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和发展,教育也不例外。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创新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教师应利用儿童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好幻想的特点对他们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教师讲得多,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思想僵化,课堂气氛沉闷,只注重纯粹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为跟上时代步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该怎么做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语文课堂上如果只有教师枯燥冗长的讲解,是很难激起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源泉,没有兴趣的激发,就谈不上思维的创新了。因此语文教师要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学生的心理,不失时机地调节课堂气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激发下活跃思维,提出问题。
善于提问是最为宝贵的品质。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教《田忌赛马》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提了“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田忌为什么要和齐王赛马?”这样一系列表面化的问题。老师在适当讲解后,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局赛马的情景以及齐威王第一局胜后得意洋洋的样子,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中描写齐威王表情的句子,同时在黑板上板书三局的胜负情况,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了:有的说齐威王的骄傲导致了失败;有的说如果齐威王头脑冷静点,在第二局用中马对田忌的中马也是赢定了;有的说孙膑是看透了齐王的心理,孙膑真了不起等。学生议论纷纷,这既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诱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放胆想象,允许一题多解,这样才能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应用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或程序,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属于一般性思维。在某种情况下,人们不是按现有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而是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自己的知识经验,提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新方案、新程序,创造新的思维结果,这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思维过程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为特征的,它在创造活动中产生,又指导着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第一,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重新组合自己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和眼前的信息,从而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组成。
第二,集中思维,集中思维指综合多种已有的信息,朝着同一个方向,形成单一的确切答案。创造性思维通过发散思维向外扩展,找出更多更好的答案,人们再经集中思维指向于解决问题,并从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中做出正确选择,找出最优方案。因此,任何一个创新发明的全过程都是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的。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品质主要包括丰富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求新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1.想象技能训练。儿童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能够产生幻想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幻想,还要教学会学生联想。魏格纳于病床上端详世界地图,突发奇想而提出著名的“大陆漂移假说”;牛顿散步时偶见苹果落地而想到了“万有引力”。可见想象力对于创造是多么重要。而我们的一些学生,想象力贫乏与他们长期不重视自身的想象力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在小语教学中可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如课文中写景状物的文章,让学生通过绘画再现优美的文字描述;指导学生说童话,写童话故事;通过图画、幻灯片的情景及人物的神态让学生设计旁白和对话;通过给一些特定的文章补充结尾或是续编故事来培养想象力。
2.发散思维能力训练。发散思维即“举一反三”思考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提出各种答案,然后进行比较、筛选和综合,从而产生创造性成果。
中国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未来中国的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我们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在研究的状态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知识、学习经验,在灵活运用的基础上进行组合认知、多方位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问题,学会组合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敢于采用新角度、新方案、新程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多媒体的运用是由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没有多媒体的参与,单凭教师的一张嘴既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通过多种教学媒体,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实验研究表明:一个人听觉的接受率为11%,而视觉的接受率为78%,人对有声语言的接受率为4.45%比特/秒,而对画面传递的形象接受率为44比特/秒,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多种媒体的参与。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形象的情境创设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发挥联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造兴趣。
四、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些练习题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下方法可参考。
1.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的动机和想象力。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根本影响,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既是祖国建设的需要,又是人类本身的自我完善。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开展创新性的思维活动。
学习兴趣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动力,如果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激励自身刻苦钻研,积极思考。
求知欲是与学习动机和兴趣直接联系的,它表现为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求知欲强的人常常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结论和书本上的现成答案,而是通过积极探索,寻求发现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案、新结果,因此求知欲是创新性思维的必要因素。
2.培养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做到一题多解,一问多答,学会自编问题,训练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求异的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概念,并指导他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五、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和顽强的毅力
创造性思维是与人的个性和耐挫力、自信心紧紧联系的。一个具有创新性个性的人,对于创新活动会达到迷恋的程度,他们会像被磁铁吸引那样紧紧抓住所要解决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创新就是生活的目的,为了创新,他们忘了吃饭、睡觉,忘了生活常规,忘了整个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只有在这种带有浓厚情感的迷恋和顽强地追求创新的精神指引下,才能爆发出解决问题的灵感火花,从而产生创新性思维的成果。教师应当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和顽强的毅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提出各种设想,帮助学生发展想象力,经常组织各种创新性活动和文艺活动,使学生的创新想象得到发展,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的东西动手做出来,将自己想不通的问题拿出来和老师同学一起商量。同时,教师本身还应当具有良好的民主作风和创新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接触和影响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六、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是对书面语言的理解活动,其基本任务是领会作品的内容,但是同一部作品,由于读者不同,时代不同,阅历不同,对作品意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续编文章,培养创新能力。有些课文会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此时可让学生续编。如《穷人》一课,我布置学生用两三百字继写这个故事。学生发挥了超常的想象力,把这个结尾续写得非常完美,并写到这几个孩子长大后分别干了什么,报答桑娜夫妇的养育之恩,这是大团圆结局,太好了!这不但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新力。又如学习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以让学生想想小女孩是否真的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了呢?这里的“幸福”是什么呢?可让学生给她奶奶写信,询问小女孩的情况,这也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
2.填补空白。在阅读教学中,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些空白,可给学生提供创新的余地。对于这些空白,学生可以随意想象,只要合理就可以了。语文教学中这种空白不少,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里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这东西指什么呢?又如《穷人》一课,写桑娜的忐忑不安时,写到“他会说什么呢?”,可让学生猜测渔夫可能会说什么,还有《灯光》一课“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去训练。
以上所述,便是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美玲.浅谈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学苑教育,2018(9).
[2]郑利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浅析[J].学周刊,2016(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3916.html