.2018年船舶海洋领域国际标准主要看点[J].中国船检,2019(01):63-70.
[5]张闻.高等学校教师公派出国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7):144-1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558.html
本文标签: 国际化 ,师资 ,实践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