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论教师的仁爱之心及其实现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1-25 09:19: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教师仁爱之心的基础是爱自己,关键着力点是爱学生, 终极指向是爱国家、社会和人民。教师仁爱之心实现的基本路径是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为了保障仁 爱之心能实现,必须以强化 “四有” 素质为核心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以发展重点素质为抓手培育学生良好综合素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教育规律为遵循积极进行仁爱之心实践。

关键词  教师;仁爱之心;引路人;“四有” 素质

\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老师,要有 “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 这四点“共同的、必不可少的” 特质。[1]由于教育是 “仁而爱人” 的事业,教师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会全力以赴去立德树人,故而仁爱之心在四点特质中实居于统领地位。对照教育实践, 教师因缺乏仁爱之心,“失德”“失范” 的现象比比皆是。探讨教师仁爱之心的内涵、探索其培育途径及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教师仁爱之心的基本内涵

教师仁爱之心是一个渐次生成的完整系统, 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根据仁爱所指的对象来分析,教师仁爱之心是由爱自己,继而爱学生, 进而爱国家、社会和人民来发展生成,其基本内涵也相应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一) 教师仁爱之心的基础是爱自己
 
爱的形式有许多种,爱自己是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而能爱别人。爱自己的人才可能真正爱别人,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然后学会爱自己;再之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认识到别人跟自己一样,也是值得被爱的,从而学会爱别人。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爱别人的, 爱自己是教师仁爱之心形成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常常以为自爱和自私是一回事,但其实二者差别很大。与懂得自爱的人不同,自私的人眼中除了自己再无他人,因此经常干损人利己的事,结果自己也受到损害。懂得自爱的人则相反,因为懂得怎样爱自己,所以会愿意为他人奉献、牺牲自己的利益。这样做,绝不是因为失去自我或出于讨好他人,而是因为强者才能给, 而“‘给’ 意味着 ‘得’”,[2]借此体验自身的丰盈和有力量,产生价值感、意义感并收获快乐。可见, 爱自己是合理而必需的,培育、激发教师爱自己的品质,是教师仁爱之心生成的基础。
 
(二) 教师仁爱之心的关键着力点是爱学生
 
爱的其他形式与爱自己看似对立,但恰恰是它们为后者提供了实现可能。人是社会的人, 生活于各种关系之中,对教师而言,和学生的关系无疑是 最核心的。一方面, 学生是教师工作服务的对象, 爱自己服务的对象,为其尽心付出是职责所在、分 所当为;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的公民、社会的成员 和未来的建设者,学生身上凝聚着教师劳动的社会 价值和意义, 教师爱之可谓理所当然、义不容辞。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是履行 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因此,教师爱学生, 就是爱自己从事的职业,就是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尽 责,就是真实地爱自己。
 
对于职业, 主动宣传、愿意留下且乐意付出, 这当然是爱的体现,但却略嫌表面化和形式化。毕竟,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故衡量教师是 否爱职业、有多爱职业,最终应看教书育人的过程 和结果,即: 过程中教师爱学生是否充足、有技巧?学生最终的发展状态和水平如何? 再者, 国家、社会和人民均过于宏大和抽象,故教师之爱只 能通过脚踏实地培育好学生来实现。可见, 爱学生是教师仁爱之心的关键着力点,教师只有在这个点 上使好力,才能有所成就。
 
(三) 教师仁爱之心的终极指向是爱国家、社会和人民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乃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自然负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教师的社会责任, 归根结底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我们说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实质就是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而教书育人。如前所述,学生是国家的公民、社会的成员和未来的建设者,因而教师是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而培养学生,爱国家、社会和人民是教师仁爱之心的终极指向。
 
事实上,教师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育人, 既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益, 又对学生和教师自身有益。学生作为具体的人, 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国家、社会和人群之中,就必然存在一个社会化和适应的问题。适则生存, 不适则淘汰。教师按特定国家、社会、人民的要求来培育学生, 发展其相应素质, 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和谋求发展,正是爱学生和对 学生负责的表现。一方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 可使我们的国家更富强、社会更进步、人民更满 意;另一方面,有了这样的国家、社会和人民, 更加有利于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维护好其利益。
 
二、教师仁爱之心实现的基本路径
 
教师、学生和国家、社会、人民密切联系, 具有利益的内在一致性。由于教师仁爱之心的关键着 力点是学生, 故其实现应当围绕提升学生的素质, 促进其发展来设计和展开。2016 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倡 导: “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3]这一倡导, 极富时代性和教育意义, 指明了教师仁爱之心实现的基本路径。
 
(一) 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品格意指品行人格,主要属于德的方面。良好的品行、高尚的人格, 历来被视为人才的重要素质。儒家强调教育要培养 “君子”,指的就是行仁、讲礼,具有良好品格的人。在司马光看来, 虽然才和德都重要,但德先才后,德是作为人的根本。他说:“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倘不能得君子,则 “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4]司马光的看法虽有偏颇之处, 但德是 “才之帅”, 在人的素质中居于首位,已然成为人们共识。可见, 教育初心,只在育人,首先要引导学生锤炼好品格。
 
