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目标,然后分析了高校国贸专业学 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瓶颈, 最后论述了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自加入 WTO 以来,对外贸易逐渐成为我国经济 发展的推动性力量。对外贸易带来的不仅有数字化经 济效益的提升,更有许多深层次的影响,如能源约束 的缓解、经济模式的完善、劳动就业的扩大,以及人才 培养需求的增长。 自科技革命逐年兴起,现今的贸易 战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战”“资源战”,而是逐步转 向“技术战”“人才战”。可以说,谁掌握了人才,谁就 掌握了国际贸易的主动权;谁解决了“卡脖子”的问 题,谁就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打破 传统以规模增长为主要追求目标的人才培养桎梏,发 展完善以“基础知识完备,专业技术娴熟,创新思维活 跃,实践能力超群”为特征的新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体系迫在眉睫。教育是民族兴旺的标记、国家发展的 动力。《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将“加强创新人才特别 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 能型人才培养比重;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 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1]作为高校人才 培养及学科建设的引领性标准。在此背景下,跨界整 合、“产教研”深度融合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学践创”人才培养搭建了关 键桥梁,对构建社会、产业、学校、学生“四位一体”的 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本文拟对高校国贸专业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加以探索。
一、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 建的目标
(一) 优化传统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国际思维
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培养的关键是打牢国贸理论 知识与实务的基础,因为“知贸易、懂经济、通商务”仍 旧是培养新型国贸人才的根本。国贸基础能力培养目标主要包括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理论知 识,了解世界范围内国贸理论前沿与实务热点,能够 熟练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实务中的相 关问题,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地理环境、贸易 习惯、政策法规,具有跨国沟通谈判的能力及国际贸 易摩擦纠纷处理的能力等。另外,创新型国贸人才 培养也应当关注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而应用型 课程、教材及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的载体。因此,除 设置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外,教师还应 当基于应用型课程教材及实训基地的学习,要求学 生熟悉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规则与流程,了解基本的 计算机编程语言,并重视对外贸英语口语能力、听力 的提升等。
改善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能够激发学生对实践 能力培养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在教学方式上应当对 传统的“教师单方面灌输”改革,打造学生“主动参 与、主动学习、主动创新”的新型教学环境与教学氛 围。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案例教学为桥梁,增加理论 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相关性与贴合性,并通过让学生自 行带入案例角色的方法,引导其针对最新的外贸热点 动态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并提出自己的 观点与解决方法,从而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实 务能力。
(二) 重视跨岗位能力提升,培养学生复合意识
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企业对于国际复合 型人才的渴求日益迫切,这在各大外贸企业对于新型 “管培生”的着重培养上就可见一斑,“一专多能”正在 成为高校国贸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为提升培养目标 的针对性,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当跳出学校的“象牙塔”,深入外贸行业市场,掌握实务信 息,从而更好地“因质施教、因需施教”,即对国贸人才 输出进行相应的战略性调整。因此,高校应当在培养 计划中广泛应用“本专业主修、跨专业辅修”这一新型 教学形式。另外,高校国贸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知 识的学习能力释放出了当代人才需求的信号,其只有 将外界的培养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与习惯,才能使学生 适应信息高速流通、人才快速更新迭代的新型国贸市 场。通过强化学生的海量知识提炼与消化能力、自主 科研与终身学习能力、科学创新与实践沟通能力,可 真正促进“一专多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传统培 养中“专业单一、知识狭窄”的痛点。
