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法治思维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具有法治思维能力的青年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指标。当前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青年大学生法治理念的教育和法制思维能力的培养。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环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借鉴法治理念的重要依据和意义出发,分析法治理念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从而提出法治理念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高等院校;法治理念;青年学生;思想政治
本文引用格式:吕欢.法治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0):243-244,25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勾勒了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蓝图,对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和依法治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保障,也是中国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推进中国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护法的氛围。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因此在法治理念下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探讨,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坚定践行者和守护者。
一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借鉴法治理念的重要依据和意义
(一)理论依据
法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调控社会关系,法治理念是根植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必然要求,是法治的灵魂所在,是人们对法律的实施产生的信念。国家机关单位、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依靠先进的法治理念引导并为其指明方向,法治理念是国家机关单位行使权力、管理社会并服务广大群众的指南针,是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维护自身权利、履行职责、承担责任的基本保障,是制度化调控。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和道德为根本,对社会人员产生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成果,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法治理念是制度的规范系统和组织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精神文明是精神意识主导主体行为而实施的形式。法治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调控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目的,引导并约束社会人员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发展,由于法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性,奠定了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并相互学习。
(二)现实意义
法治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共同存在并独立的个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是法治理念的先锋,对法治理念的实施起着辅助作用;法治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后盾,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权威性的作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引用法治理念的目的是希望法治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指引方向,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现状。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问题,思想政治要在教育理念上有所改变,法治理念的引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血液,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思想的指引下,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承担着不该承担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挣脱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仅依靠自身的改变和调整,更需要法治理念的补充,发挥法治理念的权威作用。
二法治理念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平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适应,建立过程中需要多措并举、多策并用,有效整合,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实施机制,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内涵
法治理念是法治的坚实基础,是公民对法律的信念和观念,是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和司法、执法、守法的内在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当属思维意识形态范畴,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需求是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有利于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平稳的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观念、信念和理想,是国家调控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的重要方针。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法治内涵,要以国家实质为切入点,结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状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要求。
(二)培养青年学生的法治思维
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法律规范的是人的外在行为,道德约束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共同点在于规范人的行为功能上。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法治思维是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对青年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培养青年学生的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目的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引入课堂,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取代法律基础的部分内容。扭转以往侧重于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而忽略法治理念培育的观念,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
三 法治理念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一)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在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教育载体,对青年学生充分进行法治内容教育,并联合学校学生会、团委和学生处等工作部门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法治教育第二课堂,如青年学生法治校园辩论赛和模拟法庭等活动,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法治思维,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地位,可以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坚持以法育人的教学目标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青年学生要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要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高校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学生规章制度,按照具体的规定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制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是为了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有章可循,这也是根据青年大学生的学校实际情况和成长特点制定的相应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法的本质内容和学生的基本纪律规范要求和道德标准。通过对学生规章制度的施行,要让青年学生明白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坚决不能做的。高校在制定学生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的优良作风,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意见,将规章内容草案通过公示的方式征求全体师生的意见,尽量做到规章制度的制定符合绝大数学生的利益。对于违反学生规章制度的行为,高校相关部门要进行相应的处罚,要青年学生明白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原则,最终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理念深入青年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创新融情于法的教育方式
在对青年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尽管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但并不是以处罚为目的,这有违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具备管理的艺术和教育的技巧,这不是在降低法治教育的标准,而是为了用更加贴合学生的方式进行人性化的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法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青年学生,因此校规的教育要具有人情味,体现出学生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的法治教育过程中,要根据法规法纪对学生的违反行为进行警告和处罚,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自信心,避免当众批评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可以私下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谈话,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接受相应的处罚,这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法”和“情”的有益结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治教育工作,要追求教育的本质,将法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对学生的真正关爱之中,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让青年学生自觉接受法治教育工作内容。
四 结语
在法制理念下创新高等院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治教育工作,不仅是依法治国政策下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培养高校青年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法治理念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辨证关系,同时也要对法治理念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对学生思想政治法治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索,增强学生法制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宋莹莹.依法治国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9.
[2]孙明杰,范正生.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方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5):52-54.
[3]韩宝庆.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2):127-130.
[4]张清国,陈翔鹏.依法治国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路径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9):202-203.
[5]马振清.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6):25-28.
[6]陈大文.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目标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4):26-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