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建设生态文明语境下,各级各类学校尤其高等学校实施生态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存教育体系中,生态教育仍然很薄弱,明显存在着学校供给的生态教育资源与国家对未来公民素质的需要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为此,作为生态教育供给主体——学校来说,就要关切社会需求,借鉴供给侧改革思路,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保障主体供给;注重内容体系建构,丰富供给内容;注重供给渠道改革,保障供给方式多元。做到供给主体——学校“优化库存”,向受教育者——学生供给“优质产品”,满足学生需求。
关键词:生态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索
本文引用格式:秦春,等.生态教育:基于供给侧思维的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0):93-96.
继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后,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十九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建设生态文明,其首要任务就要在全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中牢固确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学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适时将生态教育纳入现有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在灵魂深处牢固确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生态观念,增强生态素养,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会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认知并自觉践行,自觉抵制破坏自然环境的不良行为习惯,形成低碳、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发挥辐射作用,为推动全社会成员形成生态意识、生态行为做出表率。然而,在现存的教育体系中,生态教育仍然很薄弱,明显存在着学校提供的生态教育资源与国家对未来公民素质的需要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即使在高等教育中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生态教育供给侧——学校来说,缺乏系统的生态教育体系构建以及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教育理念的师资,没有将生态教育课程化,社会实践生态化,凡此种种致使生态教育远远不能适应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高校学生作为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如果不能切合时代需要,甚至落后于时代诉求,更何谈社会的生态教育。依于此,就要确立作为执行生态教育主体的高等学校在生态教育供给侧中的特殊地位,推进供给侧改革,及时向受教育者——学生供给“产品”,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视域下,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就要应和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探索供给路径,实施生态教育。
一 保障主体供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生态教育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具有一批生态意识、环境知识的教师队伍,要求他们既要掌握生态文明知识,也要有生态文明观念,又要对生态教育实施和前沿问题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才能满足学生对生态教育的需求,才能保障生态教育的主体供给,否则,生态教育也就无从谈起。然而,在我们各级各类学校中能能够肩负起这一重任的教师却显得不足,他们“缺乏系统的专业生态知识、深刻的生态认知和必备的实践经验。”[1]因为生态教育基于学校教育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和领域,即使在高等教育中,无论是师资队伍、专业设置,还是人才培养都与现实诉求存在很大反差,甚至对生态教育有着简单化理解,认为生态教育就是生态环境的知识教育,从而出现从事生态学研究的师资兼任生态教育课程以及其他理科教师转而任教。因此,生态教育必须突破习惯性思维上“知识本位”的局限,加强主体供给,才能引导学生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道德观,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最为有效且持久的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内在驱力和自觉。因此,注重适应生态教育的队伍培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整专业设置,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生态教育师资。作为生态教育供给主体的学校是生态教育的组织者,教师则是执行者和实施者。由于生态教育是呼应生态危机而出现的教育新形态,在我国各类高校中培养的生态教育师资,大多局限于环境科学的教育、生态学的专业教育,然而生态教育不仅是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还是一种生态文化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审美教育等。因此,在高校中就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要注重“完善生态文明的学科专业建设,设置生态文明教育的公共课课程、选修课课程,开展有关当前生态现状和政策要求的专题讲座。”[2]在课程设置中既要注重生态知识、环境知识的维度,也要体现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等教育维度,还要涉及环境学、经济学、生态学以及生态哲学、美学等领域,从而使课程设置体现跨学科的综合教育专业,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生态教育的合格师资,推动生态教育的发展。
