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将立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路径,以期为有识之士提供参考,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发展助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本文引用格式:方丹.试论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64):26-27.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我国的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入学率明显提升。伴随高等教育面向群体的不断拓展,精英教育的理念被提出。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我国学校需要加强质量保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述
所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就是将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对象,形成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发挥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际上就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我国很多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展开了探讨,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下了不同的定义:一些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讨论的是过程问题,在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时,需要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并采用一系列科学的人才培养举措。为了监督高等教育质量,教育行政部门等应该承担起自身的工作责任,对高校进行动态监测,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有机评价[1]。一些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讨论的是评估问题,在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时,应该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把握内部教育、外部教育的质量需求,并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作用,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一些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讨论的是保障问题,在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时,应该区分保障主体,根据保障主体需求采用差异化的保障方法,并综合应用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评价等手段,持续跟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对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发现我国学者大多肯定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关系,即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简化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因此在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时,需要着重考察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各项要素,如外部社会要素、内部校园要素等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含括的内容较为广泛,其涉及的主体较多,质量保障方法存在不同,不能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简单看作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而应该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使政府参与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中来,最终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助力社会人才供应,政府需要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支持、物力资源支持,并壮大高校师资队伍,完善高校管理制度。
二 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不足之处
(一)工作方式单一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时,将着眼点放在理论知识灌输上,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消化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设置了不同的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并对学生提出学分要求,允许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课程。很多教师被束缚在传统教学体制的框架内,采用口传身述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记忆,而没有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汇在一起。通过上述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具备实践能力,无法满足未来岗位的现实需求,成为社会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新能力不足
时代不断更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面临新变。高校应该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创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方法、更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理念。在开展人才培养时,大多高校仅仅突出了教师的重要性,将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唯一路径。课堂的确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但人才培养并不局限于课内,人才培养应该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2]。我国高校限制了人才培养的范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理论课堂的知识,而不能参与实践活动,其创新能力难以提升。
(三)课程设置欠佳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我国高校开展了课程开发工作,对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程等进行了探索。但是从实践成果来看,我国高校大多在专业必修课程有突破,在选修课上收获甚微。部分高校的专业分配与课程设置并不协调,新型课程体系无法构建起来。当代大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对高校课程提出更高要求,在课程设置欠佳的情况下,学生将对课程逐渐失去兴趣,使人才培养工作陷入阻碍。
三 优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路径
(一)改善教育方式
我国推行教学体制改革,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传统教育模式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我国高校应该秉持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断改善教育方式。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方式:第一,教师可以更新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机互动交流;采用分组讨论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汇总创新成果。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点燃学生的主动探索热情。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提供走上讲台的机会,使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互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的魅力。第二,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整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全面地掌握知识。一方面,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解知识和消化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依靠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生活化情境,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
(二)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高校应该秉持创新意识,发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实效性。我国高校应该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高校的办学特色,立足高校的优势学科,将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全面整合在一起,形成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高校应该借鉴国内外学校的人才培养经验,汲取国内外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法,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坚持将素质教育作为基点。此外,我国高校应该把握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对社会中的热门行业进行分析,并根据热门行业开展定向培养工作,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三)优化课程设置
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而言,课程设置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课程设置、专业设置的重要性。在开设专业时,高校不仅要立足本校的治学特色,还要结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于就业前景并不乐观的专业,高校应该学会舍弃,对于就业前景相对乐观的专业,高校应该对其进一步细分[4]。在布置课程时,高校应该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把握企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并根据岗位需要设置课程内容。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工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进行企业,感受企业文化,理解岗位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形成标准指标
为了指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开展,我国高校应该确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标准指标。一般来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分为以下四个:第一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条件标准,包括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教学能力、高校的项目可研能力、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校的教学硬件设备质量、软件设备质量等等。第二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目标标准,包括高校的课程设计理念、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高校的办学方针、高校的未来发展方向等等。第三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标准,包括高校的教学管理标准、高校的教学质量实施标准、高校的文明环境标准等等。第四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评价标准,包括对学生发展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教师授课能力的评价等等。
(五)促进能力发展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镇,高校教师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任务,需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其所具备的能力并不一定协调,学生的知识库也许能够丰富,所具备的能力却未必能够增强。高校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发展特点,尽量协调知识获取与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方面,高校应该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偏重实践培养,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检验知识、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定期考察学生的能力培养状况,为学生制定差异化的培养计划,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5]。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水平明显提升。高校以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目标,需要为社会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工作还存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应该把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内涵,寻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邢洪军.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19(18):208+224.
[2]郭依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6):40.
[3]熊光红.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16):273-274.
[4]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05):66-69.
[5] 卿凤,张红,唐章英,汪宙峰,王成武.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3):85-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