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立足区域发展和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以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4 16:09: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对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而言,首先要体现出区域发展特色,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且还要着眼专业特点,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科学定位并制定合理的培养路径。以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为试点,从“三层次、六模块”的课程设置、“三层递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三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过程管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探索出了一条体现区域发展特色和专业特点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李昆太,等.立足区域发展和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以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5):1-2.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明确提出,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使我国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各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打破已有的就业教育思维,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用新的目标、理念、方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这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1,2]。

一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最初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历经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带动了创业经济的兴起与发展[3,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1998年5月由清华大学举办的面向大学生的首届创业计划大赛。近些年来,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创新、创业热潮,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浪潮推向了新的高峰,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所谓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教育机制和教育实践[5]。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虽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普及、大学生创业典型的涌现和引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规模和成效还是满足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的现状。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8]:(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和内涵认识不足;(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力度不够;(3)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不够系统;(4)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政策支持体系不够完善;(5)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相对薄弱。

\

 
三 基于区域发展和专业特点的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尽管创新创业教育有其共同化的教育理论、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但各高校在其工作过程中,从学校类型、层次,所处区域的实际差异出发,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体现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9-11]。对地方高校而言,为地方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其最根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也是衡量其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生物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具理工科性质的典型专业。作为一门基础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需要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12]。我国的生物工程专业发展极为迅速,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涵盖理、工、农、林、医和师范等各类高校[13]。生物工程专业办学基础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由从抗生素制造、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工业微生物、化工、食品工程、生物类师范等各类背景派生而来。因此,许多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还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专业人才业务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另外,目前很多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仍然是以教师课堂讲授和实验室实验教学为主,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其接受性而忽视其能动性,这严重影响了生物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4]。

为此,我们以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试点,从“三层次、六模块”的课程设置、“三层递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三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过程管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探索出一条体现区域发展特色和专业特点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



\
 



具体而言,“三层次、六模块”的课程设置涵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第二课堂)等三个层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以及全校性通识教育课程等教学模块有机结合起来;“三层递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以教师科研项目为载体的毕业论文实习体系的建立、以省内外生物技术类企业为基地的生产实习体系的建立等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包括“以多元化的校内第二课堂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以学院的对外科技服务项目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外,为切实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推进,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动和提高创新创业师教育资队伍的建设,以人才培养的过程运行效果为反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周祖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8:42-43,47.
[2]何宁,张晓华,王燕燕.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与地方高校的改革探索[J].陕西理工学院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2,30(4):1-6.
[3]胡松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4):13-17.
[4]胡桃,沈莉.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1-94.
[5]李秋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和路径选择[J].闽江学院学报.2014,1:118-124.
[6]郭伟,孙海燕,韩姗姗.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2:52-53.
[7]方伟.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7:36-39.
[8]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1):33-35.
[9]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10]张占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5):142-144.
[11]屠火明,刘吕高,陈静.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和突破[J].教育与教育研究,2012,26(6):48-51.
[12]林娟,叶秀云,孟春,等.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2):34-37.
[13]宋忠诚,余勤,郭莹,等.中国内地开设生物工程专业普通高校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8:14-15.
[14]陈建平,陈必链.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48-55.
[15]张望,李瑛,王俊生.面向创新创业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5):20-21+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681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