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在生态教育师资匮乏的情况下,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是其重要途径。“专业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是构建全方位生态德育体系的主体力量”[3]。各高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专项培训计划,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培养方式,培养广大教师具有从事生态教育所需要的生态知识、生态理论以及生态道德、生态审美等教育能力,为切实推进生态教育提供主体保障。在培训内容上,既要对教师进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也要对教师进修生态思想、生态道德、生态伦理、生态审美等理论培训,全面丰富和提高教师的生态教育素养。同时,还要注重实施生态教育时代背景的培训、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重要性的培训等,以此增强实施生态教育的时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实施生态教育的主动性和内驱力。在培训方式上也要注重探索多渠道、多途径的形式,做到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结合起来、在职进修和脱产学习相结合,还可以通过各级各类研讨班、进修班、专题研讨、讲座等形式,不断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生态素养,能够有助于教师迅速适应高校生态教育。
推行社会环保人士走进课堂。在生态教育供给主体上,不仅注重校内教师的培养,还要注重多元供给,引入社会环保工作者、环保行政部门以及生态研究专家等进校园进课堂。一方面能够丰富供给主体多元化,拓展师资来源渠道,改善教师结构。另一方面还能弥补校内教师在生态教育中缺少生态实践的不足。由于校园内的教师虽然具有生态教育需要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视野,但还缺少实践上的认知和切实感受,对生态危机、生态灾难还缺少一些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在引入社会力量进生态教育课堂后,通过他们在生态实践中的直接体验,能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和治理环境的紧迫感,从而弥补校内师资在该方面的不足。在理论和实践教育的结合中激发学生投身环保,建设美丽家园的责任感。
二丰富供给内容,注重内容体系建构
生态教育不仅注重生态教育的主体供给,还要丰富、完善生态教育供给侧的内容体系。其供给内容既要有丰富的生态学知识、环境伦理、生态道德的理论体系,还要将生态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切合,及时引入社会关注热点,真正为学生提供有效供给内容,最终达成生态教育的目的。然而,虽然各级各类高校也能非常注重生态教育,为生态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大量的供给“产品”,包括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教育案例等,但所供给内容缺乏系统性,表现出随意性和不连贯性。为此,在供给侧上还要建构内容体系,完善生态教育内容,为生态教育接受者提供精美“产品”,达到教育“产品”的“优库存”,从而提高生态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优化生态课程的供给内容。课程建设是实施生态教育的最为直接的载体,也是开展生态教育最为直接的供给内容,更是增强学生生态观念、丰富生态知识、形成生态审美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为此,从供给内容来说,就要注重生态课程建设,将生态意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思想等自觉融入课堂,通过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及专题讲座等,切实提供学生的生态素养。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加强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化学以及生态心理等课程建设,多层面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再者,我们还可以积极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活动课程,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认识到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自然生态失调、生物物种灭绝、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问题,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自觉遵循自然规律。
普及生态知识的供给内容。就其根源来说,生态危机的产生乃是人的思想认识上出现了问题,是在二元论哲学规约下,将人从自然中分裂开来并凌驾于自然之上,把自然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而置于人的对立面,从而对自然进行过度砍伐、破坏、索取,最终导致生态危机和自然灾难。如何重新认识自然、重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认识论上说就要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统一性和不可分裂性。为此,就要注重普及基本的生态知识,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与生俱来的不可分裂的关系,唤醒潜沉在人们意识深处的生态意识,才能自觉养成遵循自然规律的良好习惯,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比如通过系列讲座等普及生态生态系统基本知识,促进学生认识到水、土壤、空气、岩石、植物、动物以及人等都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并构成复杂而统一的生态系统,其中各要素之间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统一的。人,作为生态系统要素之一,和其他要素一样仅是其中一员,并不因为是人而具有特殊性,由此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万物齐一”的生态平等观念。我们可以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纪念日进行生态知识普及,如通过举行“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保护子孙后代、保护人类,激发学生投身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通过开展“人与自然”的主题活动,以此为主题开展文化节、宣传周、图片展以及摄影、演讲等活动,吸引更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保护环境的观念。同时,注重绿色生活常识知识的普及,呼唤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崇尚绿色生活的理念,倡导低碳环保、简约适度、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坚决杜绝奢侈铺张和过度消费甚至浪费的不当行为,同时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粒米、每一度电做起,形成节约风尚,从身边点滴做起。
