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从学生的视角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08 15:04: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提升创新能力,特别是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很重要。论文以学生的视角,提出通过采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积极参与工程实践、积极参加学术活动、锻炼创新型思维、重视讨论、勤于动手等六项基本措施,有力提升创新力,为提高工程硕士创新能力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创新能力;工程硕士;工程实践;电气工程

本文引用格式:王正齐,等.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从学生的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9,6(68):21-22.

一 前言

为加快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2017年2月18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达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同年4月8日,在天津大学召开的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明确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即“天大行动”,这标志着新时期全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正式开始[1]。

围绕新工科工程教育,文献[2]从新时期全面创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以适应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提出发展和建设新工科的观点。文献[3]阐述了新工科的内涵: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文献[4]则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举措,如应明确办学定位,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学科专业、破解学科壁垒、构建政校企共同体、完善教师评聘制度等。

2017年6月9日,教育部审议通过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北京指南”)提出,树立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依赖于创新驱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必须以培养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5]。

研究生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种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特定职业领域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我国专业型硕士招生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招生比已接近1:1[6]。而创新能力包含四方面内容:理论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因其就业去向主要面向于企业工程一线,而非学术研究领域,因此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7]。

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领域自2012年开始培养“服务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多元协同育人方面已取得丰富成果[8-11]。本论文将在新工科背景下,从学生的视角,以进一步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开展分析及研究。


\

 
二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本文将从学生的视角,对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回归到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去。

(一)掌握扎实而宽广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学得是否扎实,影响着研究生的创造能力。如果基础不扎实,或知识面狭窄,又谈何创造?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是以电力为特色的、有着悠久历史的专业,一部分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阶段对电力系统方面知识学习不够全面、理解不够深入,进校后可努力去弥补。电气工程领域为研究生开设了电气工程新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电力系统分析、动态电力系统分析、电网络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网监控技术、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电能质量控制、新能源发电技术等与电力系统相关丰富的课程。基础薄弱的研究生还可以旁听本科课程,除学好课程外,研究生可以通过参加导师的课题,在做中学,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二)积极参与工程实践,锻炼工程能力

研究生除了要参加学校规定的工程实践,如第一学期在校外企业(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为期两周的工程认识实习,第二学期在学校创新学院实施的工程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新项目训练,以及由导师安排的从第三学期开始的为期不少于半年的校外专业实践。自己要有意识去锻炼工程能力,多参加产学研合作课题。从工程实践中善于发现工程问题,并思考如何将复杂工程问题描述成熟悉的数学问题。研究生平时要多关注行业动态,对技术发展现状有足够了解,围绕所研究的工程实践课题,多进行调研,比如可与相关企业工程师交流,有条件跟随企业工程师到工程项目现场学习。唯有掌握足够丰富的现场一线资料,发现问题,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参加学术活动,开拓学术视野

学术活动作为科研人员经常参加的活动,包括各类学术会议、行业协会研讨会、技术咨询会、项目进展报告会和学术报告等。通过参加学术活动,可以使研究生尽可能地了解技术发展动态,感受专家学者风范,与同行保持密切交流,有助于拓宽学术视野,增进对技术问题的理解深度,加快创新进程。

(四)勤于动脑,锻炼创新性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研究生要勤于动脑,勤于思考。对于电气工程而言,要想实现技术创新,可以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也可以采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无论是哪种途径,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能力。研究生在阅读文献、工程实践、科学试验过程中,既要善于借鉴,也要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

(五)重视讨论,集思广益

“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说明我们在办事情时要多依靠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通过讨论,学他人所长。讨论不局限于与学校的老师、同学,也可以与校外企业专家、行业技术能手进行。众所周知,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具有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的特征,以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研究方向为例,涉及到的学科专业有电气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因此讨论也不局限于本专业、本研究方向。另外,在信息化时代,还可借助于网络资源进行交流讨论,如有关专业技术的微信群、公众号等。

(六)善于总结,勤于动手

研究生应善于定期总结一段时间内在课题研究、项目实施中取得哪些进展,比如通过项目调研整理出调研报告,通过阅读科技文献学习到哪些新技术、新方法,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找到哪些新的技术方案和研究方案。勤于动手,把资料整理出来,在此基础上与人讨论交流,发现不足之处去弥补,才会有提高。另一方面,研究生要勤于动手撰写科技论文、项目总结报告、发明专利、工程设计报告、会议论文等,进而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

 
三结束语

提升创新能力,对研究生、对学校、对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学生的视角,对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作了一些探讨,并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六项措施和建议,可为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大良.因时而动,返本开新,建设发展新工科——在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育,2017(4):4-9.
[2]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3]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4]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
[5]罗泽意,宁芳艳,刘晓光.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异同研究——创新能力开发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4(2):43-46.
[6]王海军,王天雨.企业需求导向的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4-157.
[7]贾楠,高欣.新时代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管理观察,2018,31:121-122.
[8]刘化君,李先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属性及途径——以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领域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16-21.
[9]郝思鹏,张仰飞,杨志超,等.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66-69.
[10]韩笑,杨志超.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模式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1):58-60.
[11]王正齐,杨志超,郝思鹏,等.多元协同,探索高质量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之路[J].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2017,1(C):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0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