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传统农业生态学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专业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课程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对农业生态学的需要。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专业实践;过程考核
本文引用格式:孙钦明,等.基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浅探[J].教育现代化,2019,6(65):77-78,92.
农业生态学作为生态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课程开设弥补了传统农业学科在生态系统尺度上的不足,尤其是在当前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转型的教育背景下[1],随着当前农业学科的专业设置越来越细,针对农业生产各环节的问题采用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设置学科,这种学科划分忽略了农业生产中的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对于农业的整体把握较少,进而无法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机制[2]。而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是将系统论原理和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当前教育大背景下,尤其是对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农业生态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学地位,将理论授课和专业实践密切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着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同时,农业生态学课程涉及内容较广,而且各部分内容在多种尺度下具有不同表现,同时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这就给教学过程带来了很多困难,对现有农业生态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尤其是针对应用技术型高校,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脚步,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对农业生态学的需要。本文探讨了当前《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且依据作者几年来的农业生态学教学经验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进行简单论述,进而不断提高《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农业生态学》课程性质及作用
《农业生态学》是将系统论和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处理农业生产中植物、动物、微生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课程,它是生态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运用[1]。在《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讲授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农业生产中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变化、农业资源配置、生物多样性变化等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效益和效率最大化[2]。
二《农业生态学》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
(一)农业生态学教材建设与改革
教材建设与改革是影响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材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生态学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当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教材有骆世明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农业生态学》,陈阜主编的《农业生态学》以及沈亨理主编的《农业生态学》[3-5]。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有扩大调查范围,共调查的9本农业生态学教材,其中既有国家级规划教材,又包含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均未涉及“大尺度”的遥感等技术和“小尺度”的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农业生态学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与同步性是教材建设的首要任务。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大部分教材均需更新和改革,需要以现阶段农业生产实际为基础,针对农业生产中涉及的生态学问题为导向,编写一套更加完整,更加系统的创新性的理论授课教材以及实践教学教材。
(二)教学内容应结合理论前沿和实践问题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农业生态学研究也不例外,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只依靠教材无法满足当前需要,尤其是无法了解国内外理论前沿和学科动向。因此,理论授课时,应该注重最新研究理论成果与实践案例的补充,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针对教材未涉及的内容或者涉及较少的部分进行文献和资料补充,比如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如选取《Science》《Nature》《Ecology Letters》等杂志最新文献,既让学生了解到最新前沿理论知识,又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科研探索精神;二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补充与各专业相关度高的涉及农业生态学问题的专著和文献,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学习兴趣。
(三)专业实践注重应用性和理论性相结合
在农业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应通过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积极与相关生产单位和科研机构合作,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条件和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探索新的产学研模式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得到足够的专业实践锻炼和机会,同时也为高校实践教学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只有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不断加深对农业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农业生态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农业生态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由于农业生态学本身的强实践性和强时代感的特点,因此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课堂与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尤其是针对学生的思维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强化。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调查,学生在课前很少会主动进行预习,教师的在授课过程中也多是采用“满堂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均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用较差。
当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以及实践环节,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如教师可以在课前针对所学章节内容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以章节内容为基础自由选择相关题目,准备5~10分钟的幻灯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样既能让学生认真去学习章节所涉及的生态学内容,又能积极去查阅最新文献、网络资料和相关的实践案例,通过幻灯片的制作加深了对所学章节内容的理解,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这种方式还让学生在文字表达、幻灯片制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均得到了锻炼。作为教师,在农业生态学的讲授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大量资源(如视频、动画、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授课中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由被动式接受到主动式学习。
四创新性教育模式改革
目前对于创新性教育模式,很多高校均作出积极探索,尤其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大背景下,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在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当前全球及其区域关注的生态学热点问题进行积极引导,如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等文件,培养学生对于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平台去研究农业生态学问题,通过项目开展使学生对于更好地去理解全球生态系统中的水、碳、氮循环,更加深刻地理解农业生产中的生态学内涵。
五体现过程的考核模式改革
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课程目标的完成度是衡量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模式、推进教学持续改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考核内容、方式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掌握程度评价的客观性[6]。当前很多高校对于农业生态学的教学考核方式多是以课程试卷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方式远远达不到课程考核的目的,往往会造成学生仅对课本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对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往往很弱。合理的考核体系建设应是从单一书本知识理论考试到结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书本知识的综合考核,从单一记忆能力的考核到多元智能的综合考核。因此,合理的考核体系建设应该由以下三个部分内容构成:专业理论知识考核,实践环节考核以及平时出勤考核。其中,实践环节要以体现过程考核和动手能力的考核为主。通过考核体系构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实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凝练、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综上,农业生态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和理论性均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其自身特点进行设计,尤其是对于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这个过程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依据课程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去理解农业生态学中的理论和知识,并在专业实践中不断的加强和锻炼,逐渐培养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评价课程学习效果。通过教学改革,最终实现增长理论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骆世明.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1):1-7.
[2]王松良.农业生态学:学科的角色[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2):484.
[3]骆世明.农业生态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陈阜.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5]沈亨理.农业生态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6]刘爱平,黄金川,李虎杰,等.基于全过程考核的《矿物学》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9,(8):108-1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6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