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心”航向——研究生心理健康辅导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23 15:25: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热点,探究当代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来源,干预指导研究生减压减负及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图书宣传等方式,分析高校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形式,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杨韫嘉,牛奔,贾慧敏,等.“心”航向——研究生心理健康辅导[J].教育现代化,2019,6(67):298-29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突飞猛进,社会文化格局发生突变,对于高学历、高智商、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加大,各院校纷纷加大研究生招生力度。最近统计,2019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已达285万人,研究生人数的攀升使得学业、就业、经济、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明显加剧,高压的成长环境造成大部分研究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如何正确的引导研究生走出心理障碍,成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点。

一 研究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一)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


相关研究表明,29.07%的研究生新生存在心理困扰,其中有中度困扰的人员占5.75%[1]。新生在学习和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与本科相比,研究生更偏向于自主性和主动性学习,新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方法不清晰,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心理茫然,进而引发焦虑。并且由于不同专业对实验的要求不一样,可能导致同寝室舍友作息时间不一致,生活习惯差异较大,更容易引发矛盾,长期积累下来,造成学生自卑、抑郁、不合群、不与人交流,引起缺少支持和关爱、被孤立的痛苦感受。

(二)就业、经济带来的高压

研究生群体年龄普遍在23-30岁之间,正是就业、经济和情感三大重要因素集中爆发的阶段。在就业方面,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就业形势的变化,研究生就业的实际状况和心理预期差距较大,容易形成心理落差,造成焦虑,并且由于农科类专业过于传统,就业岗位较少,容易造成僧多粥少的困境。经济方面,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缴纳学费、生活费等都需要经济支持,国家助学金及导师助研津贴仅能满足一日三餐,再加上研究生普遍年龄较大,即将面临谈婚论嫁,买房买车的巨额经济高压,更容易造成生活上的忧虑。

\
 
 
二 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都会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一)个体心理因素

个体心理因素首先体现在研究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积极地认知,对现实行为方式的自信,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其次,研究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对自己采取欺骗式的自疗方法,并且由于研究生科研压力大,往往没有时间与人交流,在心理压抑的时候无人倾诉,无法排解,长期如此就会产生病态心理,甚至抑郁。

(二)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研究生学习、生活和就业的环境大不同于以往。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行,研究生扩招的同时,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并没有增加,研究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前景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焦虑等问题。并且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更新换代加速,新生思潮和观念不断出现,在培养研究生自强、创新思维的同时,也容易造成研究生信仰缺失,三观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问题。

(三)学校和家庭因素

研究生在校期间,科学研究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需要不断的独立克服难关,因此长期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钻研是常有之事,这就造成研究生的生活圈子小,遇到苦难无法舒解,长期压抑,难免出现心理问题。

家庭氛围对研究生阶段心理的影响远大于本科阶段。不正常的家庭氛围极易造成研究生多疑、自私的性格,长期孤僻,无法与他人交流。温馨的家庭氛围更容易排解研究生的心理压抑,也能及时沟通,避免出现无法挽回的悲剧。

三 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导师、学校、家庭等共同疏导和管理。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是压力,压力过大,就会负面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维,轻则影响实验进度和学习效率,重则造成抑郁,产生消极避世,甚至轻生的念头。因此,有效疏导和排解研究生来自学习、家庭和社会的心理压力至关重要。

(一)完善心理咨询工作,提前预防

高校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足,主要因为总是认为研究生多为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足够,实则不然。近些年网上频繁出现的研究生、博士不堪重负轻生自杀的事件告诉我们,研究生在承受着比正常成年人更多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完善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学生与心理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能有效预防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QQ等多元化网络交互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检测工作[2],拓宽师生咨询沟通渠道,建立更快捷、更隐私的咨询途径,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发现,及时联系心理专家进行干预,周期安排心理讲座、师生情感交流,有效预防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推行心理培训工作,增强认知和承受能力

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相关制度文件,制定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价标准[3],建立一支由心理学教师、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秘书、研究生辅导员和研究生组成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4],及时为学生进行辅导。运用微信公众号、学校宣传栏等方法推送心理健康的常识,开展心理健康专题的讲座,邀请心理专家讲解心理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让学生有意识的了解心理疾病的产生原因及如何疏导,增强认知能力,帮助研究生从源头上找出心理问题的所在并疏导解决。

(三)举办课外活动,缓解心理压力

利用研究生课余时间,举办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营造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文化氛围,帮助研究生走出实验室、图书馆,多亲近大自然,开阔心胸,缓解压力。

1.举办心理健康主题运动比赛,例如羽毛球、篮球、足球比赛。通过运动,让研究生减压减负,释放压力,调节身心健康平衡。
2.召开就业动员大会,引导研究生拓宽就业思路,规划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就业观,了解就业前景和就业渠道,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打破就业焦虑综合征。同时,研二研三阶段帮助并引导研究生有计划、统筹安排好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找工作、准备答辩等一系列需完成事宜的时间,以缓解毕业答辩前的压力。
3.举办心理健康专题阅读活动,让研究生自由阅读或分享心理书籍,通过了解心理学家的生活和心理活动,学会疏导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例如,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弗洛姆《爱的艺术》、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等书籍,都可以让我们了解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对待心理问题以及解决它们的有效途径。
4.利用学校的大礼堂定期免费放映心理类电影,或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趣味游戏、心理情景剧比赛等活动来丰富和深化研究生的积极心理体验[5]。从而舒缓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激发研究生的勇气、诚实、感恩、乐观、希望、毅力等正能量。

四 结语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对研究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考量,也是对研究生学校、家庭健康成长环境的一种要求。在国家深化研究生综合教育改革的重大历史背景下,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6]。建立健全心理问诊平台,提高专业水平,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解决心理问题,帮助研究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

 
参考文献

[1]罗晓路,胡志峰,张继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2015.
[2]谢晓庆.地方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9):85-86.
[3]王金祥,卢绍君.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2,(07):111-114.
[4]郑舒婷.试论如何加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8):168-169.
[5]林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10):84-86+92.
[6]赵小芳.导师与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育人合力的实践路径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6):147-149+1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71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