具体而言,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高校国 贸专业应当实时更新本专业的教学内容,紧跟国内外 理论发展趋势与前沿。例如,在“国际商法”这一课程 中,教师应当及时更新各国法条及交易惯例的变化, 并在教学中引入文献的讲解与阅读,这样不仅能够补 充现有教材的疏漏,还能够培养学生分析文献的能 力,同时可使其了解论文规范写作格式。其次,国贸专 业不仅应开设在财经院校,还要设立于综合性大学或 专业院校,如农业、理工、师范等高校。作为立足于经 济与贸易的复合性学科,高校可以综合国贸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引进本校优势专业的教师,承办具有院校 特色的国贸专业。例如,一些农业院校的国贸专业可 以设置“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农业贸易组织规 则”等特色选修课程,或者设计专注于产业特色与贸 易实践的双重培养计划[2],从而达到为各个产业培养 复合型国贸人才的目标。
(三) 加强产教平台构建,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针对部分高校国贸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等 问题,建设“产教研”综合平台可取得良好成效。“产教 研”综合平台即将产业中的贸易生产与企业技术、高 校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科研中的研究课题与研 究体系等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国贸产业发展需要,充 分应用高校现有的教学与科研平台,通过“产教研”三 个方面的资源共享,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复合 能力。如此可统筹高校与企业需求,构建“学践创”相 结合的国贸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同时可采用以结 果为导向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将企业实操项目引入教 学课堂与科研课题,将书本知识运用在外贸交易实践 中,进而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双向流动。
“产教研”融合的培养模式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 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双创”意识,应通过专业对接,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进而逐步形 成突出实践特色、增强就业能力、满足市场所需的应 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国贸专业而言,需 整合各项资源,明确发展目标,调研考核市场需求,从 而根据自身定位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 同时,可 尝试构建“1+X”培养体系[3],依托“政企校”三方支持, 构建基于产业链、专业群与教学网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线上精品案例教学库与线下生产性实习实训岗 并驾齐驱的培养模式,从而打造“产教研”贯穿式融合 运行模式。此外,企业在进行产业迁移、产业升级时,可 通过平台内部的良性循环,为高校的科研与教学提供 发展的“风向标”,指导培养计划中课程、实训、实习等 环节的更新换代, 进而形成自身闭环自适应体系与螺 旋动态跃迁。
二、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 建的瓶颈
(一) 培养计划多重外贸, 复合发展涉猎不足
立足经济学学位培养要求,高校国贸专业培养计 划多以微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科目、国际贸易等贸 易相关科目为基础进行设置,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培 养学生扎实的经济学基础与外贸思维,但是往往偏重 对本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融 培养[4],这样培养出来的传统贸易型人才难以适应激 烈的竞争,也难以满足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需求。对 此,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应该做到“与国际接轨、与市场 同步、与发展适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贸易 的兴起,数字经济产业应运而生,数字战略管理、数字 国际营销、数字对外贸易等新兴领域发展迅猛。可以 看出,对于具有数字战略、语言与沟通能力、管理思维 的人才需求正水涨船高,而部分高校中对于这部分人 才的培养是较为滞后甚至缺失的。
基于上述背景,部分高校以“掌握国际贸易的专 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和当 代世界贸易格局的发展现状,学习现阶段通用的国际 贸易惯例、规则、法律、政策,熟悉全球主要发达与发 展中国家地区的对外贸易状况”为纲领的培养计划已 经较为陈旧,难以体现出对于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意 愿与培养准备。而以贸易为主流,轻视信息技术、大数 据统计等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势必难以补齐人才需求 的短板。此外,每个国贸专业学生规划不同,选择继续 深造与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存在一 定的差异[5]。研究型学生更希望得到科研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学生则对于实践与职业规划的课程需求更为迫切,然而多数高校并未针对不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进行分流培养、因材施教。
