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 其建设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进程加速日益受到重视。基于协同共赢理论及五大发展理念, 树立质量观, 合理分类, 制定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构建严明科学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结合高效活力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依托专业责任教授制、导师制, 制定专业建设内部质量考核标准, 发挥学习型组织优势, 形成综合性大学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 可为地方综合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综合大学; 特色专业; 质量保障;
基金: 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地方综合大学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 (编号2016JGZ103) 的研究成果;
人才培养, 专业为基。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和发展水平, 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决定作用。随着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的实施, 地方综合性大学要跻身“双一流”行列, 进一步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科影响力, 增强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必须以提高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水平为抓手, 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促进本科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本文主要以广西为例进行研究。
一、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质量保障在上世纪80年代被引用到高等教育领域, 沿用至今。该理论已从单纯的教育质量评价, 逐步发展到质量文化与理论研究、质量机制体制构建、质量保障标准措施完善等全面质量体系的构筑。我国经过上世纪80年代末的工程教育评估、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及近年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高校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质量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日渐增多, 而将质量保障体系引入专业建设管理中则从本世纪初才开始。[1]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 指高校在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中, 为达成建设目标, 在协同共赢理论的基础上统筹、协调、组织质量管理的各阶段、各环节及各职能, 对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全过程实行监督、评价与控制, 使其形成目标定位明确、职责清晰、各建设要素相互协调、互惠共赢, 共同保障和提高优势特色专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质量管理系统。
协同共赢理论是将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学科优势、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激励机制构建、实践教学实施等各要素和环节视为统一的生命周期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 各要素和环节为达成专业优势特色建设与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目标而相互协调、互为前提、相互制约, 贯穿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全过程, 最终实现共赢。其中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是载体, 共赢是目的, 协同是达成目标的手段, 三者既同为一体, 又相互制约、互促共进。
根据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机理, 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以专业为界限, 高校、地方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国家等各层级管理主体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部署, 确保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及建设目标有效达成, 而对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过程实施制度约束、过程监督管理及协调、结果评估及反馈形成一系列制度、标准、平台等统称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优势特色专业负责人为完成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任务、达成建设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科学规划专业目标及改革方向, 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专业特色、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习基地、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建设等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 确保建设成效的质量保障举措, 统称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共同作用于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全过程, 通过专业内部、高校、上级管理部门协同合作、齐抓共管, 实现各自目的, 形成共赢。
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分批评选3千多个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高校立项建设了550个综合试点改革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本科专业1257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66所。
根据国家专业建设部署, 各省相继开展相关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改革。广西地处西部边疆, 面向东盟, 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文化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与独特的优势, 但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 办学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地方高校要奋起直追必须走特色立校之路, 错位发展, 提升竞争力。[3]为此,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学科发展为龙头, 以专业建设为主要发展方向, 全面推动全区高等教育的发展。[4]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十一五”期间共认定了广西普通本科优质专业236个, “十二五”期间, 又相继组织了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373个、立项建设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260个, 优势特色专业群43个, “十三五”将实施“广西高等教育强基计划”和“广西高等教育创优计划”, 重点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专业, 积极引导高校通过加强协同创新, 建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重点学科专业、创新平台、高水平团队, 在优势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冲刺国内先进水平和广西一流水平。尽管广西壮族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依托区域优势取得一定成绩, 但地方综合大学在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层面还存在几方面问题。