引导学生锤炼好品格, 教师应明了品格的构成,并熟悉锤炼品格的技巧。关于品格的构成, 除了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些最基本的公民道德品质外,还包括正直、耐心、自律、勇于自我 超越等丰富内容;关于锤炼品格的技巧,由于品格 是知情意行协同发展的结果,故教师应善于从以下 几个方面来影响学生:第一,晓之以理,使学生知 规明矩,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 第二, 陶情炼意, 做好促知化行的铺垫;第三,导之以行,通过身教和榜样示范, 供学生模仿练习; 第四, 持之以恒, 督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 如果针对的是年幼学生, 教师还应把好 “一次关”, 在学生刚出现不良行为时即及时予以提醒和矫正, 避免积久成习以致积习难改。
 
另外,人格除与品行一样具有道德方面含义外,还是心理学的一个常用词汇。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目标。倘若一个人的人格有缺陷、心理不健康,则无论个人发展或社会适应都会变得困难。可见,教师在引导学生锤炼品格时,既要使其养成良好的品行,又应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此造就心理健康的个体。

\
 
(二) 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一些人认为,比起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这种看法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也否定了知识的多样性及其不断发展更新的特点。在现代社会,“可以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获取何种知识,以及为什么、在何时、在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5]自20世纪中叶以来, 人类知识的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知识的形态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斯宾塞 (HerbertSpencer) 认为是科学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这一看法无疑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日益趋于相对及多元。其实, 无论何种知识,只要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益都可以学。陈述性知识可以学,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也可以学; “know what” “know why” 这些事实性、原理性知识可以学,  “know how”  “know who” 这些技能性、人际性知识也可以学; 能用文字、图形、公式表示的显性知识可以学,日用而难 言、高度个性化且难于格式化的隐性知识可以学, 多属于隐性知识、具有取舍与引领作用、关于功能 和意义的价值性知识同样可以学。
 
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某种意义上, 教师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在怎么教的问题上, 教师一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如 《学记》所说的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二是要消解认知、操作和情感、伦理等其他学习形式的界限, 采取整体性的教学方法;三是要积极因应信息时代人工智 能的挑战,提升自身的数字化、信息化胜任力及教 学创造力,教给学生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知识, 使学生学会 “人-机” 共处以及更高层次的 “人- 机-人” 共处。
 
(三) 做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居于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而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开展的核心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6]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十分迫切。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对创新思维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积极的行动。首先,创新思维具有不同层次,它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某种意义上人人皆可创新;其次,创新思维的发挥需要社会更加开放、文化更加宽容,教师应善于在教室内外打造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 提升其 “宽容指数”; 再次,创新思维少不得想,更离不开实践,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践,在想得差不多时就去试, 一次不行回头再试;最后,创新思维有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和方法。
 
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和做,想别人没想到的、没做到的、不敢想的,做别人没做到的、没想到的、不敢做的,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而非墨守成规,善于大胆联系、改变和变向而非刻板呆愣、一成不变,习惯翻老皇历和教科书。说到底, 就是要克服惰性,打破固有的偏见和思维定势,让学生习惯于创新,执著于创新,并且善于创新。
 
(四) 做好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奉献祖国是高尚的动机和行为。学生只有具备这个高尚的动机和行为,才能为自身发展提供持续的强劲动力; 学生只有将自身发展与奉献祖国相结合,才会拥有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选择空间,从而减少与周围环境条件的碰撞与冲突,使自身发展更具价值和实现可能。当今社会日益开放和多元, 有必要让我们的“95后”“00 后” 学生懂得: 个性鲜明绝非只顾自己,紧跟潮流不等于追逐享乐。2014 年5 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封勉励赴西部支教大学生的信中 指出: “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 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青年的正确方向。”[7]2016年4 月26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科技大学时号召 “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 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8]要求大学生们向我国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 学好本领以报效国家、民族和13 亿人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担当”“尽责” 是赓续千年的美德, 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青少年学生把准方向,实现 “六有”,做到自觉奉献祖国。
 
做好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首先,教师应善于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养料来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涵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旗帜鲜明地加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 德,坚定报效国家和社会、为人民建功立业之志; 再次,教师要教会学生既立意高远, 又立足现实, 从学好本领、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脚踏实地 践行奉献祖国;最后,教师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发 扬春蚕精神、红烛风格、园丁品质,恪尽职守、持之以恒地埋头苦干, 为学生树立奉献祖国的良好榜样。
 
三、教师仁爱之心实现的保障性措施
 
教师仁爱之心的实现,要求教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指引,内强自身素质、外促学生发展, 培养德才兼备、红专一体的高素质人才。由于教师仁爱之心的实现牵涉面广,人的素质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必须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又兼顾好整体, 抓好以下几条保障性措施的落实。
 
