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构建地域性中小学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初探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2-26 16:14: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现如今,中小学艺术教育不单单局限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逐渐地开展地域性艺术文化教育。开展地域性公共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乡土情怀的进一步认识,同时能为学校的艺术教学提供素材。通过阐述中小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讨论地域性教育对公共艺术传承的重要价值,并对如何传播地域性文化提出了建议。构建地域性公共艺术教育模式不仅开阔了中小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 教育模式
\

地域性的艺术文化具有丰富的乡土人情与地域特色,它代表了一个地域的历史。开展民族地域性公共艺术教育,反映了该地域人民的民族意识与情怀,在丰富了中小学生公共艺术知识的同时,还丰富了教学素材,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在中小学构建地域性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实现了课内外有效的沟通, 开阔了中小学生的视野,创设了具有丰富人文情怀的课堂,对于地域性历史文化的传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中小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公共艺术教育正在逐步完善,如开展艺术课堂讲座,举办艺术节,建立艺术图书馆、博物馆等,但是对于地域性的公共艺术文化传承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缺乏思想上的重视。目前,中小学生包括学生家长都以文化课为主,对于艺术的教育缺乏重视,部分学生自认为自己不是艺术生,以后不考艺术院校,所以对于艺术课只要求及格就行。二是缺少雄厚的师资力量。大多数中小学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的艺术课大多由聘用的艺术教师来讲,没有专业的公共艺术课教师。非专业的艺术教师所讲的领域达不到对于艺术教育人文情怀的侧重。

三是缺乏有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虽然学校已经开设公共艺术课,但是这些课程普遍没有特色,教学模式单调,或者太专业导致缺少公共性。四是学生兴趣不高。中小学生以为学习公共艺术课只为拿到学分,认为文化课才是关键,所以对于学校的公共艺术课兴趣不高,认为及格就行。

五是教育部门对于地方艺术传承力度不够。教育部门没有重视中小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课, 几乎不在学校开展艺术教育讲座,使得学生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认知程度薄弱。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在中小学传播地方公共艺术文化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中小学公共艺术教育中挖掘地域性文化的价值

地域文化是一门人文科学,大体上与地理学文化相似。地域文化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科技人文方面、区域内条件方面所反映的心理文化。[1]从历史学上来看,地域美术是一种民间艺术的形式。中小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多方位文化发展的融合,例如民间文化、人文情怀和地方特色文化等。把地域性的艺术融合在公共艺术中,不仅使地方文化得到传承,开拓了地方文化发展前景, 还丰富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公共艺术的兴趣,推动了中小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文化,重视地域性公共艺术教育,实现教育多样化。中小学要有地方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开展地方艺术课程对于构建地域性特色教育提供了保障。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地域辽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资源。地域文化包含了各门各类,例如,民间舞蹈和民间音乐以及其他形式的民间艺术,有丰富的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大多数民间艺术来说,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传承与发扬,将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将地域性文化带入课堂之中,将中小学的课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平台,结合学生的群众力量,丰富中小学生公共艺术课堂的同时,对于地域文化的继承也是一种强有力的保障。

从教育的角度分析,地域文化肩负着现代化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多样化的全球发展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在面对新思想、新概念时难免发生碰撞。这使得中小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较冷漠,对于新理念较渴望,说明中小学生更喜欢带有娱乐色彩、商业色彩的外来流行元素[2]。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阻碍。而这个时候,将地域性文化带入课堂,以实践的方式为依托,积极挖掘可利用的地域文化资源,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具有重大意义。

三、中小学公共艺术教育中构建地域性模式的建议

到目前为止,我国地域性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被合理的利用与掌握,在中小学公共艺术教育中构建地域性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对如何有效地融入地域文化提出几点建议。

( 一)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是一门供人类欣赏的艺术,中小学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与感受的方式体会民间文化特色。例如,对于民间剪纸、捏泥人、国画等具有魅力的民间艺术,教师可以将这些引入课堂之中,教师先备好课,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民间艺术,搜集相关的民间艺术材料或是对民间艺术传承者的访谈视频,将这些资料做成 PPT,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解,吸引学生对地域性民间艺术的兴趣[3]。教师也可以跟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进行民间艺术剪纸比赛,哪位学生做得好,会给哪位学生奖励,这样在提高学生对公共艺术课堂兴趣的同时,也对地域性文化有了感知与喜爱,使得学生对民间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怀。

( 二) 开展地域性公共艺术课堂讲座
中小学可以邀请专业的民间艺术学者及优秀的地域性公共艺术家,举办地域性公共艺术讲座。这些民间艺术家可以先直接在讲座上展示自己的拿手绝活,现场制作工艺,然后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尝试着如何制作这些艺术品,使学生体会到民间艺术就在身边。接着,公共艺术专家学者将自己现场制作的民间艺术品进行展示,对这些民间艺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述及价值分析, 使学生了解这些民间艺术的由来及特点。学生可以对专家所阐述的民间艺术品的特点进行提问, 如此一来,提高了讲座的专业水准,也使学生对地域性公共艺术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其对于民间艺术的向往。

( 三) 举办地域性公共艺术节
学校可以在每个学年或者每个学期开展民间艺术文化节。中小学可以与当地专业的公共艺术研究院进行合作,邀请当地专业的民间艺术研究者和专家参与。在艺术节上,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公共艺术教育知识进行展示,现场制作地方性艺术品,现场的专家学者进行点评,评出艺术节冠、亚、季军,并颁发奖励。这会让学生对地域性艺术文化印象深刻。在中小学艺术文化节上除了展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外,还可以积极学习国外的民间艺术,将两者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地域性、特色性的公共艺术文化体系[4]。在艺术节期间,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民间艺术博物馆、图书馆,让学生到民间艺术博物馆亲身体会各地的民俗文化,学生有不懂之处可以自由地去图书馆学习,也可以与民间艺术大师沟通、交流,谈谈心得体会,了解地域性公共艺术的创作思路,感受民间艺术的由来、发展与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艺术文化的兴趣。
\

( 四) 教育部门加大力度传承地方公共艺术
当地政府、教育部门以地域文化特色为基础,邀请当地公共艺术专家、中小学教师组成一个专门研究地方公共艺术的教育小组。[5] 这个科研团队主要是研究和探索对中小学生公共艺术的教育。科研小组在不断研究地方公共艺术的同时,更应专注于对中小学生公共艺术的讲授,钻研如何能够提高中小学生对于地方公共艺术的兴趣。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发展,中小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公共艺术教育课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就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来看,仍有许多需要提高的环节。开展地域性公共艺术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艺术文化水平的滋养,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情感,构建我国优秀艺术文化的精神家园。

[参 考 文 献]
[1]郭淑敏.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区域性特色构建研究[J].文教资料,2016,2( 12) : 116 - 118.
[2]金淑芳. 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主题式教学模式研究[J]. 文学教育: 上,2015,3( 13) : 114 - 116.
[3]袁志正.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J]. 艺术科技,2015,2( 1) : 28 - 28.
[4]杨雪男. 开放性公共艺术课程在民办学院的构建研究[J]. 陕西教育: 高教,2015,3( 7) : 61 - 62.
[5]于兰英. 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 魅力中国,2017,4( 35) : 112 - 114.

《构建地域性中小学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初探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26/20181226041445441.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4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