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论述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0 16:22: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对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为充分发挥“互联网+”背景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优势,笔者以《“互联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论述》为课题,从“互联网+”相关概念阐述入手,对“互联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互联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袁峰.“互联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论述[J].教育现代化,2019,6(65):90-92.

一“互联网+”相关概念阐述

“互联网+”主要指的是在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依托下所实现的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的转型与升级。简单来讲,“互联网+”就是指“互联网+传统行业”,但这绝不是将两者简单的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网络信息化技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地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形态。

二“互联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现状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与此同时,“互联网+”也为优化我国教育结构奠定了基础,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一流学科、一流高校”的信心,打破了传统教学局限性,使整个教育模式朝着多元化、多模式、个性化、人性化方向发展,增强了教育的魅力,为广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当前的国际贸易市场环境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出动态变化,而国际贸易人才的质量会对我国国际贸易市场竞争力带来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我国想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我国国际贸易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首先应该提高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以人才为支撑。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只有根据时代要求进行相应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优势。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工作中人才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了人才质量的提升。

\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市场需求

与一般的贸易经济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和企业主要是国外市场,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要以国际市场要求为基本条件,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发展竞争中更有优势。而且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性质上来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只会分析经济贸易数据的理论研究型人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精准定位,使人才可以迅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当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并没有体现出这个特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不做要求,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教学条件,导致大部分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能满足国际贸易人才市场的要求。而教师之所以会以这种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主要是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各高校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大都将重心放在对于理论知识掌握度上。

(二)国贸专业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单一、部分教学内容老套

一般来讲,当前国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通识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课程”等主要模块。虽然这种课程设置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很多学生对于除专业课程以外的教学内容不重视。很多公共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只有学好这些知识内容他们才能掌握处理经济贸易数据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工作的效率。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足够的英语能力,所以他们不仅需要学习公共基础英语,同时还要学习专业英语。这就向我们展示出了学习专业课程以外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在教材选择上,教师一般都会选择所谓的“经典”教材,而这些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没有及时更新,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学生不能掌握最前沿的知识,降低了他们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强化

正如前面所论述的那样,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应该符合创新型、应用型、综合型要求,所以实践教学至关重要。虽然该专业为学生安排了一定的实践教学课时,但是与学生实际需要相比却是远远不够,根本就不能让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应用技巧,更不能在未来解决问题时运用自如。为了给学生提供创造更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各大高校都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了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场所,同时也安排了负责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需求。但是,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有效性很难进行量化,所以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偷工减料”,形式化教学现象严重,导致实践教学有效性很难得到保证。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未能有效利用“互联网+”时代背景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实践教学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校未来发展。教师也没有做好动员工作,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地比较懒散,总是想方设法地偷懒,不能使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升。这些问题都显露出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存在不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互联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趋势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形势下,国与国经济的竞争、企业与企业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也就是说,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谁能抢到人才,谁就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谁就能在这个领域更有发言权。正是由于意识到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内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为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输送了大批量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工作起步较晚,所以与国外教育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很多工作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实际教学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互联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明确人才培养工作内容,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市场要求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保证其有效性、合理性,为后续教学工作指明方向。在培养人才时要严格按照国际型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培养,这样才能为该专业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课程考核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而涉及到的实践应用能力考察方面的内容非常少,根本就不能全面、准确地考察学生综合能力。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发挥出考核工作的作用,教师必须对当前的实务课程考核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单一化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提升考核工作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将更好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应用练习环节,而不是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二)科学设置课程模块

课程设置对后续教学工作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工作仍然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设置课程时仍然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导致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能够使实践教学发挥出作用,教师不仅要根据课程需要设置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同时还要保证课程数量,让学生有足够的课上时间掌握实践应用技巧,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除了要合理应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实践教学结构,同时还要意识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换一个新的实践教学环境,让他们在企业实地感受一下工作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对企业这种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这对于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当然,教师还可以以身作则,根据学生的需要带领他们参加一些含金量比较高的竞赛活动,比如“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职业能力大赛”和“POCIB大学生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等专业比赛。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竞赛中不断成长,在与其他优秀学生进行交流的同时汲取营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有利于实现以技能大赛促进课程教学,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总之,教师只有将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平等的高度上,学生才能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

 
参考文献

[1]吴亮莹.“互联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28):165.
[2]贾杉,李丽.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刍探[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04):18-21+74.
[3]喻莎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式改革研究[J].现代交际,2017(17):21-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555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