(一) 以强化 “四有” 素质为核心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提高育人质量, 教师素质是关键。不难看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四有” 素质与四个 “引路人” 是一脉相承的。换言之, 教师只有具备 “四有” 素质, 才能做好学生健康发展的引路人。为此,必须坚持强化 “四有” 素质,以此带动和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 “四有” 素质中, 首先, 理想信念是根本。我们身处价值多元的时代, 如果教师缺乏理想信念,教书育人就会缺乏动力和迷失方向,就难以敬 业育人,引导学生在各种诱惑面前系好 “人生的扣子”,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次, 道德情操是前提。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自身必 须德高身正, 如此方能收到言传、身教的积极效果,使学生以师为镜养成良好的品格。再次, 扎实学识是基础。广大教师要积极面对挑战,树立终身 学习理念,既努力提升自身的学问见识,又善于创 造性地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协调发展,成为有用之才。最后, 仁爱之心是关键。教师要以爱己之心爱生,不但要传 好道、授好业、解好惑,而且要尊重、包容、欣赏 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一生负责,使他们都能够健 康成长。总之, 只有以强化 “四有” 素质为核心, 打造一支 “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 教师队伍,[9]教师仁爱之心才具有实现可能。
 
(二) 以发展重点素质为抓手培育学生良好综合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 “引路人” 的倡导很好回答了教师应 “重点发展学生什么素质” 的问题。抓好这四点素质的发展,对于国家、社会以及学生本人均具有重大意义。虽然教育的目标最终指向的是全面发展, 存在一个 “全面发展什么” 的问题。但是, “师生的生命有限, 教与学的时间有限, 学校资源有限,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确需要突出重点素质的培养。”[10]面面俱到、重点不清地谈全面发展, 只会使全面发展彻底落空。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 转变教学方法,切实帮助学生发展好这些重点素质。
 
但也要看到, 突出重点素质的培养, 是基于“有限” 和追求 “效率” 而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些素质再重要, 也只是教育目标的部分, 而非全部。因此,在重点素质之外,教师还必须抓好其他素质的培育。如何抓其他素质的培育呢?由于人的素质是一个整体, 素质与素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除了有针对性的直接培育外,还要着重通 过抓重点素质来间接带动其他素质的发展。譬如, 通过抓品格来带动自律意识、合作能力、良好行为 习惯养成,通过抓知识来带动兴趣、研究能力、操 作技能发展,通过抓创新思维来带动沟通能力、非 智力因素、创新人格形成,通过抓奉献祖国来带动 生活态度、良好职业品质的养成。总之,教育的最 终目标在于使学生具备健全的心智、高尚的道德和 完善的人格,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教育规律为遵循,积极进行仁爱之心实践
 
仁爱之心, 必须转化成行, 才会有实际效果, 这就涉及到一个技巧、方法的问题。由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进行仁爱之心实践,有助于教师把准方 向,更好将爱自己、爱学生以及爱国家、社会和人 民落到实处。为此,教师在进行仁爱之心实践时要 做到:第一,自觉将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和人民 的利益统一起来,在积极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建功 立业做奉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利益;第二, 自觉将本职工作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联系起来,努力培养 乐意且确能为民族复兴大业提供助力的高品质优秀 人才;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 全过程,使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入耳入心入行,才用得其所。
 
教育规律既具有实然性,又具有应然性, 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为实现理想的教育目的而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教师的仁爱之心实践也不能例外。倘若不遵循教育规律,教师的仁爱之心实践必然是盲目低效的,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还会损害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在进行仁爱之心实践时,应自觉对教育规律做到了解、掌握和利用。要洞察教育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从事工作的未来导向性, 面向未来培养国家、社会所需人才;要深刻领悟理想教育效果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依赖,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信任、关怀、爱护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心理相容、共享共创的良好师生关系;要深刻认识身教的重要性, 坚持以德立身、立学、施教和育德,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榜样和引路人;要深刻领会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的原则,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树立服务祖国、奉献祖国的意识。
 
总之,教师仁爱之心的实践应是完整的实践。教师要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为中心, 在校园里、课堂上传好道、授好业、解好惑,同时积极关注社会,瞄准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职业 特长来提升教育质量、效益和效率,破解教育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成为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榜 样和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9-10(2).
[2][美]艾· 弗洛姆 .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9.
[3]习近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EB/OL].
[4]司马光 .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14.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6.
[6][1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42.
[7]王军 .培育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优秀人才[N].光明日报,2014-8-6(13).
[8]中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委员会 .聚焦“六有”要求坚持红专并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7(24):11.
[9]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8-2-1(1).
[10]褚宏启 .核心素养与国民素质[J].中小学管理,2016(5):60.
 
《论教师的仁爱之心及其实现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125/2019012509195295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7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