生态法律法规教育的供给内容。生态法律法规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举措,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历来受到重视,不断加大环境立法,为改善我国自然生态、造福后代起到巨大作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先后出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控制环境污染等系列法律规定,形成了由国家宪法统领、环境保护法担纲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防治法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在此基础上,地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也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构成了我们开展生态教育的重要内容,既是培养学生遵法、守法、自觉保护生态的意识的需要,也是推进学生用法、护法、自觉与破坏环境行为作斗争的需要。因此,在生态教育的内容供给上,我们要把加强生态法律法规教育作为重要一环加以推进,采取多样形式和渠道,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形成遵守环境保护法的内在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自觉与各种破坏环境行为作斗争。
三 保障供给方式多元,注重供给渠道改革
生态教育是一个系统建构,在供给方式上更是多元、立体的,我们要创设条件,保障多元供给。不仅立足课堂,还要向课外延伸,不仅立足校园,还要注重向校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供给渠道,形成合力,切实提高教育供给的实效性。
注重学科渗透的供给渠道。近年来各级各类高校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态教育。从课程建设来说,很多高校大多将生态教育融入思政课之中,并没有专门开设生态教育课程。诚然,在思政课中融入生态教育是实施生态教育的重要渠道,但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弱化生态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加强建设生态课程同时,还要注重在其他学科中有机渗透生态教育,发挥生态教育的多渠道共建的合力作用,以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和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科、文科还是工科,所教授学科中都会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学科、环境学科自不必说,在文科中很多学科就会涉及到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因素,在理科学科中也会体现生态、环境知识等,即使是工科中也会体现绿色发展、绿色建设、环保节能等课题。只要各学科老师能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强生态意识、生态价值教育,体现生态文化建设,就会发挥生态教育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养。
注重校内外相结合的供给渠道。生态教育不仅要立足校园,还要向校外延伸,构建一个校内外相结合的供给渠道,为培养学生生态素养发挥积极作用。其中“卢卡斯模式”为我国实施生态教育提供很好借鉴作用。“卢卡斯模式”是指在实施生态教育过程中(他们称为“环境教育”),它把生态教育分为三个模块,即: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4]。
这一模式明确界说生态教育的内容、途径和目的,其中“在环境中教育”,则是强调生态教育实施的方式、途径,强调在具体的生态实践中开展教育,通过身临其境的环境教育获得切身感受和体会,从而有助于学生获得对生态环境的直接感知,增强保护自然的紧迫感、责任感,建设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重要性、时代性。这一模式启示我们在生态教育供给方式上,不仅立足校园、课堂,更为关键的还要走出校园,走向现实生活,开展生态实践活动。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农村、街道、企业等将进行走访、调查活动,了解自然环境破坏程度、环境破坏对人造成的影响以及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危害等,激发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因。同时,在此过程中也是保护环境的宣传过程,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生态观念等结合实践加以宣传和推广,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促成在人们思想中植入生态观念,推进社会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形成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等。我们还要特别注重带领学生到工矿企业等场所开展实践活动。因为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过度追求产值和效益,环保意识相对淡薄,造成资源、能源的消耗过渡、排污治污力度不够,往往成为环境破坏的首素。总之,学生在实践中既让自己受到教育,也能教育社会更大多数人,既能激发学生投身生态教育的热情,也能放大生态教育的效应。
建设生态教育基地的供给渠道。生态教育基地是集教育、教学为一体的、具有实验性质的教育场所。我们认识事物、增强感知、激发情感、强化践行,通过直接接触、感受、实践是最为有效的渠道。通过生态实践基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既能增强认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能有助于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受到生态教育的时代感召和人类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导向,最终形成从他为走向自为、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心理升华。基于此,我们就要积极和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合作共建,形成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推进资源共享,既能有效实施学校生态教育,也能向社会开放,成为社会推行生态教育的重要场所。
总之,在推进实施生态教育过程中,借鉴“供给侧改革”思路,加强供给侧——学校改革,优化“存量”,满足需求侧——学生的需要,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真正形成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生态教育的实效性,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蕾.简论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合生长[J].江苏高校,2017,(6):45.
[2]黄志海.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12):232.
[3]林爽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9,(3):24.
[4]黄香琴.“卢卡斯模式”对我国环境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5,(7):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