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仁”是中国古代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内容,许多儒家典籍以及汉学研究都涉及到“仁”。在儒学经典以及汉学研究的英译本中涉及到多种形态的“仁”的翻译,不同的翻译方式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英汉翻译中,译者要根据具体情境采用适宜的英译词,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仁;哲学;翻译
本文引用格式:张蓉.“仁”字英译的哲学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5):195-196.
一 前言
“仁”是中国儒家的重要思想,许多古代典籍都涉及到“仁”的思想,据统计“仁”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零九次。翻译是推广我国传统文化的有力途径,有利于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学界有许多关于仁字英译的研究,本文将从哲学思想入手,分析和探讨“仁”字的翻译。
二“仁”字英译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升,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愈凸显。近年来,中国国学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涌现出来不少关于中国国学和儒家经典的英译本。仁是我国国学和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是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为了传播我国传统文化,译者在翻译时要关注对“仁”的翻译。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译者在准确翻译和诠释“仁”字时存在极大的困难。首先,我国国学经典名著是由文言文写成的,用词精炼简洁,含义丰富广阔。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文言文基础,熟知原文的要义,具备扎实的国学造诣,能够将文言文融会贯通。其次,“仁”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语境具有不同的文学意义。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仁字无法用一个单一的英语对应词进行诠释。另外,我国文学作品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文学风格具有多样性,译者在准确传达文学艺术性以及遣词造句的优美性时存在难度。另外,“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文学意义,译者在翻译时要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的诠释。因此,译者既要掌握完备的英文知识,还要深谙我国传统文化。“仁”字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出现多次,译者在翻译时需要结合其具体文字背景和语境采用适宜的英译词,保障翻译作品的整体性,体现出“仁”字的全面性,让英译本体现出我国文学作品的精髓。中西方文化具有巨大的差异,“仁”字具有丰富的内涵,而单一的英译词无法准确展现出“仁”字的丰富内涵。译者要重视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研究,以更好地推广我国文化,增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仁”字英译的哲学诠释
“仁”字的翻译对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将“仁”视作最高境界的道德标准和原则,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晁松亭先生指出孔子思想包括政治、仁、礼以及教育思想,其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专家学者对“仁”字的英译具有不同的见解。阿瑟韦利在他的翻译作品中展现出了他关于“仁”的翻译技巧,关于“仁”的英译非常贴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给一个字赋予多种寓意,代表了不同的情感境界。在阿瑟韦利的翻译作品中,他借鉴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遣词造句特色以及文法特点,利用英译词的大小写表现不同的情感程度,如他将“Good”作为“仁”,将“good”作为善。在他的思想观念中,good是最能展现和诠释“仁”的核心词汇,其他词汇均不能概括出“仁”字的广阔内涵。他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翻译为only a Good man knows how to like people,knows how to dislike people.这种统一的应用方法能够避免读者在阅读时产生误解,保持前后连贯性。然而,由于“仁”字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意义,其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这种单一的翻译方式不能准确诠释出“仁”在文学典籍中的具体内涵,存在部分不足和缺陷。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同一个话题具有不同的见解,关于“仁”字的研究也有许多。从事英语翻译的人大都认可“仁”在英语中没有唯一对应的翻译词汇。在中文中,仁虽然只是一个单一生字,但是在不同语境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Kindness,love,generosity,benevolence,character and etc是翻译“仁”字常用的英译词。“仁”是我国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许多专家学者就“仁”字英译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诠释,关于“仁”字在文学典籍中的英译词具有多种形态,主要呈现出德性、情感、人性化以及社群化这四种解读方式。从德性范畴来说,“仁”字可以被翻译为virtue,perfect virtue,magnanimity。Virtue在英文中主要指美好的品德,善良的属性,与汉语中“仁”的德性属性十分类似。Perfect virtue与virtue相比,其寓意又更深了一层。在《论语》中,“仁”字与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具有一定联系,其中孝悌是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撑。在诠释“仁”的德性属性时,perfect virtue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诠释其内涵意义。译者在翻译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展现出原文真实准确的内部含义。在儒家学派中,“仁”的内涵具有多样性,译者在翻译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选用适宜的英译词。
