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渐创作出的集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的丰富的体育运动。当前高校的体育教育都是以苏式、欧式体育为主,主要提倡的是竞争性和刺激性,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热情也不高。而民族传统体育因其自身的特征而在民间有着较高的群众基础,将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的体育教育结合起来,对于高校体育教育建设来说意义非凡,本文就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施行办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体育教育;传统文化
本文引用格式:洛桑泽仁.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J].教育现代化,2019,6(60):150-151,156.
随着近些年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行,高校的各个专业也都在逐步落实,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以更加贴合现实的情况而设置,不再像以前一样只传授知识,而是知识与能力并重,培养综合性的复合人才。
一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在体育教育专业中,改革的步伐也从未停止,将传统的体育与当前的体育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就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那么,现代高校的教育现状如何呢?
首先,高校体育教育系统完善,但是与之前学生的学习内容基本相同。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的体育教育有着自己完备的体系,教师教学根据体系来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却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完全脱节。这种脱节主要是没有延续性和发展性,很多体育项目都是在中学时就已经掌握了非常纯熟的技巧和动作,没有任何的新鲜感可言,这也就削弱了学生们对体育课的热情。其次,学校对“达标率”高度重视。教育部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所以对各个高校在校学生的体育“达标率”有着严格的考核。而高校为了提升“达标率”,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完全按照这个标准去操作,体育课变得呆板无趣,学生们在这样的课程中感受不到体育带给自身的乐趣,无法了解真正的体育文化。最后,体育活动较少,缺少个性化教学。因为上述的两个原因高校学生不喜欢体育课,所以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就不高,而无人参加也就使得体育活动无从举办,形成了恶性循环。体育的教学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流程、内容相似,缺少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爱好而设置的多种可选择课程项目。
二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从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其改革也是迫在眉睫,整体的体育教育需要一股新鲜的血液来带动其更好地发展。我们所提到的传统民族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的结合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些显著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高校体育教育的不足。
第一,传统民族体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体育运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运动形式。有些运动是用来强健身体,如武术、太极、跳绳等;有些在聚会中愉悦身心,如秧歌、木兰扇、拔河等;有些竞技类的,如赛马、射弩、摔跤等。这些运动由最开始适应劳动生产而慢慢脱离出来形成单独的体育形势,这一点方便学生们了解体育的起源,领悟体育的文化内涵。多样的种类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
第二,民族性、地域性明显。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受地域条件的影响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可以说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体育,藏族的赛耗牛、蒙古族的摔跤、傣族的抛彩球……这些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又因为历史上民族的迁徙融合而相互借鉴,不断发展更新。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会因为生活的地域不同而不同,高山地区以力量方面居多,平原地区则以技术行为主;内陆地区多赛马、骑射,长江流域则有赛龙舟。
第三,修身养性与竞技娱乐并重。传统的民族体育不似苏式、欧式体育那样主要追求竞争和刺激,很多体育项目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创设,长期锻炼还能够起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比如传统的太极、气功等,都是注重这些方面的运动。一些竞技类项目多是在宴会、晚会等娱乐场所中进行,以观赏性为主。从这一特点上看,传统的民族体育更适合用来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三 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有机结合的意义
(一)能够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多元性
传统民族体育的加入丰富了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以往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项目为主且在讲解上没有更深入的理论和技巧传授,高校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喜欢新鲜的、带有挑战的东西,所以这些内容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民族体育虽然根植在本民族中,但是年轻的学生们对一些传统项目知之甚少或者只见其形不解其意,由体育老师带领着学生们做系统的理论讲解和实践练习,会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们看到这么丰富和没有见过的内容,学习的热情也大大提升了。
(二)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体育
中华传统的民族体育蕴含的是中华人民的智慧,代表的是中华的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较少,近些年对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很多人都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传统文化。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能够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立足的一定是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入传统的民族体育,是将中华的传统文化带入到高校课堂的形式之一,让国内甚至国外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当前我国的传统民族体育在国际上根基还比较薄弱,而弘扬我国的民族体育是高校大学生们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三)为高校体育投资节省成本
国家历来重视各高校的体育建设,特别是近些年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的投资逐年加大,但是因为需求量大,能够全面满足每一所高校的现代体育设施建设还需要时间。而传统的民族体育几乎不需要耗费多少资金就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大智慧,体育运动不靠仪器设备进行,而是通过自身施行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样就为高校教育节约了硬件设备成本,从而可以加大项目研究的力度,让高校体育教育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
(四)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增强人民体质
传统的民族体育因其根植在本民族中,每一个体育项目中都带着传统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对于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学生们来说更容易理解,相对于西方体育,因其带有西方特有的文化特色,学生们对追求项目本身的内涵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受到阻碍。而只有领悟了体育的本质,了解体育文化,才能够让学生从内心里热爱体育,愿意去锻炼,养成习惯,让体育运动成为终身所要施行的事情,也就是树立起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只有大家都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上来才能够彻底杜绝近年来“过劳死”、亚健康等现象,增强全民体质。
四 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民族体育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民族体育项目繁多,不同民族间对同一项目的操作规则、评定标准都不尽相同。这给高校体育教育的统一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很多体育项目盛行在民间,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传播,可供参考的文献理论资料不多,这些年很多体育界的专家学者们通过实地的考察、走访、亲身参与,已经将很多重叠项目、生僻项目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但是因为科研时间尚短,教学体系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
(二)师资匮乏
在建国之初,我国大力投入的体育教育内容以现代体育为主,很多高校毕业的体育教师们接受的更多的是现代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了解较少。很多高校在施行传统民族体育课程时,教师也是边学边教,这样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对体育精神和操作技巧全面系统的学习。
(三)缺少学习传统民族体育的氛围
传统民族体育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因其自身的健身特性,使得经常练习和学习的都是一些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像打太极、舞剑、木兰扇、秧歌等,都是老年人在做,这也会给高校的在校生一种误解,以为这些运动只适合老年人。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媒体对现代体育各项盛会的宣传造势及对体育明星的推崇,造成传统民族体育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五 传统民族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结合的施行办法
(一)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理论与实践是体育课程的永恒主题,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在传统民族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经常召开教学研讨会,将教学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加强教师培训
传统民族体育的师资力量是重中之重,高校要多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假期给教师提供到民族地区走访参与传统民族体育活动的机会。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再结合教学实践,让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都丰满起来。同时还可以邀请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指导和培训,让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更加专业。
(三)举办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深入了解了传统民族体育后都非常乐于接受,学校方面可以多安排些与传统民族体育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们更充分和直接地接触这些体育项目。比如举办娱乐与竞技于一体的运动会、在各种晚会中穿插传统民族体育表演、成立专门的传统民族体育社团等等,在校内做到人人知晓,为民族传统体育在更大范围的宣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梁晓明.中国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的现代意义[J].体育时空,2014(06).
[2]赵苏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及发展[J].体育教育学,2007(5):78-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