(二) 理论教学基础扎实, 实践应用流于形式
现阶段,部分高校国贸专业过度重视理论教学, 轻视实践课程的发展,无论是从重视程度还是从发展 规划来说,实践教学都难以与理论教学相匹配。例 如,“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贸专业的必修课程,虽名 带“实务”,却难以“务实”,教学大多仍是以理论知识 讲解为主, 而实践操作培养一般为辅甚至为零。另外, 与理论教学相比,部分高校对于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过于简略,考核过于简单,甚至仅需学生提交一份带 有实践单位印章的实践报告即可,对于实践教学的监 管力度不够[6],这在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的重视程度。即 使是学校组织的实践操作课程,其创新性、时效性也不 能与理论教学相比,多数仅要求学生按照培训手册的 步骤操作,掌握实务中的操作流程,而较少引导学生思 考整个流程中如何运用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在实践中 探究书本以外的知识。
此外,高校在招聘专业教师时更重视学历与科研 能力层面,这虽然对于保证国贸专业整体教师人才队 伍的知识储备与专业素质有一定作用,但由于教师将 多数精力放在了科研与教学上,缺少实践工作经验, 往往仅凭收集到的热点话题与案例对学生进行实践 培养,这显然是不充分的。对此,部分高校开始重视 “校外导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即邀请部分知名国贸企 业相关负责人作为学生的第二导师,并开设专门的实 践课程或举办知识讲座, 以补齐实践知识缺失的短 板。但这一模式同样存在“校企授课模式区别较大, 学 生难以接受; 实践案例与理论授课知识无法紧密结 合;校外导师较忙,难以实现规律授课”等问题。概言 之, 高校的实践培养优化仍然任重道远。
(三)“研学践创”发展松散,科研成果难成循环
人才匮乏是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关键制约 因素[7],因此高校国贸专业作为培养高水平外贸人才 的重要阵地,应当统筹资源,综合发展。然而在实践 中,国贸专业的四大板块,即科研、教学、实践、创新往 往相互分割,在各自领域深耕,难以形成“反哺”与“循 环”模式[8],这不仅是对现有资源的浪费,更阻碍了“研 学践创”协同发展的进程。其中,教学与科研是实践与 创新的基础,为其提供充分的原始积累与后备力量; 实践与创新是教学与科研的发展方向,为其指引了后 续的资源与精力分配框架。
部分高校国贸专业存在科研与教学断档的局面。 首先是管理模式存在偏差,学校为教师设置了科研任 务与教学任务,却对二者融合虚于过问,仅把教学视 为纯粹的知识传授和理论讲解,且认为教师的科研任 务是他们自己的事,未将其纳入学生培养的统一标准 体系。同时,部分教师将精力全放在传道授业上,认为 科研是“额外工作”,即使是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在 教学中也往往囿于贸易科研结果较难理解、转化与讲 解等问题,从而阻碍了国贸专业科研与教学的双向发 展。另外,高校的优势在于科研综合实力强劲,有较多 的科研平台、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丰富的科研人力资源, 但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对于高校国 贸专业来说,可以通过与校外企业达成一定的合作来 完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对校外企业的 筛选与后续评价反馈缺乏重视,更未与企业内部相关 专业人士协同制定适宜高校学生的实习方案,因此难 以将理论知识、科研成果与校外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 养结合起来。
三、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构建
(一) 跨界整合教学力量, 构建多元培养机制
充实、优质的师资力量是构建新型国贸专业学生 培养体系的基石,引进多元化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性不 言而喻。因此,高校可以考虑完善现有的校外导师制 度,不再只是让校外导师参与实习或讲座,而是让其 从大学新生职业导领、职业规划开始,到专业实训及 毕业设计的研究,持续发挥校外导师在复合型、应用 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应建立校外导师的筛选机制及管理体系, 实现整体组织结构的更新完善;其次,应明确高校与 企业双向选拔的流程,并不断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优化 校外导师发展规划;最后,开拓校外导师招募渠道,具 体可从政府协助、校企合作、优秀校友、校内推荐四大 方面着手, 同时完善校外导师的工作计划与安排,从 而吸引更多的校外导师参与国贸专业育人。由于校外 导师的引进并不限制行业,故借助校外导师多元的知 识储备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进一步促使学生掌握 先进的复合知识与技术[9]。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引入国 际贸易、国际营销、国际谈判等方面的复合校外导师 队伍,构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导师专长为依托” 的跨学科项目。同时,应建立复合型考核模式,考核方 式不限于卷面考试,尤其是在营销能力、语言能力的
培养等模块中,可通过真实案例模拟、虚拟角色扮演 等考核方式,全面培养掌握综合知识的国贸人才。另 外,应当细化校外导师对于学生的培养计划,要求校 外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教育。在制定培养目标与活动 时,应多次与校外导师代表召开座谈会,广泛吸收其 指导性意见,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至与理论知 识的获取同样重要的地位上来。此外,校外导师应当 参与学生毕业设计的撰写与答辩等,从根源上遏制部 分毕业设计“纸上谈兵”的弊病,真正将实践部分作为 人才培养的必要一环。