仁者,爱人。在《论语》以及其他国学作品中,“仁”字被赋予了情感范畴。不少学者将love for others作为对“仁”字的翻译,这种翻译具有一定的原因和背景。根据《说文解字》中“仁者,亲也”以及《孟子》中“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以看出仁与爱人息息相关。Love for others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和诠释,并不能系统全面地诠释“仁”字的具体内涵,其具有理智与情感双重寓意。基督教对西方国家具有深远影响,在基督教教义中,爱人是上帝的意志,不是个人的主观情感冲动,上帝是一切爱的源头,而上帝的本质即时爱。另外,在关于“仁”的人性定义中,孟子有云“人性本善”,goodness,kindness and manhood at its best能够有效诠释这一定义。在英语词汇中,humanity是humanists的派生词,具有仁慈、人类以及生而为人的本质属性的意思,总的来说,这个词的意思偏向理论化,具有抽象性,未描述具体的实体物品。《论语》中的“仁”涉及到多个思想范畴,孔子就“仁”给出了不同角度的释义,并不是抽象的理论范畴。在关于“仁”的翻译中,humanity,goodness过于抽象,未能精准地诠释“仁”的核心内涵。《论语》中多次出现“仁”字,相关学者在翻译时要结合中西方文化背景,根据“仁”字的具体语境,选用适宜的翻译方式。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关键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性影响。“仁”字是我国《论语》等国学经典中的一部分,但是专家学者对“仁”字的翻译将影响读者对我国国学经典解读。“仁”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既可以表示个人的一种品格,还可以表示一个过程。“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对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Authoritative这一英译词能够展现出“仁”权威性这一特点,能够将“仁”这一归属于道德范畴的人性凸显出来。然而,authoritative侧重于社会规范对个体的约束,强调社会结构,这一层面与儒家学派所强调的“仁”存在一定的偏差。直接用“仁”的拼音进行英语翻译也是一种翻译方式,译者可以用“仁”的拼音作为英译词,就其具体的内涵在前言中进行系统诠释。总的来说,不同的英译词能够从不同维度诠释“仁”字的内涵,有利于让英语国家了解我国国学文化。基于形而上哲学思想的一对一英译法时不科学的,单一的英译词会导致释义不全。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跨文化交际的日愈频繁,翻译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基于形而上哲学理念下的难以准确诠释“仁”的全部寓意,任何一种哲学传统均会遮蔽部分“仁”的内涵。“仁”知识我国国学文化中的一部分,完善和优化对我国国学经典的翻译,有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仁”字在不同的情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关于一对一对等英译词以及复义翻译之间的博弈就像悬在国学译者们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张祥龙就当前的翻译困境提出,译者在翻译时要走出现成哲学立场的束缚,尽最大限度避开应用现成的哲学概念,立足古代文献,以当时的时代背景作为理解典籍的基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也显著增强,西方国家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化。随着孔子学院等国学教育在世界各地的推广,其他国家对我国文化具有一定了解,译者们在翻译时要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能够体现我国文化特色。
四 总结
“仁”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范畴,具有多义性,并不是单一英译词汇可以展现出来的。“仁”涉及到多个维度,其实践性和情境性需要依托具体语境和英译词展现。良好的翻译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因此,“仁”的英译词并不是单一的,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借助多个英译词诠释“仁”蕴含的文化底蕴,从而有效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钟雪,王金凤.对比分析《论语》英俄译本中文化负载词“仁”字的翻译[J].时代文学月刊,2015(7):55-56.
[2]高洁.视域融合视角下看《论语》核心词“仁”和“天”的英译[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2):121-122.
[3]耿海天,邹立辉.浅析《论语》中“仁”的俄文翻译[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12):94-97.
[4]邱爽.《论语》英译本中对“礼”的哲学诠释[J].金田,2016(3).
[5]马月.英译《幽梦影》中哲学文化思想再现的生态翻译学阐释[D].西北师范大学,2015.
[6]熊谊华.《周易》中“贞”的英译探析——兼谈中国哲学术语的英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1):135-1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5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