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学生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的特点是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搭建新的课程体系则是重中之重。根据真实的生活情境,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主题或项目学习,成为新的课程探索途径,同时,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也备受关注,学习共同体以真实任务为核心,师师、师生与生生在其中进行深层次合作和互动,是师生共同成长和进步的学习组织,它更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追求真实情景中的协作无间和精神升华。
关键词:核心素养 项目式学习 学习共同体
近年来,随着各个国家对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发展,大 家对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态度逐渐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逐渐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阐释。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人 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 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解决“培养什么 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诠释。
一、背景阐述
在国家推出核心素养概念的大背景下,各个学科的 核心素养也应运而生。比如,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主要 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 会责任。李艺、钟柏昌经过研究认为信息技术的融合推 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同时也展现出了其另外两个 独特的魅力:开放性和社会性。
回到真实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 程是喜爱的。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应试 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已经对灌输课堂产生厌倦,转而对 实践、操作课堂更加喜欢和投入。但是,信息技术课程跟 社会信息技术联系紧密,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已经飞速发 展,而教材却依然是十年前的内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 程已经形成了极大的矛盾,造成了学生想学,却没有好的 内容供学生学习的结果。久而久之,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 最终回到了理论和现实脱节的隔空象牙塔,既而也回到 了应付计算机会考的应试教学模式中。
二、“项目学习共同体”构建
上述客观情况对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极 其不利的,教师只有从课程改革入手才能真正落实核心 素养的实施。
1 .项目式学习
我认为项目式学习是课程整合的一种形式,它不仅 是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和 其他学科的整合,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能够重构教学组 织方式。项目学习通常要求学习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和 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复杂的真实问题,并建立真 实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利用信息技术方法,结合其 他学科知识,最终解决问题或完成作品创作,这也体现了 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社会性特点。
2.小组合作学习与学习共同体
在课堂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通常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学习小组属于较强控制,课堂中的合作大多属于结构化合作,学习的任务、 步骤、规则大多数由教师事先规定或安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则与要求进行交流对话,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也偏向同辈群体为了解决任务而组合而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发展。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纸上谈兵的赵括, 同样也不能培养光有智商没有情商的人。而“学习共同体” 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学习方式。钟志贤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为完成真实任务或问题,学习者和其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共同体不光是技术层面上的互相合作,更是精神层面上的互相欣赏,也兼容现实共同体与虚拟共同体,更加强调个人在以后社会上发展所需要的协作、管理、交流、沟通等能力。同时,学习共同体也属于较弱控制,不再局限于多个任务学习,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同伴之间分享想法,自由发挥,通过协调、 沟通、制作等环节最终解决问题,学生个体的创造性也得以释放与展示。
三、“项目学习共同体”教学范式
1 .建立学习共同体
在“项目学习共同体”的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情况进 行大致的了解,如兴趣爱好、人际关系、智能类型等,这样 有助于建立合理的共同体团队,这也是开展项目学习的 前提。
2.项目提出与实施
在具体教学中,首先由教师提出教学目标,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讨论等形式,将教学目标联系到具体项目中, 最后确定项目。学习者针对不同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共同体内的每次讨论、每个人的学习进度、资料的搜集等都要做好记录整理工作,方便日后整合和评价。通过不断地交流、互助、评价,学习者在共同体的活动中能够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对各团体进行必要的调控、监督和协助,如组织阶段性报告以了解各组的进度,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融入薄弱共同体,协助项目的有效实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等。最后,各学习共同体将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机整合,并以报告的形式进行全班解读,结合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三个维度,量化得分,最终进行反思完成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反思对下一个阶段的共同体成员组成、制订计划、分工、协作等工作进行调整。上述范式可用图 1 简要表示。
四、“项目学习共同体”教学范式在现实课堂
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项目学习共同体”教学范式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一次探索,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其特点是周期长、课与课之间承接性强。共同体教学,需要学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对学生个体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所以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1 .学习共同体分组之难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自身信息素养也存在差异, 因此他们在探究学习中的表现也会不尽相同。若想要高效完成任务,就需要个体之间的互补,尽量人尽其才,同时也需要教师在分组之前,做详细的调查,不光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也要知道学生的相关素养和能力。比如, 3d 打印需要图形设计,那就需要美术素养较好的同学来完成。
2.顶端设计之难
“项目学习共同体”教学范式虽然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但是从模型中仍旧可以看到弊端,教师依然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顶端设计者。这就需要教师的项目设计既要符合教学大纲,又要符合信息素养要求。而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课程,不仅学科年龄短,而且其内容更新周期快,课本教材内容已经严重脱离现实。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必须将课程重新编排和重组,这也是“项目学习共同体”的初衷。
那么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如何在教学目标任务和信 息素养培养两方面取得平衡呢?我认为教师除了主动设 计外,还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对信息的问题需 求融入项目中,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环节始终贯 穿在项目过程中。
3.监督和评价体系建立之难
“项目学习共同体”教学是一个周期长、连续性强的 教学方式,高中学生如何在一个阶段内,长时间保持专注和高效探究是一个难题,而监督体系的出现,会最大限 度地帮助学生回到自己的兴趣原点,那么如何建立一个 有效的监督体系呢?
小组最终会以汇报成果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探究过程,而评价是对学习最终的反馈,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呢?多维度监督和多维度评价体系的建立, 能够让组内、组间、教师在项目学习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进行监督和评价。(如图 2 所示)
五、结语
“项目学习共同体”教学范式是一次探索,学生在整 合的课程项目中,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在完成项目的过 程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但是要真正将其运用 到现实教学中,并且发挥其作用,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 还需要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反思和修改。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李艺,钟柏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设计问题讨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6(4).
[3]肖广德,黄荣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新课标的考量[J]. 中国电化教育,2016(12).
[4]潘洪建“. 学习共同体”相关概念辨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