在实施校外导师制度的基础上,必须清楚地认识 到高校内部人才队伍才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只有带 动教师队伍在科研、教学、实践三方面提升自我驱动 力与协同能力,才能真正提升高校的育人能力。首先, 高校可建立校企合作沙龙,邀请国贸专业研究前沿热 点的专家介绍实务热点与实践经验,使教师实时了解 行业前沿的实践热点与人才的现实需求,增强教师 对于国贸专业实践的认知,进而及时调整并更新课 堂教学内容,最终建设出“理论技能与实践教学相贯 通、选修课程与基础知识相贯通、科研设计与职业规 划相贯通”的三贯通培养体系。其次,随着我国国际贸 易的复杂化与深入化,掌握除英语之外的第二外语对 于开展多国业务同样重要,故国贸专业可以与外国语 学院合作,建立第二语种选修课程,倡导学生根据自 身兴趣与需要,学习我国外贸热门合作伙伴的语言。 具体而言,由于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积 累,因此该课程的安排应不少于两个学期。此外,学院 应当定期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基于具体情况完善 课程规划。
(二)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促进产教双向流动
目前,部分高校的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是完全割 裂的,对于“产教研”结合的执行仅限于形式上两个基 地的建立,却没有发挥出“1+1>2”的作用。新型国贸专 业学生“产教研”综合培养基地应当同时具备三个功 能,即既可以作为学生专业实践与创新科研的实训基 地,又可以作为师生开展课题研究与案例讨论的科研 平台,还可以成为企业与师生合作攻克国贸发展难 题,探讨全球热点的技术摇篮。实现“一地三用”能够 最大限度地整合校企资源,进而促进产教双向流动, 实现活水循环,并建立“以产带研,产研结合”的良好 发展机制。综合培养基地建立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 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还在于通过企业课题的引入大幅度提升教师在国际贸易发展方面的敏感度,从而促使 其根据行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与教 学方法[10] 。此外,高校应大力鼓励教师采用“科研结果 入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科研结果具有专业化、创新 化、实用化的特点,将科研寓于教学,一方面能将抽象 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新颖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 学习与思考兴趣,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实例分析中 自主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用反 导学,学用促创”的培养目标。
通过“产教融合”实现双线混融教学同样是当前 改革的关键一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课、慕课、 虚拟仿真实训等逐渐进入教学课堂,与教师线下教学 形成互补,有助于建立层次更为鲜明的知识课程模 块,从而推动信息技术与信息教学的深度融合[11]。通过 网络平台共享,实时更新各大合作高校教师授课资 源,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学习不同风格、不同内 容、不同方法的课程,从而让单一高校有限的教师资 源发挥出最大功效。另外,教师通过线上平台的教学 “切磋”,可以更好地实现“术业有专攻”,精进自身的 专业知识与授课技能。在双线教学中,以校企合作为依 托,以项目研究为纽带,以国贸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企 业真实案例为范本, 校企共同出力强化教材与课程建 设,可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嵌入课堂教学。同时,与相 关企业沟通,打消其对于企业核心业务保密的顾虑,可 使学生真正参与国贸相关的课题研究。
在高校教育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专业教学信息化 资源的短缺与发展不平衡是遏制国贸专业学生创新 实践能力培养的瓶颈。因此,在“产教研”深度融合的 帮助下,建立有效持续的资源收集与反馈平台至关重 要。具体而言,可通过邀请校外资深人士指导校内实 训平台建设,使其最大限度地与市场接轨,模拟国贸 多岗位工作真实场景与流程,并进行仿真操作演示, 同时可邀请校外导师进行讲解,并将全套流程及学生 意见反馈予以保存,从而构建高校国贸专业实践创新 信息库。此外,该信息库是各高校交流实践学习的重 要载体,即各高校通过取长补短、相互融合,能打造出 具有特色学情的新型实践平台。
(三) 深耕专业内涵建设,借助“双创”推进人才 发展
坚持“政企校生”四方多元联动、资源互补,构建 “产教研创,双线并进”的基础教育平台,创新国贸专 业“学做一体、多元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专业素质培训、基础知识讲解、岗位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 践”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国贸专业未来教育改革的目标。在新型国贸发展背景下,产业升级、贸易升级归 根到底是人才升级、教育升级,而在人才升级中,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习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双 创”竞赛的参与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创新思维,这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首先, 教师需要将国际热点问题与行业新颖案例融入教学 计划,实现教学与实务相长,如此能够夯实现有科研 基础,在资源与项目方面为教学提供支持。