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 机制构建不完善。高校对优势特色专业的管理缺乏主动性、服务性, 仅停留在按区级文件部署、组织、评审、上报、下拨经费、到期结题的简单管理, 缺乏针对性和整体制度的宏观指导,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缺乏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
二是管理目标不明确, 成果评价不科学。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最根本目的是依托区域优势, 通过加强完善学科专业建设,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 但目前部分优势特色专业还存在建设目标不明确、与其他普通高校间建设边界模糊、区分度不高、优势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建设盲目性大、成果评价没有具体指标体系等问题。
三是过程管理不到位, 质量监督无保障。高校在优势特色项目建设全过程表现出管理缺位, 具体体现在:第一项目申报时, 缺乏第三方评估介入, 遴选及评审主观性强, 缺乏客观性, 易出现“一言堂”的局面;第二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管理部门对项目缺乏指导与监督, 存在各自为政、自由发挥、项目经费使用无序、建设过程混乱等问题, 项目建设后缺乏审核验收及结果评估, 项目建设质量得不到保障。
四是专业内部管理不完善, 建设成效不显著。在专业内部管理存在重立项轻建设, 项目负责人与专业建设团队没有充分发挥合力, 专业教师缺乏改革积极性, 专业建设和改革思路不清晰、目的不明确等问题, 同时专业内部就如何达成建设目标、整合校内外资源、坚持需求导向实施专业建设等问题没有形成共识,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执行力低, 目标完成度不高。
三、地方综合大学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路径
高校的上级管理部门、校内教学管理部门与优势特色专业共存于高等教育体系中, 三者既相互联接、相互监督, 又互惠共赢。探索优势特色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 是增强地方综合高校核心竞争力, 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专业的重要途径, 也是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 更是提升管理效能, 增强辐射效应的必然要求。因此地方综合大学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提升核心竞争力, 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树立科学的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观
观念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根据社会阅历及经验, 结合知识与自身素质形成的对事物的一整套认知, 并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与驱动, 其正确与否决定实践行动的成败。衡量地方综合大学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成效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及协同共赢理论为基础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即将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学科优势依托、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激励机制构建、实践教学实施等各要素和环节视为统一生命周期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各要素和环节为实现专业优势特色建设, 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目标, 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相互贯通与协调, 互为前提、相互制约, 贯穿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全过程, 最终实现共赢。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 既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 也是共产党及全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五大发展理念指导地方综合大学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有助于促进优势特色专业全面协调发展, 确保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此处的创新指优势特色专业改革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激励机制构建、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创新;协调指管理环节、教学环节、建设环节等要素的协调、统一, 既有建设目标及共同愿景的统一, 又有建设步骤、实施举措的统一;绿色指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既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 促进行业技术发展, 又要满足专业自身生命周期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开放指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需坚持改革开放,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校研合作、校校合作等多渠道协同育人道路;共享指在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资源共享与整合, 在协同育人中通过共享实验平台、共享教学内容、共享师资队伍、共享科研成果、共享优质学生等方法实现优势互补, 共享共赢。
(二) 建立合理的优势特色专业类别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设什么样的优势特色专业, 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地区经济状况息息相关, 受产业结构及行业发展影响和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总目标制约。因此, 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市场在不同时期不同需要, 对优势特色专业进行合理分类, 明确内涵及标准, 针对性地量化考核。如,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特色专业, 强调以强化优势为根本, 突出办学特色, 为区域经济社会特色发展提供支撑[5];“十二五”期间加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侧重在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专业、系列卓越计划专业、能源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领域, 发挥自主性, 在专业发展重要环节实施综合改革。[6]一些地方则根据经济、教育发展规划和实际需要设置优势特色专业分类, 如广西将其分为优质专业、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优势特色专业群、优质本科专业、特色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等, 并对其进行分类建设与考核, 取得明显成效。
(三) 制定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重点在于过程监控, 成败在于结果评价。[7]因此优势特色专业在建设中需实施绩效目标管理, 需要通过引入CIPP评价模式 (即改良导向评价模式) , 从背景评价 (C) 、输入评价 (I) 、过程评价 (P) 、成果评价 (P) 四个部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标准。只有将预期达成的目标与结果与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生命周期中的立项申报期、成长建设期及成熟验收期结合, 选择、分解为可量化执行、评价、考核的评价指标及评价内容才能倒逼专业建设。国家级、省级优势特色专业侧重评价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校级优势特色专业侧重评价建设过程, 具体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详见表一。
