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6 09:48: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改革过程中,作为课程建设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完成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模式”的改革,受到学科化职业教育倾向的影响,一直存在着“老三段”式的模式,本文就“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及其作用与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王志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60):61-62.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特点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与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特别是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打破传统学科或行业界限,出现跨界融合,跨产业交集,出现新的产业和新的业态,产生更多新的、复合型的职能岗位;专能型的劳动者将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过硬的职业技术人才,必须要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改革。首先,课程模式改革应当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重视对成长型人才、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进行人才培养应当从有利于就业的角度出发,使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能够具备更丰富的、更广泛的知识面,并具备更多的职业技能,且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并具备终身学习意识,以便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这反映在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上,就是要让课程设置更加具有整体性、综合性、融合性。高职院校应当从相应的岗位职业需求出发,注重进行学生理论知识、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全面培养,使学生能够成长为具备较高的职业性以及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

 
二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依据和流程

高职教育课程的建设必须要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主要依据,即培养出知识面广泛、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全面、具备创新思维以及能力的全面型人才。高校教育课程的建设必须要围绕以上目标来开展。

1.职业性质分析一般应由“专业建设委员会”来进行,组织好“专业建设委员会”是关系到课程建设的前提,选好职业分析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以确保调研工作的真实性、广泛性和深入性。委员会的成员应当包括与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资深专家、工作于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用人单位代表、学校教授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及教研人员、教授基础课程的教师以及相关的教研人员等。

2.通过科学的职业分析法来确定职业内容,即先对一个专业(群)或一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然后将该专业(群)或该行业所需求的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操作顺序、操作频率、工作综合能力等等,转化成具体的任务,并最终将实现任务的目标变换成课程教学内容。它同时也是确定“课程模式”即课程设置中课时多少、比例大小、专业含量多少的主要依据。落实在实际中,首先应当由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对职业建设进行调查研究,然后进行某一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从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之后从事专业工作、教育等的相关专业人员对职业要求的综合能力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行分解,分层、分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需求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沟通协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

3.最后,应当对以上各类能力的培养按照课程设计进行分类,使每一课程都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顺序、课时、进度等等。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时,要重视和加强课程整合工作。课程整合是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应将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课进行必要的整合。开设基础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扎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应用做好铺垫,另外应当注意教学中适当培养学生的知识延伸能力,教学内容设计应当合理、实用,理论课课时可以适当减少,多增加实践课程时间;进行专业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设计应当采取“倒推法”,从一线岗位入手,进行岗位需求的解析,从而对专业课程知识教学内容进行确定。同时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其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以及效果,并拓宽教学内容,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三“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改革

(一)实施“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实用性、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比较定型的教学模式为“宽基础、活模块”模式。该课程模式主要是将课程结构进行分解,包括基础部分、专业模块。前者主要是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及专业技能课程几种课程类型。基础课程的设置也应当以专业需求为出发点,主要注重培养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后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等,强调知识面宽泛。后者主要强调专业课程设置的灵活性,由于同一专业可以有多种岗位的划分,每种岗位的人才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专业中应当设计若干岗位方向的专业模块,学生可以按照大类专业招生,也可以按照小类专业招生,基础课程的教学可以作为公共课程。学生先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基础专业课程、技能等,最后一年步入社会之前,按照学生的兴趣、选择的职业方向、市场对劳动者的需求等,进行专业模块的分流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以及市场经济适应性。

这种“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可以避免相关专业的同质化,有利于不同职业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专业特色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个人爱好与发展。

(二)这一课程结构模式能较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多样化的要求

进行基础部分的学习,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扎实、拓展,基本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儿童专业模块的设计,使职业教育更好的与社会需求对接,提升学生的就业灵活性、就业能力。如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其设有旅游管理这个大的专业,下面又分设旅行社管理、邮轮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多个不同的职业方向。每个方向都开设相对宽泛统一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而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又开设对应的各类专业课程,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专业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能够培养出更适合劳动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总之,每一小的专业的课程模式应当从社会需求出发进行设置,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进行授课,使职业教学更具有行业针对性,培养出更多适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

 
四 实施“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原则

1.满足市场需求的原则


高等职业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启课程模式的建设更注重进行市场经济以及职业需求的分析,同时更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这种特点应当在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中有充分的体现。

2.“必需、够用”的原则

教学内容应当进行精心挑选设计,注重理论知识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当遵循必需、够用原则,使其更好地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服务。课时分配方面,保证专业课程教学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基础教学部分尽量缩短课时,留出更多的专业教学时间。专业课设计应当更具有专业性、灵活性,保证为社会输送的职业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

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应当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做到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

4.整合优化的原则

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应用性为宗旨,以提升在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出发点,因而不强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课程开设的整体效应和综合效益,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此,进行课程建设应当坚持最优原则进行整合,让基础课、专业课、学生之间能够更好的进行协调、融合,对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顺序、课时等进行合理的设计调整,并开发一些具备较强的综合性的课程,使重复学习时间减少,提升教学效率。

总之,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当前经济形势、职业需求的分析,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改革,使课程建设更加完善,更加适应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陆林,黄剑锋,张宏梅.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8):59-64.
[2]王艳,阳华,钟世安.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重要性之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222-2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85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