其次,学校 教师可定期与校外导师一起开展学术沙龙,这样一方 面能为学生实务思维的培养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可通 过企业、教师、学生三者的头脑风暴,培养学生的创新 实践能力,为其参加“双创”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执行上,可在全专业营造“双创”的良好氛 围,积极鼓励有想法的学生参与“互联网+”“创青春” 等“双创”比赛,以比赛促实践,鼓励国贸专业学生将 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除了参与现有成熟的 比赛,高校也可以根据国贸专业特点,邀请行业内企 业合作举办实务性强、有针对性的“双创”比赛,以此 深化赛制机制、拓宽参赛渠道、增加参赛频率[12],且应 尽量将学校开设的课程融入比赛内容,即以合作企业 实务项目为背景,开展国际谈判、模拟国际结算、国际 商法辩论等比赛。另外,可以高校中的传统思政教育 带动“双创”文化建设,深入开展通识型、嵌入式、体验 式的“双创”教育活动[13]。一是建立“创新学分”与“创业 基金”鼓励制度,在培养计划中体现对于学生创新素 质培养的决心。对于有“双创”想法的学生,应结合现 有校企资源给予适当的帮助,积极搭建“双创”学生与 投资企业之间的桥梁,打通学生“双创”之路的“最后 一公里”。二是建立“双创”分层规划的培养模式。即建 立包含以“新生开创认知,培养‘双创’兴趣”为主要目 标的第一培养阶段、以“增设前沿课程,开展课题汇 报”为主要内容的第二学习阶段、以“实践操作设计, 双创孵化落地”为主要计划的第三实践阶段的三阶段 “双创”培养层级,加强科教、产教、创教的融合,从而 全方位、多角度地构建国贸专业多元“双创”育人方 案, 并与初创国贸企业形成联合培养体系。
四、结语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实践 证明,跨界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产教研创”深度融合 的国贸学生培养体系,对于国内外现在及将来培养国贸市场所需人才不可或缺。具体而言,可通过思维跨 界,改革单一的教育模式,提升创新实践的重要性及 关注度,强化交叉培养、协同培养、专业培养的体系建 设;通过知识跨界,整合高校内部优势资源及特色教 学,为学生搭建立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多维知识平 台;通过主体跨界,形成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组织 共同育人的新发展格局。高校在获得政府与社会支持 的同时,要积极调研社会所需,做到“专业设置与岗位 需求对接、知识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 产过程对接”。随着应用型教育的不断普及与推广, 高 校应搭建以培养国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 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的平台,构建以促进地方高校与企 业实践、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为目标的综合人才培养体 系,达到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分析解决能力和 社会适应能力等目标,以此打造一批兼顾学术性和实 践性的优秀国贸人才,从而为创立现代化国贸专业设 立科学平台,为促进综合性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人才之 力,为建设创新型强国持续输送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EB/OL] . (2019 - 02-24)[2022-10-02].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224/c419242- 30898683.html.
[2] 周博,郭红阳.高等农业院校国贸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 构建[J].对外经贸,2021(7):144- 147.
[3] 张艳,刘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嵌入“1+X 证书”的教学模式探索 与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21):179- 182.
[4] 王含. 国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21.42(2):51-52.
[5] 赵春燕,刘景行.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2(3):86-88.
[6] 董世竹.浅析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4):284-286.
[7] 潘素昆.“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研究[J].对外经贸,2019(3):122- 125.
[8] 唐萍萍,胡仪元.科研反哺教学的实践困境与完善对策[J]. 陕西理 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8(4):66-70.
[9] 段春莉,张潇予.“校外导师制”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J].西部 素质教育,2022.8(9):28-31.
[10] 迟雪,吴征.产教融合背景下国贸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9(13):447.
[11] 邱燕楠,李政涛.从“在线教学胜任力”到“双线混融教学胜任 力”[J]. 中国远程教育,2020.41(7):7- 15.76.
[12] 韩二东.双创导向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 究[J].商展经济,2022(12):111- 114.
[13] 张亚琼. 思政教育视角下双创人才的培养[J]. 山西财经大学学 报,2022.44(S1):96-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