(四) 构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内外联动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保障体系是加强地方综合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上级管理部门及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对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负有管理监督职能, 又依赖高校专业特色化建设目标达成情况完成自身管理工作任务;另一方面优势特色专业通过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完成内部建设与治理, 实现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同时又促进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上级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成效。
1. 构建严明科学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制定优势特色专业质量管理制度。管理部门要注重顶层设计与规划, 统筹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中教育部制定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等分别对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内容、遴选条件、建设经费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8]各省、自治区在其基础上根据实际发展需要结合地方高等教育改革战略部署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及规定, 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广西高等教育强基创优计划实施方案》、江苏省出台《关于开展201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遴选建设工作的通知》、浙江省出台《关于开展“十二五”普通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项目建设的通知》等。地方综合大学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机制, 理顺管理职责与建设任务, 明确专业负责人主体责任, 如学校既要负责参照国家、区级制度出台校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确保制度层层把关, 措施逐级落实。要加强专业培养方案引导, 明确规则, 基于“学习产出” (OBE) 教学理念指导专业, 按照“定位准确、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彰显特色”的原则, 制订校内、校外两套互相嵌套的培养方案。

表1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二是建立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平台。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立有助于项目数据及相关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及数字处理, 提高了管理效能, 扩大了宣传效果。各项目可通过平台上传申报书、建设任务书、结题报告及结题支撑材料、建设过程图片及推广文稿等;项目管理部门可通过平台实时监控项目资料及档案的完整性、项目进度、经费使用情况, 实现与其他部门的数据对接与共享, 便于统计上报;评审专家通过平台进行资料调阅、网络评审;社会及企业行业可通过平台发布寻求协同育人合作信息。
三是加强对建设过程实施监督与控制, 落实建设结果及成效的评价与反馈。在明确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标准的基础上, 组织专家进行项目遴选、中期检查、项目验收;通过督导评教、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等多种方式对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中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反馈;引进第三方评价对优势特色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专业素养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反馈;在优势特色专业与企业行业协同育人过程中开展人才需求、毕业生评价与反馈活动。使特色专业建设形成入口、出口全过程的互动式质量保障闭环回路, 通过阶梯式经费投放与竞争性经费使用相结合模式, 激发、提高项目经费活力。
2. 构建高效活力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依托专业责任教授制、导师制激发专业负责人积极性。在绩效工资制下,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实行定岗定员定编。每个专业设专业责任教授对专业及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组织、教材建设、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行业的协同育人等方面承担主体责任, 负责组织本专业人力、物力各项资源实施专业建设与改革。[9]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由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作为导师, 对新进教师、青年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过程控制、实习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与培训, 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进行专业内部互评, 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二是制定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内部质量考核标准。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根据绩效目标, 在专业内部进行分工合作, 明确优势特色专业团队内部职责与任务, 赋予团队成员一定的自主权, 通过情感凝聚和激励制度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 按建设周期分解工作内容, 掌握经费执行进度, 及时监控调整建设节奏。
三是建立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有利于组织内部达成共同愿景。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的有效达成需要组织成员凝心聚力共同奋斗。组织成员通过集体备课、头脑风暴共同谋划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学习国内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先进理念及改革经验。为组织成员提供任务式学习模式, 让其在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任务执行过程中学习, 从而提高调研、归纳、分析、总结能力, 同步实现个人成长与组织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7]王能河.地方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1) :157.
[2]余振碧.民族地区高校特色专业协同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4:1.
[3]姚荣.论西部边疆地区高校特色专业品牌打造的路径选择——以广西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35) :76.
[4]黄宇, 唐春生.广西高校本科优质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 2009 (1) :5.
[5]陈长民.对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的几点认识[J].金融理论探索, 2012 (3) :69.
[6]教育部,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7]4号) [A].2017-01-10.
[8]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教高司函[2008]208号) [A].2008-10-07.
[9]田云章.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比较研究[J].学理论, 2013 (35) :262.
《地方综合大学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12/20180812112820632.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